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施政概要

  一、政治统治
    黑龙江将军衙门和黑龙江行省公署相继设置以后,作为清朝封建统治的地方政权机构, 在长达200多年的时间里,始终把巩固和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作为其施政的首要任务。
    为了对黑龙江地区实施全面的控制和管辖,从黑龙江将军设置之始,即着手组织和部署 官兵,镇守境内各险要之地。将军之下初置副都统一员,后渐次增加到7员;副都统之下又 遍设协领、佐领等要员,统领官兵分驻各地。到1858年(咸丰八年),全境驻防官兵已达11 万多人。这样,就在全省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军府制管理体系,以行使地方各种军民事务 的管辖之权。同时,又将各族人等编入户籍,以噶珊(村、屯)或氏族为单位建立基层政权组 织,遍设乡长、姓长(族长)等官员,分户进行管理,从而使全境居民置于其有效的管辖和控 制之下。
    对于人民群众和其他势力的反抗,黑龙江军政机关采取了严密防范和严厉镇压的措施。 起初,主要是对付关内各地流放过来的各类人犯,诸如参与“三藩”叛乱的吴三桂旧部,因 反清失败而被遣发黑龙江的“胁从”;因“文字狱”而受株连的士大夫文人等等,数量颇大。 他们或被分给八旗兵丁为奴,或充当站丁及从事苦役,其中不甘忍受悲惨境遇而逃亡和反抗 者为数不少。对此,将军衙门分别采取了严管严查严惩和弹压的措施。1813年(嘉庆十三年), 墨尔根城内遣奴准备暴动,副都统获悉后立即率兵弹压。随着流民的大量涌入,社会问题日 趋严重,“土匪”、“马贼”到处活动,农民起义也时有发生,将军衙门则调动所在官兵进 行“剿”“抚”。如1862年(同治元年),葛成隆率金矿工人在三姓一带起义,众至万人。黑 龙江军政当局即会同吉林官军进行残酷镇压。1875年(光绪元年),黑龙江官军又配合吉林官 军镇压了以孔广才为首的农民起义。此外,黑龙江将军还一再奉旨调派马队入关,参加镇压 川楚白莲教起义、豫鲁天理教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等。到了清末,黑龙江的当政 者,对反抗者和革命党人的镇压更是不遗余力。1909年(宣统元年)2月,墨尔根哈布气达呼尔 屯丁正顺等人抗缴学堂地捐,聚众千余人入城请命,当局立即出兵弹压,抓捕5人。1910年, 同盟会会员、革命党人熊成基在哈尔滨从事革命活动,被当局逮捕,不久即被杀害。
    整饬吏治,加强对官吏的考核、监督,是黑龙江当政者为维护封建统治采取的又一措施。 黑龙江将军衙门设置之后,即加强了对各级官吏的考核与监督,并根据考核结果提出对其升 迁进退的建议。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黑龙江官银被盗,黑龙江将军立即参奏副都统等人 失职,使彼等分别受到不同的惩处。事隔四年,另一副都统僧保,又以失察境内蒙古逃犯之 罪名,被将军参奏后革职。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恒升堡官庄放荒过程中,有些官员有中 饱私囊之嫌,将军发现后当即下令拿获查办。对有功及“政绩”卓著者,则随时予以保举和 记功。这些措施对于“绥和军民”、稳定本地区的封建统治秩序确曾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 于有些将军任非其人,也往往使考核制度成为虚文,乃至以向沙俄出卖我国利权而臭名昭著 的周冕,不仅没有受到弹劾和惩处,反被举为“干员”而一再升迁。直至清末达桂、程德全 任职期间,出于当时形势的迫切需要,先后保举了一批较为干练的官员,参奏了不少贪官污 吏,周冕也终因“居心向外,罔利营私”等罪名,受到了惩处。
    进入20世纪以后,清王朝的内外矛盾更加激烈复杂。为维持其岌岌可危的统治,决定在 全国推行所谓“新政”,对地方政治制度进行“改革”,并以东北地区为试点,进而推向全 国。于是,黑龙江始有行省公署之设置。程德全出任黑龙江巡抚以后,还曾采取了一系列“ 新政”措施。首先,建立健全行省公署各职能机构。其次,设置一系列道、府、州、厅、县 等地方行政机构。与此同时,将八旗兵改为巡防营;设置全省调查局和地方自治研究总会; 下令释放布特哈的全部家奴等。周树模接任巡抚后,又成立咨议局,建立各级审判厅和检察 厅,设置文报总局,创办《黑龙江官报》等报刊。这些“新政”的推行,虽为没落的封建统 治注入一线生机,但终究无法挽回清王朝必然灭亡的命运。
