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市委副书记 赵庆有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在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提出来的。调整内容涉及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它不是一般的适应性、阶段性的局部调整,而是一次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性调整。其核心就是要把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由注重抓产量和数量转到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上来。具体要“跳出四个圈子”:
一、要跳出农作物品种低水平、大路货、多年一贯制的圈子,促进品种和品质结构调整。佳木斯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作为粮食主产区的特征不会发生根本性转变,粮食生产是佳木斯的优势所在,到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而这里所说的“不放松”,就是要以战略调整为指导,由抓产量向抓质量转变,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效益。我们所讲的“卖难”,并不是农产品真正多得卖不了,而主要是品质不行,效益低下。提高品质和效益,首先要选好突破口,大力实施优良种子建设工程。要加快种子更新换代步伐,努力培育适合本地自然条件的优质良种,确定优势高效的当家品种。种子不是仅局限在种植业,林、牧、渔业也要引进、培育优质高效的品种,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根本上解决我市农产品质量差、效益低的问题。其次要找准切入点,全力推进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工程。在全市集中抓好水稻、玉米、小麦、经济作物、山产品、畜禽鱼等七大类绿色食品基地的区域化开发建设,集中精力抓好绿色品牌的创建工作,对现有获得“绿色食品”证书的产品要加大力度开拓市场,打出佳木斯的名牌。同时要打好特色牌,发挥我市生态环境好、野生珍贵鱼种多,野生植物资源丰富、沿边开放的诸多优势,积极发展山野菜、中草药、特色瓜菜、鲟鳇鱼等独具特色的优质优势产业群体。
二、要跳出农业生产就是种植业的圈子,搞好畜牧业和产业化“两个转化增值”,促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畜牧业要突出质量效益这一中心,按照“稳定猪、鸡生产,加快肉牛、肉羊、白鹅等草食畜禽生产发展,积极发展经济动物养殖业”的调整方向,突出抓好生猪、肉牛、肉羊、白鹅等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把我市建设成省和国家的优质畜禽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尽快使畜牧业发展为促进粮食转化增值、增加农民收入的中轴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核心是抓大龙头企业。要大力培育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加快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开发,扶强扶壮我市已经有一定经济规模的大豆食品、玉米制品、精制大米、自瓜、烤烟等加工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增值。在抓好现有龙头企业巩固提高的同时,要突破行政区域界限,积极外引内联,开拓国内外农产品销售市场,实现基地、农户与外地企业、市场的对接。
三、要跳出发展农业就是要开荒种地的圈子,着眼可持续发展,搞好农业的区域化布局。佳木斯位于世界三大黑土平原之一的三江平原腹地,经过几十年持续不断的垦殖,这片得天独厚的沃土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正日益瘠薄,水土流失、土地板结、洪水干旱严重威胁着“北大仓”的长远发展,对此必须警醒。要加强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坡耕地为重点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不适宜种粮的土地,要坚决退耕还林、还草、还渔,保护、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要退耕还林,凡1994年后开垦的林地,不论什么原因,必须在2000年内全部退耕还林;1994年前开垦坡度在15度以上的坡地,要在2010年前全部还林;要封区育草,改造“三化”草地,推行人工种草;要保护湿地,在不允许开荒种地的同时,通过旱改水,以稻治涝,恢复三江平原湿地生态。
四、要跳出农村经济单纯搞第一产业的圈子,建设小城镇,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把发展小城镇作为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依托发展小城镇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就业创造更多机会,形成新的长期发展的经济增长点。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量力而行、重点推进的方针,初步规划要集中发展12个骨干小城镇,“十五”期间,在全市形成以区域中心城市为轴心,以县域中心城镇为纽带,以37个小城镇群体为网络的城镇格局。要科学制定建设规划,把小城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培育农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促进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发展农村第三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农业产业化与小城镇建设互为依托,互为载体,互相促进。以农兴镇,以镇促农,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和农业产业化水平。
进行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突出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一抓种子工程。搞好优良品种区划布局,防止越区种植;建设专业种子基地,确保种子质量;实现种子育繁推一体化,保证品种后劲。2000年,全市优良品种推广率达 95%,种子包衣率达到42%,精选加工率达100%,包装标牌销售率为70%。二抓科技示范。建设各项技术实施的标准区,综合开发的样板区,产业化的基地区,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示范区,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三抓农民教育。办好各类农民技术学校,鼓励和引导多种形式的民间办学,大力开展“科普之冬”活动,推广绿色证书制度。通过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加速科技推广步伐。
第二,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国有商业企业、合作商业企业、农村流通领域的各类经济实体,要立足于流通与生产、加工相联接,向生产和加工延伸经济服务,实现贸工农一体化。在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求得自身的发展和壮大。各级政府要着力培育农产品流通主体,打破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分割状态,通过流通企业、集贸市场、中介组织,在农户与市场之间架起桥梁,把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紧密联接起来,使农产品转化为商品的过程畅通无阻。要加强地产批发市场建设,建设一批贯通城乡、辐射省内外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促进货畅其流。要积极培育代理商、批发商和经纪人,推广联锁经营、配送中心等新型流通方式,拓宽农民进入市场和农产品流通渠道,建立开发、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第三,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载体、纽带和桥梁,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关键是要扶强龙头企业。要通过招商引资,辟建新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到农村开发大农业,鼓励各种经济成份通过多种形式组建一体化经营实体,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开拓新的空间;要把现有龙头企业按现代企业升级,以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积极推动乡镇企业面向农业发展产业化经营,突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建立和完善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机制,形成乡镇企业最有优势和特点的产业体系,脱胎换骨,改造创新。
第四,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各级政府和涉农部门要围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搞好农业信息、物资、科技、信贷、营销等各项服务。尽快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农村经济综合服务体系,支持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和领办各类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经营实体,鼓励农民自办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逐步建立以农民及其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第五,探索农业和农村经济新的领导体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抓住机遇,把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作为一件大事,列入议事日程,加强领导,转变职能,改变抓传统农业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切实把工作重心从重视种养忽视市场,转移到产加销、科农贸一起抓上来,转移到为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供指导和服务上来。要结合战略性结构调整,精简乡镇机关干部,鼓励其兴办以农民为服务对象的各类中介公司、信息科技服务组织。要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为农村新一轮大发展提供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