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构大市场 筑大流通 促大发展

构大市场 筑大流通 促大发展



          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 全力实现“两个确保”
            ——全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程情况综述
  2000年,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二个攻坚”、“十大实效工程”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市九次党代会提出“五年再造…个佳木斯”的奋斗目标,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克服了任务量大,矛盾突出、情况复杂等诸多困难,采取了广泛调研、专项推进、分步实施等措施,群策群力,攻坚克难,全面完成了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使全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有了长足的进展。
  一、专项推进主要做法
  (一)明确责任,落实目标。一是积极超前谋划全年工作目标和任务。几经商议,多次修改,研究确定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五个工作目标和十七项工作任务,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成立了五个专项工作推进组。二是建立职能完备、决策有力和运转灵畅的指挥体系,健全了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制定了内容完善的工作制度,为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三是将工程总体目标及时量化分解到各责任部门,指挥部与各成员单位分别签订了目标责任状,层层落实了工作责任,做到目标到位,责任到人。
  (二)突出重点,强力推进。围绕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各部门服从服务于“十大实效工程”的大局,发挥各自优势,相互配合,整体运作,形成了专项推进合力。主要抓了五件事:一是坚定不移地贯彻国发 8号文件精神,努力实现“两个确保”。继续坚持执行“三三制”原则,为再就业服务中心内的下岗职工发放基本生活费14 200万元,保障了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维护了社会安定。二是集中精力在市区范围内实施了 “981”工程,加大社保基金收缴力度。全市共征缴养老保险费17 000万元,初步扭转了社保基金入不敷出的局面。三是千方百计拓宽安置渠道,促进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通过政策支持、就业指导、资金救助、宏观调控、提供信息、职业介绍等综合手段,使国有企业中的29 400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和市场从业。四是全力以赴组织开展“四帮一包”扶贫解困活动。共有107个单位的帮扶干部与6 229名困难职工进行了对接和帮扶。通过开展帮扶活动,目前已有 3 600名特困职工缓解了困难程度,有1 444名困难职工达到了脱贫目标。五是坚持不懈地抓好社区服务建设, 发挥了社区服务体系的整体社会功效。通过采取政策引导、典型示范、全面推广等办法,使社区服务建设又上了一个新台阶。目前,全市社区服务形势发展迅猛,共有社区服务中心32个,社区服务站 357个,社区服务网点12 328个,城乡福利机构613个。
  (三)注重调研,科学决策。年初,指挥部紧紧围绕体系建设,根据全市经济发展及改革现状,确定了四个调研课题,明确了调研的内容、方法和时间,要求各承办部门按期拿出专题调研报告,积极组织调研活动。一是开展了下岗职工再就业情况的调查。市劳动局、就业局等部门用近一个月的时间,深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摸清了情况,剖析了问题,探索了思路与对策。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台了《佳木斯市关于国有企业改制及下岗职工分流安置有关劳动政策的若干规定》,对引导下岗职工出中心实现再就业,对加快国企改革步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对企业在职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情况开展了调研工作。市劳动局和市社保经办机构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了30个调查组,仅用10天时间就查清了市区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缴费能力及人员基本情况,建立了离退休人员和在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数据库,为市委、市政府在决策实施 “981”工程时提供了翔实、准确的科学数据。三是组织开展了低保普查活动。市民政局组织各县(市)、区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的 3 390名干部开展了城市低保普查工作,共调查了88万人的基本生活情况,摸清了全市城镇非农业人口的贫困状况,建立了低保数据库,为社会保障体系结构调整,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了准备。四是组织进行了医疗保险测评工作。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医改政策的同时,积极开展了医改测评活动,组织相关业务人员到厦门、杭州等城市进行了考察学习,在机关事业单位和部分企业开展了调查研究,对全市十余家医院和药店进行了考核和测评。在此工作基础上,制定和出台了《佳木斯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施方案》及相关的 6个配套办法,增强了全市医改政策的适用性、准确性和可操作性,保证了医改工作的顺利启动和实施。
  二、专项推进工作成效
