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增强经济活力
要事综述
两个攻坚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增强经济活力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增强经济活力
——全市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攻坚情况综述
200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五年再造一个佳木斯”的奋斗目标,抢抓机遇,大胆探索,不断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和明显成效,全部超额完成了工作任务。1—11月份,全市工业实现增加值84 534万元,同比增长15.7%,其中中省直完成13 594万元,同比增长 64.9%;地方工业完成70 944万元,同比增长8.5%。全市完成工业产值367 923万元,同比增长11.3%,其中地方工业完成269 729万元,同比增长11.1%;中省直工业完成98 194万元,同比增长 11.7%。全市工业实现利润-17 991万元,同比减亏22.2%,其中中省直企业实现利润-4 211万元,同比减亏66.6%。贸易系统1—11月份,实现商品销售6.9亿元,同比增长8.1%;利润总额(净值)-486.6万元,同比减亏183万元,减幅27%。基本建设系统在改变城市面貌以及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固定资产投资额15亿元,建筑业总产值完成9.1亿元,建筑业增加值2.7亿元,同比增长3.8%。在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攻坚工作上,共有八项工作目标,经过上下共同努力,大力推进,超额完成了任务,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推进。全市共有国有大中型企业45户,其中地方国有工业企业33户,建安企业4户,流通企业8户。截止1999年末,有23户国有大中型企业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2000年,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大中型企业11户,其中工业8户,建安1户,贸易 2户。这些企业在产权多元化、法人治理结构、转换机制等方面进行规范,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初步形成了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互相制约、协调运转的有效运行机制。这样全市共有34户国有大中型企业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普及面已达到75.6%。
2.地方国有大中型企业摆脱困境按计划进行。2000年,通过引联挂靠、资产优化重组、调整产品结构和扶持部分项目达产达效等办法,使地方国有大中型企业脱困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共有 6户企业全部脱困,是年计划的100%。其中被列入省脱困计划的经编、东方铝业、富锦钢圈等企业都实现了扭亏为盈。
3.引联挂靠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有友谊糖厂、侨龙公司、宏远水泥公司、锅炉厂、数控机床厂、铝厂等12户企业,以不同方式实现了引联挂靠,超年计划4户。其中有8户重点企业引联效果明显。比如友谊糖厂被省东方糖业公司租赁,引进资金6 000万元,启动闲置资产1亿元,并加工甜菜25万吨,预计实现销售收入 1.2亿元。侨龙公司闲置毛毯生产线被山东昌邑昌辰公司租赁,到位资金600万元,启动闲置资产1 200万元。宏远水泥公司与省华龙电力公司合资兴建商品混凝土搅拌中心项目,对方到位资金 378万元,已经投料试车成功。锅炉厂被市物产集团建材公司兼并,重组资产 1 347万元,生产经营实现了稳定。铝厂与市电力实业集团公司合资,新上铝轧杆项目。
4.重点企业公司制改造工作成效显著。全年计划的制药、亚麻、经编、一水、煤机、胶带总厂、电机、二塑、日杂公司、五金大厦等10户企业,提前完成了改制工作,并在工商局注册登记,取得营业执照。在此基础上,又对一建、秋林公司和工业系统的 5户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全年共完成17户企业公司制改革,占年计划的170%。经过公司制改造,转化了企业内部经营机制,提高了经济效益。
5.拟上市企业的资产重组工作进展顺利。在向省推荐的拟上市企业中,龙豆、滤材、力士隧道、电机、佳星玻璃、嘉佳科技、黑龙化工等 7户企业,经资产重组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鹿灵制药、佳鹏亚麻、合成实业、佳电实业、新时代公司等 5户企业,经资产重组改制为有限公司。这样全市上市企业资产重组改制企业达到12户,占年计划的120%。
