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七章 文史资料工作

  人民政协的文史资料工作,主要是向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各界爱国人士和他们所联 系的群众,征集近、现代历史资料,经研究整理后,编辑出版。其特点是:它主要是征集历 史当事人的亲身经历、亲见、亲闻的“三亲”资料。
    政协文史资料具有存史、资治、教育、借鉴的作用。通过文史资料的编辑、出版、发行 ,可以补文献之不足,匡正书刊的谬误,可以使人们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教训,可以教育 下一代和团结调动人数众多的、阅历丰富的各界人士,为四个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政协文史资料征集的时限为:上限始于晚清戊戌变法,下限止于建国之前;其征集的范 围是:从戊戌变法到建国以来有关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教育、文化、民族、宗教、华侨 、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史料。它属于近代史和现代史范畴,既包括旧民主主义革命、也包括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的内容。
    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总方针是: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坚持实事 求是原则,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1959年4月29日,政协全国委员会举行了年满60岁以上的政协委员茶话会。会上,周恩来 总理号召,过了60岁的委员都应把中国社会大变动时期的亲身经历记录下来,作为对社会的 贡献。这个号召得到了各级政协委员和各界爱国人士的热烈响应。此后,在周恩来、邓小平 、邓颖超、李先念等政协领导人的天怀、支持下,在各级政协组织和各界爱国人士的共同努 力下,政协文史资料的征集、研究、整理、出版,逐步发展成为一项具有统一战线特色的社 会主义文化事业。
    政协黑龙江省委员会的文史资料工作创建于1960年。在1960年至1985年的25年中,大体 经历了三个时期。从1960年至“文化大革命”前为初创时期。这段时间,主要任务是为全国 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征集史料。6年中,省政协共征集史料143篇,近90万字。粉碎江青反革 命集团后,省政协于1978年恢复了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设立了文史办公室,配备了专职干 部,文史资料工作进入了恢复发展时期。1980年,正式编辑出版了《黑龙江文史资料》,并 开始在全省各级政协开展大规模征集史料的工作。从1983年起,省政协的文史资料工作进入 了第三个时期。省政协认真贯彻政协第四次全国文史资料工作会议提出的“高举爱国主义旗 帜,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工作指导方针,开创了文史工作的新局面。自1983年以后,全省 83个市县(区)相继建立起文史资料工作机构,陆续配备了专职干部,建立了征集、编辑、 发行三支队伍,形成了可以互相联系、互相协作的全省文史工作体系。在1983年至1985年中 ,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共征集史料近800篇,计750万字,编辑出版了13辑《黑龙江文 史资料》,受到了社会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