    二、对外政策
    自明朝末年开始,沙俄帝国主义就不断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宁古塔将军和黑龙江将军 衙门正是适应抗俄斗争的需要而先后设置的,并在抗俄戍边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继宁 古塔将军所统官军相继在松花江口、尚坚乌里、古法坛村等地大败入侵者之后,刚刚上任的 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即受命率军反击雅克萨一带的沙俄侵略者。在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和1686 年(康熙二十五年)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中取得重大胜利,迫使俄方同意谈判议和,进而签 订了《中俄尼布楚议界条约》(简称《中俄尼布楚条约》),第一次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定了 中俄东段边界。随后,又在各地筑城设镇,分兵驻守;在沿边一带遍设卡伦、防哨,不断进 行巡边;收编各族壮丁补入八旗以扩充兵员等等,使东北北部边防得到巩固。萨布素还曾率 兵参加平定准噶尔部叛乱,担任东路总指挥,成功地防堵了叛军的东窜,为维护祖国的统一 作出了贡献。
    继萨布素之后,历任黑龙江将军也多以戍边为任,使边境地区的和平局面维持了一个半 世纪之久。19世纪50年代以后,沙俄势力又频频越过边界向黑龙江地区渗透,黑龙江将军也 曾采取了相应的防范措施。但由于清廷的软弱无能,谕令黑龙江方面不要“起衅生事”,致 使俄方得寸进尺,不断蚕食我国领土,公然侵占了我黑龙江口内外的庙街、库页岛一带领土, 并从1854年(咸丰四年)开始实施其“武装航行黑龙江”的计划。在沙俄步步进逼的情况下, 黑龙江将军衙门在采取措施予以拦阻的同时,再三请求清廷加强边防并调回派往关内的本省 军队。然而却未能得到清廷的支持,反被再三诏示要“外示羁縻,内加防范”,终于导致1858 年黑龙江将军奕山在俄方军事压力下的屈服,被迫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将黑龙江以北 大片中国领土割给沙俄的严重恶果。
    继任将军特普钦在极其困难的情势下,一方面勤加训练军兵和调集各族壮丁以筹备团练; 一方面力倡移民实边以杜俄人窥伺,这曾使俄人感到焦虑。其后,当俄方一再吞食我江东64 屯之际,将军文绪、恭镗等曾多次派员与俄交涉;当俄人越界偷采漠河金矿时,又接连派兵 予以驱逐,并增卡固防,保护祖国黄金资源。1894年(光绪二十年)中日战争爆发后,黑龙江 将军依克唐阿请缨出战,亲自率军奔赴前线,包括马队统领永山在内的众多官兵为国捐躯。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夏,黑龙江将军恩泽坚决反对俄人欲将中东路线路南移100多公里的 要求,使其阴谋未能得逞。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沙俄出兵入侵东北,在国难当头之际,黑龙江将军寿山曾组织 军民誓死抵抗,先后在卡伦山、博多屯、北大岭、西大岭等处予敌以重创,后因势孤力单而 失败,数千官兵英勇捐躯,寿山本人也以身殉国。虽然,其后的署将军萨保,在占领军的压 力下妥协退让,擅许俄人在境内开矿,甚至纵容属员甘心事敌、大肆出卖铁路沿线土地和林 业资源,以及支持俄人强买马家船口一带民田。但是,继任将军达桂却表示坚决反对和拒绝 承认。程德全出任将军后,更进一步坚持与俄方谈判,废除了黑龙江铁路交涉总局总办周冕 与俄方签订的有损我方利权的伐木合同及地亩合同,签订了新的购地和伐木协议,使俄方少 占地7万余公顷,并提高地价23万多卢布,挽回了许多损失。同时还取消了俄国在中东路一 带开采煤矿的独擅权,收回了俄人强占的煤矿和金矿。其后,又围绕松花江、黑龙江的航行 权问题与俄方多次交涉,迫使俄方撤销了侵犯我国主权的“哈尔滨水利会”,接收了拉哈苏 苏税关等。在人民的强烈要求下,程德全还就江东64屯归还问题与俄频频交涉,力图收回被 俄方乘乱窃据的这片沃土。他还坚持反对俄人在中东路沿线建立“自治会”的活动,强烈要 求收回沿线行政权,并配合朝廷与俄方谈判,终于在名义上收回了中东路界内的行政权。