6.企业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2000年,全市对21户重点企业经营者试行目标管理,主要是探索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效激励和约束机制,解决国有企业经营者所付出的劳动与所获取的报酬相符合问题,进一步调动经营者积极性。在这21户企业中,有 2户企业实行经营者年薪制,有19户企业经营者实行目标考核办法,普遍加大了内部 3项制度改革力度,基本形成了管理人员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工资收入能高能低的经营机制,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取得较好经济效益。
7.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工作深入开展。2000年,全市完成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16项。其中有万力木业二期工程,鹿灵公司5—氨基水杨酸、佳星公司干法夹层玻璃、天富公司年产3 000万块粉煤灰空心砖、塑料二厂异型材、佳联公司佳联—3A联合收割机、 东亚交通公司W板生产线、宏远水泥公司5万立方米商品混凝土搅拌中心8个技改项目已经试产;粤海佳凤提质降耗改造、黑龙公司年产 7 000吨增聚型高效净水剂、银佳公司高纯度车用液化气、煤机厂大型隧道施工机械等项目正在进行建设;EBJ—200G掘进机、 进排气管总成、亚麻高档面料、大型起重机、佳联—1.8新型割前摘脱稻麦联合收割机、佳联—5XS—6.0型清粮机、 大型高压增安电机等22项重点新产品,已经批量生产、试生产或完成样品试验。同时,建立和完善了造纸、迪尔、电机、富拖、煤机、合成等 6户企业的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全市完成技术改造开发投资2.8亿元,其中技术改造完成投资2.1亿元,技术创新完成投资6 700万元。
8.国有和集体小企业已全面放开。全市所有中小企业分别采取不同改制形式,全面放开。中小企业改革面已达98.4%,其中涉及产权制度改革的达 70%,除了关停、破产企业外,有50%的企业实现了放开搞活。
2000年,全市国有企业改革攻坚工作取得较大成效,其基本经验和做法:
一是深入基层现场办公,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一年来,市领导王国学、赵庆有、许兆君、刘铁民、张邦升、曲汝柏、张宪军等同志,亲自带领有关部门,集中精力,集中时间,深入一些县(市)区、局和重点企业,逐单位确定攻坚重点,改革模式措施,目标及责任,并就企业转制、重点项目建设和生产经营等一些急难问题,确定了解决的方案和跟踪落实的办法。如数控机床厂的改制模式,一水、经编、亚麻、制药的资产重组方式,一砖、三砖空心砖、扑克芯纸等项目,资金缺口问题都是在现场办公过程中解决的。
二是加强目标责任考核,完善推进落实机制。2000年,工业战线制定了《全市工业目标责任考核奖罚方案》,建立了目标、责任、考核三个体系, 并将市推进落实领导小组下达的7项目标分解成 525项具体目标,以签订责任状的形式分别落实到各县(市)区、工业局和重点企业。对每个目标、任务,都确定了责任人,时间进度,并加大奖罚力度。通过把工作目标、责任落实和兑现奖罚有机结合起来,使专项推进落实机制进一步得到强化。贸易攻坚组拟定了《推进中小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专项推进工作方案》建立了目标考核责任制,对加快企业改革和发展都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三是强化协调服务,努力争取政策支持。2000年,把用足用好用活国家优惠政策,作为推动全市国企改革攻坚工作的促动力。通过跑国家和省,协调金融等部门,使工农玻璃厂列入国家首批 601户债转股计划,与长城资产管理公司衔接,成为全国债转股公司制改造的第五家,东三省第一家,使21 364万元债务转为资本金,使企业资产负债率由90%降到35%。经过争取,使佳纺、糖厂破产通过了国家审批,开始依法进入破产程序。目前全市工业已有 5—氨基水扬酸、大型隧道施工机械、血栓康颗粒剂 3个项目列入国家“双高一优”计划;侨龙环保项目列入国家扶持计划。高档服装面料等6 个项目正在积极申报列入国家第二批“双高一优”计划。空心砖、商品混凝土搅拌中心、中药GMP整体改造等11个技改项目和EBJ—200G掘进机、佳联1.8型割前脱粒机、高纯度车用液化气等 5个技术创新项目,分别列入省技改和技术创新贴息计划。为东方铝业、经编、一砖等8户产品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申报省扭亏贴息资金430万元。加强对各县(市)区、各工业局及21户重点企业目标完成情况的监控,做到跟踪问效。先后召开三次全市工业改革与发展目标责任推进工作会议,通报各单位目标完成情况,部署下阶段工作任务,增强了各部门工作的责任感和主动性,确保了全年工作目标的完成。
四是突出重点,加大协调力度。工业战线在突出经营指标的同时,还将改革、改造作为工作落实的重点,切实加强组织和领导。对这两项工作,共分解 278项具体目标,占全部具体目标的 60%。在考核对象上,突出对各县(市)区、工业主管局考核的同时,重点把佳星浮法、亚麻等21户重点企业作为考核对象。制订了工业企业改革与发展推进工作方案和专项推进目标、任务、责任分解表,建立了推进工作月例会制度,强化对所牵头的目标任务推进中的综合、协调、指导和联络职能,对所承担的目标任务实施跟踪推进。贸易系统以“国退民进”作为小企业改革的基本方略,重点进行营销方式的改革。建安系统攻坚组依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在改革中坚持先易后难,阶段推进、分类实施的原则,取得明显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