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九节 施政概要

  一、军阀独裁统治
    从中华民国建立至东北沦陷之前的20年期间,黑龙江地区同全国一样处于半封建半殖民 地社会之中和军阀独裁政权的统治之下。由于各军阀集团、各政治派系之间争权夺势,互相 倾轧,致使这个时期的黑龙江省政权机关及其官吏,象走马灯一样不断变换,全省政局动荡 不安。特别是从1917年奉系军阀势力控制了黑龙江之后,一直由武人专政,实行独裁统治, 使黑龙江省人民遭受了深重的苦难。
    民国建立之初,先后主政黑龙江的宋小濂、朱庆澜,都是较为开明的官吏,但均任职不 久即被迫离职。在朱庆澜离开黑龙江后的第二年,发生了黑龙江第一师师长许兰洲驱逐黑龙 江督军兼省长毕桂芳,张作霖坐收渔人之利的一场公开的、激烈的争权夺势的斗争。由于他 们代表着北洋军阀中不同派系的利益,所以这场斗争是直系、皖系和奉系三个军阀集团之间 的斗争在黑龙江地区的表现。经过角逐,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集团终于控制了黑龙江省。 其标志是1917年7月张作霖的亲家、原北京陆军讲武堂堂长鲍贵卿执掌了黑龙江省军、政大 权。鲍贵卿紧紧追随张作霖,置本地区的开发和百姓的疾苦而不顾,排斥异己,卖官鬻爵。 统治黑龙江达7年之久的吴俊升,在其任职期间,虽然在维护国家主权等方面,曾做过一些 有益的事情,但是他缺乏从事行政的知识和能力,而又贪婪、荒淫无度,嗜杀成性,因而在 施政过程中留下了许多误国害民的劣迹。他滥发纸币,随意挥霍,并把省的财政支出大部分 用于军费。他不注意民政,不关心教育、卫生事业,不致力于发展工业、商业和交通,因而 造成本省各业的凋敝。他大量攫取土地,聚敛钱财,省内一些交通便利、土质肥腴的土地多 为其霸占,搜刮的钱财多达5 000多万元,为东北大小军阀之首,在全国也属罕见。因 此,在他统治下的黑龙江省,钱法毛荒,治安混乱,百姓贫苦,经济文化落后。
    奉系军阀统治黑龙江省期间,正是本地区人民日益觉醒、革命运动空前发展的时期。对 此,黑龙江(包括吉林和东省特别区)的军政当局采取了镇压的反动政策。他们竭力遏制俄国 十月革命的影响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一方面严禁所谓宣传“赤化”的报纸,一方面向 所属各机关推销反共报纸,并与帝俄残余势力相勾结,破坏中东铁路沿线中俄工人为支援、 保卫俄国十月革命而举行的罢工斗争。对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活动以及人民群众的反帝爱国 斗争和反抗军阀统治的斗争,地方政权机关则明令取缔,大肆镇压,千方百计地破坏共产党 和其他进步组织、团体,残酷迫害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
    1928年6月3日,吴俊升由奉天至山海关迎接张作霖,然后同车返奉。4日晨,专车行至 皇姑屯附近时,被日本关东军炸毁,张、吴毙命。不久,继张作霖之后主政东北的张学良宣 布“改旗易帜”,归属南京国民政府,奉系军阀集团在黑龙江地区的统治结束。
    二、维护国家主权
    中华民国成立之初,沙俄帝国主义继续奉行侵略中国的政策,它不仅继续霸占着中东铁 路“附属地”,扩大在这一地区的特权,而且在我国边境地区收买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策动 分裂祖国的叛乱活动。对此,黑龙江省的政权机关及其长官大都进行了抵制和斗争,维护了 祖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
    黑龙江省第一任都督兼民政长宋小濂,自清末开始,在黑龙江任职20余年,十分熟悉沿 边情形和帝俄侵略伎俩。在他主管黑龙江省军政、民政之后,非常注重边务,敢于同沙俄的 侵略行径进行坚决斗争,使沙俄蚕食我国领土的阴谋终难得逞。因此,引起了沙俄的嫉恨。 1913年7月6日,俄国政府从哈尔滨调集3 000余名俄军开往富拉尔基,进行武力威胁, 扬言中国政府如不将宋小濂撤职,俄军将采取“自由行动”。软弱无能的北京政府,屈从沙 俄的武力威胁,竟将这位爱国守边大吏免职调京。