    三、经济开发
    清初,清政府在东北地区实行封禁政策,严厉禁止关内流民进入东北。其结果不仅人为 地阻碍了该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而且造成了边境地区的空虚,为沙俄的入侵和蚕食 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这一反动政策自始至终遭到了人民群众的抵制和反对。以汉族为主 体的关内流民往往采取偷越的办法,源源不断地经由奉天、吉林涌入黑龙江各地。黑龙江将 军衙门设置后,虽然也努力执行了清廷关于查办流民的谕旨;但由于流民愈来愈多,辟地愈 来愈广,查办一节竟成具文。同时,为解决当地八旗军民的军用民需,黑龙江、墨尔根、齐 齐哈尔、宁古塔等地逐渐出现了许多旗屯官庄和大量旗地,急需劳动人手。不断涌入的流人 与流民则无疑成为垦殖这些土地的主要劳动力。到1796年(嘉庆元年),黑龙江地区官田、旗 地和民田总数已达38万余公顷之多。到1812年(嘉庆十七年),黑龙江地区人口增至45万多人。
    19世纪中叶,由于《中俄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的相继签订,使我国大片土地 沦丧,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在这种情势下,为了扭转边防虚弱的局面和缓解地方财政困难, 黑龙江将军特普钦等人先后多次上书朝廷,力主驰禁放荒、移民实边。上述建议得到采纳, 开始部分放禁。到1880年(光绪六年),仅呼兰一带地方即已放荒119万余公顷。其后虽一度 出现反复,清廷对通肯、克音一带仍旧封禁。但经过历任将军恭镗、依克唐阿、增祺等人的 一再力争,最终实现了全面开禁。为了加强垦殖事务的管理,在将军衙门设置了垦务总局, 并以优惠的条件鼓励民人认垦。一时民人云集,垦地激增。据不完全统计,黑龙江省人口从 1812年的45万人增加到1907年的257万多人,80多年中增长近5倍;从1861年至1911年的半个 世纪中,全省共放官荒764万公顷,已垦土地300余万公顷。到1911年,全省人口达到300多 万,其中大多数为汉族农民。由于关内农业技术随之输入,使黑龙江地区的农作物产量不断 增加,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土地的大量开发,黑龙江各地涌现出一批新的城镇,甚至昔日人 烟稀少的蒙旗地区也聚落群起。在当政者的倡导下,开采业、手工业、商业、金融业、交通 运输业以及邮电事业等都有一定发展。早在1887年(光绪十三年)中东铁路修筑之前,即已架 设了齐齐哈尔至呼兰、吉林至大黑河屯(今黑河市)等地的电报线路,建立了电报分局、子局、 报房,开始办理电报业务。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沙俄出兵东北后,电报线路全部中断;1907 年(光绪三十三年)以后,又相继恢复通报。1888年(光绪十四年),黑龙江将军衙门筹措官银 选派得力官员李金镛等,创办了漠河金矿,为近代黑龙江省黄金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行省 公署设置前后,黑龙江地区各项实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其间,不仅继续开设金矿,而且创办 了多处煤矿。开办了一些官商合办或民办的木植公司(开采林木)、火磨公司(面粉加工)、制 糖公司、造纸公司、电灯公司,以及酿酒、榨油等作坊。与此相适应,还创办了黑龙江省工 艺传习所(后改称工艺制造局)。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黑龙江将军程德全提议并划拨地方 官银32万两,开始修筑省内第一条国有铁路——齐昂铁路,至1909年(宣统元年)完工通车。 1911年(宣统三年)初,还正式组建了官商合办兰海铁路公司。程德全为抵制沙俄独霸航权, 发展松花江航运,于1906年在呼兰创办了黑龙江省第一个官办航业机构——先登轮船公司; 1909年,又与奉、吉二省在哈尔滨共同筹办了松黑两江邮船局,进一步扩展了松花江、黑龙 江、乌苏里江上的船舶运输。为了发展金融业,1904年(光绪三十年),开办了官商合办的金 融机构——广信公司,并发行官帖。1909年,又成立了黑龙江官银号,发行地方纸币银圆票。 在此期间,黑龙江地区还设立了大批商会。上述各项实业的兴办,加之外资在中东路沿线开 设的工商企业,初步扭转了黑龙江地区长期封闭、落后的局面,使之进入了经济开发的新阶 段。
