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加速绿色食品开发推进产业化发展

加速绿色食品开发推进产业化发展



            ——全市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工程情况综述
  2000年,全市绿色食品开发工作,本着区域化布局、规模化推进、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原则,采取坚持标准上质量,抓好龙头上水平,开拓市场上效益,调整结构上特色的措施,在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工程指挥部的组织领导下,在各推进组、各县(市)郊区和各成员单位的合力推进下,工作中呈现出力度大、发展快、品牌多、势头好的良好态势,已由建设标准化基地转向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的新阶段。
  一、工作完成情况及成效。经过一年的推进,全市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快速发展,超额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市实现粮食、经济作物和蔬菜生产基地 13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4%,总产量39.95万吨,销售收入5.86亿元;畜禽生产基地饲养量86万头(只),销售收入0.72亿元;绿色食品加工企业13家,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24个,销售收入1.61亿元,基地加上绿标企业转化增值的销售收入达到8.19亿元,占全市农业总收入的 12.5%,基地从事绿色食品生产的农户发展到6万余户。其主要标志是:
  1.基地建设起点高,初具规模。全市已开发建设了 7大类绿色食品基地。粮食、经济作物和蔬菜生产基地面积达到130万亩,其中欧盟检测为有机食品基地3万亩,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检测为AA级绿色食品基地面积1万亩,A级绿色食品基地29万亩;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种植,经检测为无公害的基地面积97万亩。养殖业生产基地饲养量达到86万头(只),鱼类生产基地700亩,山产品生产基地总产量1 204吨,矿泉水生产基地总产量4 600吨,由A级绿色食品基地和无公害食品基地发展到AA级绿色食品基地和有机食品基地。同时进一步制定标准。在1999年制定的6类、23种《佳木斯市地方标准A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基础上,补充制定了20种A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增加了AA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5种生产技术规程,并将修订出版《佳木斯市地方标准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各类生产技术规程增加到 6类、48种,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全市建立了三级培训网,在栽培技术、养殖技术、施肥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上进行重点培训和指导,市县乡举办培训班665期,受训人数13.42万人次。
  2.绿色品牌创建多,管理规范。现在全市已经形成了以 A级绿色食品为主,有机、AA级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共同发展、分级管理的新格局。绿色食品品牌创建取得丰硕成果。全年取得了14个绿色食品证书。经欧盟认证的有机食品证书 2个,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的AA级绿色食品证书1个,A级绿色食品证书11个,其中“绿健牌”大豆是全省第一个AA级绿色大豆,“小兴安岭牌”干红、爽口、原汁葡萄酒是全省第一个 A级葡萄酒。无公害食品证书发放取得进展。为了调动广大农户生产绿色食品的积极性,制定了无公害食品生产实施办法,并设计了无公害食品标识,对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种植和养殖的基地发放无公害食品证书,共发放四大类3 000多个无公害食品证书。
  3.绿标企业发展快,效益显著。全市绿标企业已发展到粮食、饮品、生产资料、经济作物、蔬菜、山产品 6大类13家,并不断壮大,带动基地能力增强。这些企业引进先进设备,采用高新技术。汤原、桦南、桦川、同江等县(市)投入 1 500万元,引进日本佐竹生产线,采用抛光、色选、真空包装等先进工艺,使大米商品质量有很大提高,增加了市场竞争力。在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农民品牌商标意识增强,无公害食品已经取得了10多个商标。绿标企业“翔宇牌”、“三江平原牌”、“汤旺河牌”取得了知名商标,“晨星岛牌”取得了著名商标并荣获中国绿色食品“2000年昆明博览会畅销产品奖”。同时,加强质量管理,上档次,在全市13户绿标企业中,龙拱集团和黑龙江省龙江大豆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已经通过了 ISO9002国际质量认证。尚有两户企业正在认证,并逐步完成全部绿标企业的质量认证,以达到与国际质量标准接轨。
  4.绿色市场辐射广,渐成体系。全市绿色食品营销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有重点、分层次的经营贸易体系。一是贸易实体多层次。当年建成了黑龙江省最大的绿色食品专业批发市场,即佳木斯三江绿色食品交易中心,目前正在全国招商;筹建了鑫阳绿色食品专营商店;开设了近江早市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摊床。二是营销手段形式多样。绿标企业实行网上营销;参加广州、北京、上海、杭州、昆明、澳门等绿色食品展销会;通过新闻媒体发布广告;利用文艺形式推出产品等。三是国际贸易势头强劲。涉外经济绿标企业已发展到 6户、11个品牌。涉外经济绿标企业的崛起,为全市绿色食品进入国际市场开辟了道路。
