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调整结构求发展 推进农业产业化

十大实效工程

调整结构求发展 推进农业产业化



               调整结构求发展 推进农业产业化
             ——全市农业产业化建设工程情况综述
  2000年,全市农业产业化建设紧紧围绕重点工作目标任务,不断加大推进落实工作力度。市委、市政府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建设工程的领导,建立了市政府主管领导为总指挥的指挥部,以市农办、市计委、市农业局、市畜牧局、市建设局为牵头部门,对工程建设实施组织领导、检查指导、协调服务、目标考核等推进措施。各地也都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牵头的农业产业化推进落实组织。同时, 制定了《2000年全市农业产业化工作实施方案》, 各县(市)、 郊区和市直部门细化分解了各项工作任务和主要指标, 把农业产业化任务指标纳入县(市)、郊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层层签订责任状,形成了上下贯通、责任明确的运行机制。指挥部强化监督检查指导,每季度召开一次推进工作汇报会,每半年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各牵头部门按照责任分工,搞好协调配合,及时沟通反映情况,开展调查研究,强化指导工作。全面完成各项任务指标,初步建立起全市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生产经营体系。
  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的指导方针,市政府提出“三压、三增”的种植结构调整原则。2000年,全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 747万亩,比上年减少7.1%;经济作物151万亩,比上年增长58.3%;饲料作物10万亩,比上年增加10倍。粮经饲作物种植比例由上年的87:12.9:0.1调整为80:18.7:1.3。农业产业结构逐步由以种植业为主向多元化经济并重转变。农村经济结构由第一产业为主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拓宽了农村经济发展领域。在具体运作中,以建立“两高一优农业”和转型农业为目标,大力引进、选育、普及和推广优良品种,优化农产品品质结构。大豆以抗病、优质、高蛋白品种为重点,玉米以硬粒、脱水快品种为重点,水稻以优质、抗病品种为重点,小麦以硬粒、高面筋为重点,形成优良种子品系,增加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全市四大作物优质品种推广应用面积达到688万亩,占四大作物实播面积的95.2%,超过计划 5.2个百分点。绿色粮食作物发展到120万亩,比上年增长1.6%,绿色经济作物达到5.7万亩,绿色蔬菜达到 5.4万亩,均比上年增长近1倍。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工程工作中,全市各级领导和各有关部门把转变思想观念作为推进产业化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重要前提,广泛开展了建设农业强市的大农业教育。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农村干部群众转变陈旧思想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调整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同时,把转变领导方式作为推进产业化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基本保证。各级党委、政府在结构调整中采取搞好超前谋划,因地制宜确定发展的品种和项目,搞好示范引导。由党员干部、专业户试种、试养,摸索经验,典型引路,示范推广;搞好宏观调控,从政策、规划、市场、项目等方面积极引导,使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步伐。如富锦市通过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把水稻、玉米、大豆、小麦的74个品种优化到12个, 使粮食优质品率达到90%以上。另外,把转变经营机制作为推进产业化发展和结构调整的趋动力,在产业化建设中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全市与农业相关的企业中有70%的龙头企业实行了民营、股份合作或私人经营的新机制。新建企业全部实行了民有民营。通过租赁、出售、引联等办法,重新启动了一批老企业。如山东金锣集团与我市冷冻总厂组建联营公司,投入7 500多万元对冷冻总厂进行了改造更新,使日屠宰能力达到2 000头,促进了全市生猪生产取得了历史性突破。还通过吸引外资、筹集内资发展民营企业、合资企业和股份制龙头企业,打破了国有和集体所有制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二、发展农业规模经济。全市各地农村抓住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契机,迅速发展以专业大户群、农产品基地和龙头企业产业链为主干的农村规模经济。以建设主导产业为目标,大力推进畜牧产业化建设,使畜牧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全市黄牛饲养量达到43万头,占计划的100%;生猪饲养量达到 120万头,超过计划3.4%;羊饲养量达到41万只,超过计划2.5%;大鹅饲养量达到 265万只,超过计划1.5%;畜产品总量达到12.5万吨,超过计划4.2%;畜牧业总产值达到6亿元,超过计划16.5%,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18%。