    在黑龙江省主政近三年的朱庆澜,也是一位爱国的官吏。他不仅在兴办实业,放荒拓垦, 移民实边,整顿财政,发展教育等诸方面建有实绩,而且在反对沙俄侵略,维护祖国利权方 面做出了积极努力。1914年3月,俄国向中国政府提出给予其建造海兰泡至哈尔滨、哈尔滨 至伯都讷、一面坡至天门、齐齐哈尔至伯都讷、呼伦贝尔区域内与中东铁路相连的各支线铁 路的优先权及开矿、伐木权等无理要求。朱庆澜即于1914年4月8日,向北洋政府痛陈利害, 明确提出:“中东路失,江省已半瘘;此路又失,则江省全瘘。故失路即失地。与其将来不 免,不如拼死力谋补救之法”。“无论何路,万不可轻允”,务请中央政府极力争持。
    对于呼伦贝尔地区少数反动分子分裂祖国的叛乱活动,黑龙江省政权当局采取措施进行 了斗争和平定。1912年1月,在帝俄的策动下,呼伦贝尔的上层反动人物胜福等人,发动叛 乱,宣布“独立”。黑龙江省即派杜荫田等赴呼伦贝尔,劝其取消“独立”;不日,又派庆 善前去谈判。同年8月,黑龙江都督宋小濂为消除呼伦贝尔“独立”的影响,在齐齐哈尔召 开由各蒙古旗代表参加的“五族联合会”成立大会,并自任会长。1914年2月之后,又同帝 俄当局进行了一年多的交涉,据理力争。直至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帝俄及其残余势力彻底垮 台,呼伦贝尔地区的叛乱分裂活动才完全平息。
    1912年8月,扎萨克图旗(今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前旗)郡王乌泰,在帝俄支持下举兵 叛乱。叛乱之前,奉、吉、黑三省即开始“筹防”;叛乱发生后,三省决定“以兵力从事”。 黑龙江省宋小濂派许兰洲部驻扎大赉一带,并巡防松嫩两江,相机进剿。同时,奉天、吉林 两省均派兵前往镇压。为彻底摧毁乌泰叛乱势力,1912年9月23日,黑龙江省通告蒙古族居 民:对未参加叛乱者一律保护;对参加叛乱而能悔改者,任其各安其业;对临阵脱逃而又弃 枪者,允其投降。这样,进一步分化和孤立了叛乱分子。在三省的共同进剿和招抚下,这次 旨在分裂祖国的武装叛乱最终得以平定。
    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帝俄残余势力竭力维持它在中东铁路沿线的殖民统治及其攫取的各 种特权。中国东北和黑龙江、吉林两省地方当局,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抓住有利时机,采 取措施,相继收回了被帝俄强占的一些特权,结束了帝俄及其残余势力在哈尔滨和中东铁路 沿线的殖民统治,中国的主权得以恢复。
    在此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对黑龙江省及整个东北地区的侵略活动更加变本加厉。1931年 9月18日,日本关东军悍然袭击中国军队驻地沈阳北大营,并炮轰沈阳城。这就是震惊世界 的“九·一八”事变。此后,日军大举进攻全东北,在短时间内占领了辽、吉两省的大部分 地区,接着向黑龙江省进犯。1931年11月4日,日寇开始进犯黑龙江省的门户嫩江桥。以马 占山为首的黑龙江省政府,不顾国民党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奋起组织军民抗击侵略者,打 响了中国人民武装抗日的第一枪。江桥之战坚持了半月之久,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 受到全国人民及海外爱国侨胞的高度赞扬和大力支援。11月19日,黑龙江省守军及黑龙江省 政府在势孤援绝的情况下,被迫撤出省城齐齐哈尔。后来,黑龙江省政府在海伦、黑河继续 坚持工作,组织抗战。黑龙江省政府及其领导人,作为地方政权机关和当政者,在国难当头 之际,积极主动领导全省军民抗击侵略,保卫国土,在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上 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三、移民招垦与实业开发