  5.环境治理力度大,初见成效。全市绿色食品基地的选择,多在国家、省级生态农业开发区、示范区内进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推进,使绿色食品生产和环境治理相辅相成,促进了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进一步强化工业“三废”治理。结合全省2000年环保达标工程,对省控13家企业、市 180家企业的工业污染进行强化治理,将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加大基地周边环境治理力度,实施退耕还林8.8万亩,草原保护及改良8万亩。加强环境监测工作。在组织好绿色食品监测的同时,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要求,加强无公害食品监测,对郊区300座蔬菜大棚进行了环境监测。
  6.科技创新效果好,大有突破。全市在科技创新上, 重点放在制定A级、AA级生产技术规程上,研制、开发和推广使用生物肥、生物能源、生物饲料。为了加大科技创新和信息管理研究力度,成立了绿色食品协会,也是全省第一个研究绿色食品的专业协会。由自然科学领域进入到社会科学领域,增加了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新内容。协会与市科协联合举办了全市第一次绿色食品科技研讨会,并将优秀论文汇集成册,指导生产。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2000年,全市绿色食品开发工作的主要做法是:“明确一个思路,突出两个重点,强化四大体系,发扬五种精神”。
  明确一个思路。围绕国家“三绿工程”、“质量与发展”这个主题和“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战略思想和战略重点,结合全市资源、地缘、生态优势和市场需求,确立了绿色食品发展思路。在工作思路中突出了“四化”原则 (即区域化布局、规模化推进、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五上”措施(即基地建设上标准、绿标企业上质量、市场开拓上规模、品牌创建上效应、环境治理上水平)。
  突出两个重点。一个是龙头企业建设,另一个是市场开发工作。目前,全市初步形成了大豆、玉米、水稻、白瓜、黑加伦、山葡萄、山野菜、大鹅等产业化链条。在抓好重点工作的同时,加强了以技术档案为重点的基础工作,加强了以绿色品牌为重点的品牌创建工作,加强了以保护和改善生态条件为重点的环境治理工作。
  强化四大体系。一是强化技术标准体系。在修订23种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的基础上,又新制定了25种有机食品、AA级和 A级绿色食品技术标准。二是强化质量管理体系,现有的绿标企业实行了全面质量管理。三是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加强了绿色食品的理论研究、信息研究和技术研究。四是强化领导指挥体系。明确机构设置及责任分工,确定目标责任及考核办法,强化工作机制及督办检查。
  发扬五种精神。从指挥部到各县(市)郊区、各推进组和成员单位继续发扬了“迎难而上、争创一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奋敬业”的五种精神,用五种精神统领实际工作,体现出思想观念新、工作思路清、领导力度大、工作作风实,为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事业提供了动力和保证。
  在绿色食品开发过程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地进行理性思考,总结经验,以此推进绿色食品的发展。
  1.坚持标准,建设基地,是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的基础。绿色食品原料基地是开发绿色食品的基本前提,是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坚持专业生产、区域布局、规模发展、配套服务和注重质量效益的原则,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绿色原料基地。在专业生产上,严格执行绿色食品操作规程,制定和下发《绿色食品生产一天早知道》等农事录和田间档案,确保生产标准。在区域布局上,选择环境优良区域,加强周边环境治理和监控,保证了基地的环境指标。在规模发展上,做到统一规划,统一方案,力求连片种植。在配套服务上,做到统一优良品种,统一用肥用药,强化科研、培训和监督检查。在绿证申办过程中,基地指标均以高标准通过验收。
  2.注重质量,壮大龙头,是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的关键。质量是企业的生命,龙头企业是实现绿色食品原料转化增值和将产品推向市场的重要载体,是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坚持“政策扶持、多元投入、提高质量”原则,不断扶强扶壮绿色食品龙头企业。在政策扶持上,制定并实施了《关于佳木斯市扶持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的优惠政策》,解决企业在运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在多元投入上,除帮助企业联系贷款外,通过股份制改造、农民入股、组建集团等形式,融资扩张。在提高质量上,采取强化内部管理,引进先进设备,采用高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等方法,促进企业上档次、上水平。在此基础上,大打绿色牌,使企业、农户、地方均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3.开拓市场,增加收入,是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的根本。开拓绿色食品市场,实现绿色食品价值,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是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的根本。采取“内外结合,强化宣传”的方法,对内建立专业批发市场、商场、专柜和摊床;对外组织企业和有关单位参加各种展销活动和上网营销、布点促销。在舆论宣传上,利用文艺演出、新闻发布、广告宣传等手段,推动基地农户和绿标企业促销增收。经对16个绿色食品基地 144户农户绿色食品粮食作物投入产出成本核算调查分析,绿色食品粮食作物产品与非绿色粮食作物产品相比,呈现单产、收入、利润“三高”的特点,农户每户平均增收 1 689元。市场的开发和销售收入的增加,有力地调动了绿色食品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了产业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