  1.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拓展再就业空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市劳动局、市就业局、市总工会、团市委等部门围绕工程目标,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了大量工作。通过开展劳动力市场职业介绍,召开再就业现场招聘大会,发布用工信息 140期,提供就业岗位25 000个。在三江国际旅游节期间,成功地举办了第三届下岗职工再就业洽谈活动。共有29 400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和市场从业,为再就业服务中心内的22 945名下岗职工发放基本生活费14 200万元。为保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促进下岗职工出中心,实现再就业,出台了《佳木斯市关于国有企业改制及下岗职工分流安置有关劳动政策的若干规定》,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和增强下岗职工再就业能力提供了政策保障。
  2.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强化征缴工作力度,社会保障功能得到了增强和提高。2000年,市劳动部门全力以赴地抓收缴、保发放,不断扩大参保范围。先后组织了近百名业务干部,分成30个工作组,深入企业开展基金征缴专项活动。2000年共收缴企业养老保险费17 000万元,收缴率达87%;拨付养老保险金25 291万元,拨付率为91.7%。机关事业养老费收缴达 4 031万元,收缴率为87.6%。拨付离退休金3 172万元,拨付率为89%,失业保险基金收缴实现1 490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为 433名失业人员发放救济金29.4万元。在做好征缴和拨付工作的同时,加大社会保险宣传力度,坚持不懈抓扩面,各类保险经办机构对全市所有企业进行了排查,重新审定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确定了哪些企业应参保、哪些企业应按时足额缴费,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2000年,全市参加企业养老保险的单位有1 228户,职工154 602人,离退休人员57 702人;机关事业单位参保1 419户,职工23 181人,离退休人员5 265人;参加失业保险的单位有1 420户,职工164 616人。为保证全市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及时足额发放,积极向上争取各种专项补充资金9 592万元,有效地缓解了基金支付的压力。
  3.建立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政策体系,完善医疗保险管理网络系统,医疗保险启动工作已全部准备就绪。一是市医改办根据国家和省相继出台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多层次和多渠道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和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佳木斯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方案》及相关配套的 6项管理办法,为全市实行新的医疗保险制度提供了政策依据。目前,全市较为完善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政策体系已基本形成。二是建立计算机信息管理网络系统,在与市农行达成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开户和计算机网络建设融资协议后,立即开展了计算机主机房建设,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国内多家软件开发单位进行考察。目前,涉及计算机信息管理的硬件已购置齐备,管理软件进入开发阶段。三是各县(市)医改已陆续启动,市区已为原享受公费医疗待遇的343个单位20 362名职工办理了参保登记手续,有9个医疗单位和20家药店被确定为定点医疗服务单位,首批缴费已达 100万元。同江市、汤原县、桦南县、抚远县先后启动医改,参保职工14 815人,收缴医疗保险金582.4万元,参保率达31%以上。
  4.扶贫解困工作有了明显进展,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得到了保障。扶贫解困是全市“十大实效工程”的重点工作之一,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四帮一包”活动,共有 107个单位的帮扶干部与114户困难企业中的6 229名特困职工进行了对接和帮扶,各单位都分别制定了帮扶方案,成立了领导组织机构,市五大委领导率先垂范,带头帮扶,深入到包扶的特困职工家中帮助谋划脱贫措施,并送去钱物达数万元。目前,全市帮扶干部积极主动为帮扶对象送去各种生活物品折合人民币36万元。帮助解决就业门路244人,帮助转变就业观念1 200人,已有3 600名特困职工缓解了困难程度,有1 444名困难职工达到了脱贫目标。市总工会组织实施了 “五构筑、五条龙”再就业工程, 并制定下发了《佳木斯市帮扶特困职工若干政策规定》等文件,积极为下岗职工谋取就业门路,增强特困职工自谋生路、自主择业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市民政局坚持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规范管理,严格审批程序,改进工作办法,建立了低保数据库系统,共为全市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7 953人发放救济金559万元,下拨救灾款807万元。
  5.社区网络建设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内容不断拓展,市民市政服务体系发挥了整体社会功效。按照2000年工作目标要求,市民政部门加大工作力度,从抓建设入手,完善服务体系,强化网络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社区服务管理规范化、法制化,服务空间不断拓展。全市现有便民利民服务中心389个,社区服务网点12 328个,社会福利机构812个,社会老年福利机构30个,床位400个,康复保健中心2处。由于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佳木斯市被省确定为2001年全省社区建设试点市。
  总体来说,全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程专项推进行动迅速,措施得力,成效显著,各责任单位从大局出发,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圆满地完成了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为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