    中华民国成立伊始,黑龙江省地方政府及其部分行政长官,针对边疆空虚、外敌不断侵 逼的情况,提出了实边图存的主张,而且把移民招垦放在实边的第一位,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914年3月1日,黑龙江省行政公署鉴于全省“未放官荒尚多,而已放各荒尚未垦熟者所 在皆是”的状况,成立了“全省清丈兼招垦总局”,以举办清丈,督催招垦。同时,将全省 划分为12个垦殖区,每区设立清丈兼招垦分局;并采取放荒、招垦、清丈并举的方针,制定 颁布了《黑龙江省放荒规则》、《黑龙江省招垦规则》和《黑龙江省清丈规则》等地方规章, 保证了放荒、招垦、清丈工作的开展。在移民招垦中,黑龙江省行政公署还实行了资助措施 和奖励政策,对移民、招垦和实边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后来,又采取了被称为东北垦殖史 上一大要政的“抢垦”办法,并把全省划为抢垦区域,大大地促进了全省的土地开发。
    随着移民招垦的发展,黑龙江省的农业经济和社会人口都有了较快的发展。首先,生产 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方面,土地私有化加快,至1929年,黑龙江省已有90%的土地归私 人所有,改变了清代在这一地区以旗地为核心的土地制度;另一方面,出现了一批农垦公司, 使农业生产规模、经营管理、耕作技术和农机具等方面都大有进步。其次,移民大量涌入, 人口猛增。特别是从1917年以后,移民速度不断加快,自1918年至1922年的五年中,共移入 70.6万人,平均每年为14.1万人;1923年至1931年的七年中,共移入187.5万人,平均每 年27万人,从而使黑龙江省人口总数达到513万。再次,土地得到大面积的开发,农业生产 显著提高。从1912年至1931年,全省开垦荒地400多万公顷。全省每年外销粮食达300余万石 (约合75万吨),土地租赋和粮税约占全年预算的50%,至1931年“九·一八”之前达到67%。 又次,收到了实边的效果。由于放荒招垦的重点在沿边地区,人口增加,经济拓展,因而边 防得到充实和加强。
    在移民垦殖、发展农业的同时,黑龙江省地方政权机关及其一些行政长官也大都比较重 视实业开发,使本地区的工商业有了一定发展。首先,成立了有关管理机构,制定并实行了 一些提倡、奖励、保护和扶持实业开发的政策、措施。如,1912年10月,在黑河成立了“黑 龙江沿岸金矿督查局”,推动了这一地区采金业的发展。1913年,全省金矿收入达49.53万 元,较上年增加24.7万元;1914年,官办金矿产金达8.5万余两,比1912年提高59.7%。 为此,黑龙江省巡按使朱庆澜按照有关条例规定,于1915年报请大总统对6名办矿人员“荣 以勋章,复给以劳金”的奖励。
    其次,积极支持和组织各种实业团体,以推动各界对实业的开发。1912年5月,民国刚刚 成立,黑龙江省政权机关即在全国率先批准成立了以“提倡民生主义、振兴实业、挽回利权 为宗旨”的黑龙江省实业总会,并在各地建立实业分会。其任务是联合全省实业者和资本家, 进行实业调查,筹办实业讲习所、实业银行、牧养公司、贫民工艺厂,筹划屯垦办法等。该 会成立以后,志愿入会者争先恐后,多达400余人。在黑龙江省实业总会的推动之下,一批 民办厂矿、企业、公司接连出现,掀起了一个空前规模的振兴实业的热潮。与之相配合,官 办与公办的各类实业学校、实习工场以及实业报刊等,亦纷纷出现。1912年至1915年期间, 仅各地新创办的实业报刊即达50余种。
    民国前期,黑龙江省(含当时属于吉林省和东省特别区管辖的部分地区)的民族轻工业、 采矿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官办、民办企业和从业人数不断增加, 据1929年统计,全省已有各种工厂984家,其中:面粉厂242家、制油厂143家、酿酒厂95家。 继续开采了黑河等地区的金矿,并新建了鹤岗煤矿等。修建了洮昂、鹤岗、呼海、齐克等4条 地方铁路,总长达626.3公里。这些铁路因系建在民国期间,又由我国自办,故称之为“民 国铁路”。民族航运业也不断兴起,航运公司数量、企业规模、船舶马力、吨位等,都较前 代有明显增长。到1925年初,中国轮运已遍及松、黑、乌、嫩四江,营运航线达5 000 多公里。民族商业在众多外商的挤压下求得自身发展,形成了一批商业市镇,建立了许多较 大型的商店商场,如同记商场等。同时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进出口贸易,贸易总额不 断增长。