    但是,由于清朝封建统治的日益腐朽没落和帝国主义的不断侵略掠夺,黑龙江地方当政 者不能不把主要精力用于维持统治和对外交涉方面,而所谓的兴垦实边和振兴实业的主旨往 往在于筹饷,经济开发则被置于次要地位,加之吏治腐败和民族资本的软弱,都使经济开发 受到很大局限。因此,就整体而言,当时黑龙江地区的经济发展还较为缓慢,同内地相比仍 处于落后的状态。
    四、教育文化
    清初黑龙江地区的教育文化十分落后,几乎没有什么学校和文化设施。随着将军、副都 统等各级衙署的设置及官兵在各地的驻防,官员和八旗子弟们的教育问题逐渐被纳入议事日 程;而不断涌入的流人则提供了较充足的师资来源。因为在流人中不乏文人和学者,他们被 流放到黑龙江地区后,有的被请到官署幕府充当家庭教师,有的担任私塾先生。于是自顺治 末年到康熙初期,开始在宁古塔地方出现了一些私塾,教学内容主要是儒家的典籍。为了适 应八旗子弟求学的需要,从康熙中期以后相继出现了八旗官学。1695年(康熙三十四年),将 军萨布素在墨尔根城首设满官学(即八旗官学),令各佐领选幼童一名,学习满文和骑射。乾 隆年间,在齐齐哈尔与黑龙江城也都建立了同样的学校。1767年(乾隆三十二年),在宁古塔 建立了第一所儒学。1796年(嘉庆元年),将军永琨在齐齐哈尔创办了汉官学,又称义学,选 本地八旗子弟20人就读。永琨不时到校巡视、考察,使该校办得相当活跃。但永琨调离后, 因汉官学的待遇低于满官学而在很长时间得不到发展。
    到了19世纪下半叶以后,由于大批文人士子的不断涌入,加之当政者的提倡,黑龙江地 区的教育文化事业又有了进一步发展。当时,在省城齐齐哈尔,重镇瑷珲、墨尔根以及呼兰、 巴彦苏苏、北团林子等地,陆续兴办了一批义学及为数不少的私塾。其中创办于1882年(光绪 八年)的齐齐哈尔义学,规模较大,内设文艺、经义、说约、启蒙4馆,各聘教习1员,招收学 生100人。
    进入20世纪以后,在维新思潮和资本主义文明的影响下,省内各地逐渐出现了一批新式 学校。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秋,黑龙江铁路交涉总局在哈尔滨创办了哈埠华俄学堂,主要 培养俄文翻译人员。1905年宋小濂兼任全省学务处总办后,致力于本省教育的发展,经将军 衙门批准,在放荒中留下5.7万公顷作为学田,以解决办学经费;并从荒价捐税中提取银款 3万两作为开办费。从此,有了专门教育经费,为兴办学校创造了物质条件。各类学校相继 筹建,既有普通初等小学,又有各种专门学校。到行省公署设置前,仅省城即有初等小学15 处,学生484人。至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周树模出任巡抚后,又相继在齐齐哈尔创办了初 等工业、农业、商业学堂,师范简易科改为两级师范学堂,俄文学堂改为省城中学堂,新建 了满蒙师范学堂及初级师范学堂等;在呼兰、巴彦、兰西分别建立了幼女学校。据1910年7 月统计,全省共有各类官立学校206所,教师506人,学生7 998人;改良私塾324所,学 生4 911人。连同其他私塾在内,在校学生总数达15万余人。
    清朝末期特别是黑龙江行省公署设置以后,省内文化卫生事业也有一定发展。1908年1 月,行省公署创办机关刊物《黑龙江公报》;同年5月终刊。同年夏,巡抚周树模奏准在省城 齐齐哈尔建设图书馆藏书楼,翌年初正式建成开馆。1910年1月,行省公署设立官报局,创 办《黑龙江官报》,并建立了印刷所,出版了一批反映黑龙江风情的图书。此后,在省城及 其他城镇又相继设立了一批图书馆、报馆、医院、防疫会、禁烟公所等文化医疗设施,在当 政者的倡导下,编纂了包括《黑龙江志略》在内的一批方志著作,改变了本省向无专志的局 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