各地、 各部门本着“谁有能力谁牵头,不拘一格选龙头”的原则,分别采取了扩大外联找龙头,内部挖潜上龙头,强化基地保龙头的办法,在巩固壮大原有龙头企业的基础上,新培育一批具有资源优势的地方特色的龙头企业。同江、汤原、富锦、桦川等县(市)通过招商引资、股份合作、地方财政投入等投入资金3 000万元,新上了5条日本佐竹精制米生产线,新增水稻加工能力12万吨。富锦市为了延伸白瓜产业链,争取省财政投资80万元,新建白瓜籽炒货生产加工厂,采用台湾永丰配方和国内先进设备,日加工白瓜籽12吨,年可创产值 200万元。通过租赁经营方式引进金锣集团,重新启动制油厂,年加工大豆可达10万吨。桦南绿天集团新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葡萄酒生产线,生产能力达到年产 5 000吨。各地把农产品基地建设作为拓宽市场,培育龙头,联结农户的关键环节,不断加快建设步伐。通过引进、示范、推广优质品种,全市优质粮食作物基地面积达到353万亩,占粮食种植总面积的47%;优质经济作物基地面积达到71万亩,占经济作物面积的44%;绿色食品基地面积达到132万亩,占总面积的14.6%;优质畜禽养殖基地478个,比上年增长15%,养殖规模达到1 000多万头(只)。同江市充分发挥地缘和资源优势,建设以水稻、蔬菜、大鹅、黄牛、养鱼、绿色食品为主导产业的六大基地, 其中蔬菜基地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发展黄牛专业村22个,饲养量达到3万多头。桦南县大力推广孙斌“系选1号”优质水稻,种植面积达15万亩。 在培育发展基地建设中,“一乡一业”、“一村一品” 模式初具规模。“中国毛葱第一乡”桦南民主乡毛葱种植已达 3 000亩,并远销广东沿海和东南亚地区。富锦市隆川乡的大蒜达到 1万亩。特色种植逐步形成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多村成基地的格局。各地坚持以“市、县(市)大市场为龙头,以批发市场为主体,以乡镇集贸市场为依托”的原则,努力拓宽市场。实行政策引导,制定优惠政策,以营造本地市场为基础,抓好市场辟建工作。同江、富锦等地结合小城镇建设,在改造和发展原有农贸市场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农副产品集散地、交通要道和乡镇驻地建立专业批发市场。从同三公路上街基天安村到富民乡沙岗村长达20公里的沿线上,形成以西瓜、地瓜、香瓜、菇娘为主的农产品销售长廊,同时,积极拓展外地市场,通过政府牵头,内引外联,大力发展埠外市场。充分利用省里在广州、北京、上海举办绿色食品周的有利契机,市长王国学为团长的参展团组织59家企业9大类168种产品参展。
  在北京仅5天时间销售额就达13万元,同时签订协议合同29项,总数量6 475吨,总金额3.24亿元。并且放宽视野,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同江、富锦等地充分利用对外开放口岸优势,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增加了出口创汇。
  三、搞好农业综合服务。全市各地和各有关部门,积极搞好农业综合服务,建立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做到支持、保障和服务到位,通过各种途径为农民和农业生产提供市场信息、种源购进、技术服务、生产管理、物质供应、资金筹集、产品销售等服务。一是开展技术服务。市直农口各局积极开展科技对接,与农民结成对子,长期提供技术咨询服务。以市、县(市)、乡(镇)农业技术人员为骨干,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农户和企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科技咨询和技术培训。一年来,全市举办各类农业培训 2 000多期,培训人员35万多人次。二是搞好资金扶持服务。各地各部门协调配合,采取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多要一点,财政农贷资金投放支持一点,企业和农民自筹多投一点的办法,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和生产基地的投入。市计委为解决桦南白瓜集团急需的建设资金,多次上省衔接,争取国家预算内建设资金 450万元,解决了企业资金短缺的困难。富锦市安排贷款 360多万元,发展大鹅生产,形成了规模养殖。三是抓好销售服务。全市农村各级各类经济合作和服务组织不断壮大,围绕市场,依托龙头,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全市签订农业订单22万多份,订单面积达 334万亩。畜牧业以金锣集团为依托,签订45万头生猪收购合同,拓宽了市场。汤原、富锦、同江等地实行大鹅保护价收购,较好地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全市涉农部门和各县(市)党委、政府领导干部认真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思想,树立党的宗旨,转变工作作风,为推进产业化发展和结构调整而努力工作,积极贡献力量。同江市委书记孙伟经先后8次到北京有关部委汇报工作、申请项目,有时一个月去省9次跑资金,争取了1 500万元扶贫贷款,在黄牛生产上投入1 000多万元,使饲养量当年翻番。富锦市市长田春阳积极扶持莱菌鹅养殖发展,协调解决引进品种资金88万元,解决 500吨饲料玉米,解决50多万元流动资金。他在哈洽会上拍板由市里垫付资金一次拉回展销物美价廉的饲料粉碎机25台,放到养殖户中使用,秋后付款。由于全市各级领导干部求实务实,真抓实干,保证了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