    在这一时期,黑龙江地区的民族金融业也有较大发展。这一方面是由于军、政当局为了 筹备军饷和应付官僚机构财政支付的需要,不得不把发展金融业放在重要位置;另一方面是 因为工商业的发展要求金融业必须与之相适应。1919年10月和11月,在滨江道尹傅的主持下, 交通银行哈尔滨分行和中国银行哈尔滨分行先后发行了带有“哈尔滨”字样的大洋券(通称“ 哈大洋”),曾一度成为主宰货币,形成银本位的优势。1930年8月,黑龙江省政府将广信公 司商股全部收回,改为黑龙江官银号,由财政厅长兼任督办,资本为2 000万元国币, 对稳定金融市场起了一定作用。至1931年,黑龙江地区共有民族银行(包括分号)约70家,其 中有货币发行权的6家。
    但是,由于帝国主义的渗透、排挤和掠夺,加之长期的军阀反动统治,黑龙江省当权者 之中的一些人不事实业,不顾民生,专为个人争权夺利、巧取豪夺,因此,使得黑龙江地区 的实业开发仍然艰难曲折,进展比较缓慢。
    四、文化教育
    有清以来,黑龙江地区的文化教育无论在全国还是在东北三省中,都处于落后地位。进 入中华民国之后,由于思想解放,民气渐升,黑龙江省政权机关及其行政长官中的大多数都 能把发展文化教育列入施政议程,加之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革命斗争形势的推动,以及外来 文化的渗透,使黑龙江地区的文化教育有了明显进步。
    中华民国初年,尤其是宋小濂、朱庆澜在黑龙江省任职期间,重视教育,提倡办学。为 了“启愚氓、广教育”,改变黑龙江省地处极边、风气晚开的局面,于1913年3月,举办了 全省第一次教育展览会,参观者达数千人,学龄儿童颇受鼓舞,争先入校,初步扭转了无人 入学的状况。同年5月,黑龙江省都督兼民政长宋小濂及教育司长涂凤书,批准并通令各属 推广女学,整顿教员资格,要求招足学额。同年11月,黑龙江省民政长朱庆澜及涂凤书又批 准黑龙江省教育会长提出的关于整顿学务的建议及具体办法。在省行政机关的倡导、支持下, 一些地方还设立了师范讲习所,改良私塾,并筹办了鄂伦春小学校等。为了开展社会教育, 创办了省立通俗教育社,成立了改良戏曲会、音乐体育传习所、讲演团、习字学校、通俗图 书馆、阅书报社等。朱庆澜为创立黑龙江省女子教养院,首先倡捐大洋万元,作为该院经费。 在省和各级行政机关的大力推动下,到1914年,黑龙江省的教育不但没有象奉天、吉林两省 那样下降,反而取得显著进步。教育经费由37万元增至54万元,学校由385所增至966所,在 校学生由1.4万人增至2.9万人。
    为了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地方政府普遍设立了教育管理机构。1915年12月15日,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颁布《劝学所规程》之后,各县普遍设立了劝学所,负责辅佐县行政长官 办理教育行政事项。1923年3月29日,北京政府颁布《县教育规程》之后,各县劝学所多改 设为教育局。这些教育机构的设置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以依兰为例,1913年开始创办道 立中学,几年后,中等学校增加到6所;随着新学的提倡,乡镇也办起了小学,至“九·一 八”前,乡镇小学达30多所,较清末增加25倍。
    黑龙江省的教育事业虽然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就全省而言发展还很不平衡,甚至是畸形 的;与内地一些省份相比,仍存在着很大差距,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和摆脱教育落后的状态。
    中华民国前期,黑龙江省历届政权机关及行政长官大都比较重视编修地方志。1914年8 月,成立了黑龙江省通志局,巡按使公署饬委各县知事及各总管协领兼充各该县、协领地方 采辑员。从1919年开始纂修,至1932年在北平(今北京)修成并付印了黑龙江省历史上第一部 体例较完备、内容较丰富的通志——《黑龙江志稿》。与此同时,一些地方也编修了县 志。 据统计,黑龙江地区当时有32个县有县志,共50余种,其中大部分是在民国期间编修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