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密切配合 强化服务 加速发展民营经济

密切配合 强化服务 加速发展民营经济



             密切配合 强化服务 加速发展民营经济
             ——全市培植民营大户工程情况综述
  2000年,遵照“政府建环境,领导解疑难,部门支帮促,社会齐扶持”的指导思想,紧紧抓住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组织协调,加强服务,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使全市民营经济保持了稳定、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年计划经营额超亿元民营大户达到 4户,经营额超千万元民营大户达到42户,经营额超百万元民营大户达到409户,分别完成计划的100%、105%和102%,新增私营企业 202户,完成计划的119.3%。全市民营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其主要特点:
  1.实现质与量的同步增长,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的势头。截止2000年末,全市私营企业(含有限责任公司)实现1 248户,雇工人数达16 541人,同比增长19.3%;集团公司发展到14家;希波集团、金天集团、林海雪源公司获得国家外贸部批准的自营对外进出口权; 私营企业(含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总额已达71 802万元,注册资金超百万元的私营企业337户,注册资金超千万元的企业发展到23户。有 6户民营企业列入全省百强私营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产值实现185 336万元,营业销售收入实现563 477万元,分别比去年上升10.8%和9.86%。
  2.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三型”企业发展迅速。截止2000年末,全市个体私营经济第一产业占31.2%。初步形成了11个经济产业链,形成专项产业化基地418个。第二产业经过调整,共有生产加工型企业11 498户。其中有 194家私营企业参与“三改”,租赁承包84家,参股、控股18家,145家国企转制为私营、市属 112户工业企业有43户被买断,安置就业人员9 689人,盘活、变现存量资产33 600万元。第三产业中的发展热点是社区服务、信息服务、计算机应用服务、劳务输出、物业管理、房地产开发、冰雪风情旅游、教育等带有科技开发性质的信息、中介组织、计算机应用服务与生产型企业、种养殖业衔接的科研所(中心)增至3 030户。
  3.经营理念发生转变,不断提高竞争能力。许多个体私营企业注重实施“商广战略”,重视市场开发,大力宣传产品,营造品牌效应。个体私营企业产品注册商标已达 160件,占全市商标总量的 26.7%。在“三名”品牌中,有18件创市级地方名牌“知名商标”,希波肉串、鲁阳地板、利华食品、林海雪源 4件商标创省级“著名商标”。“希波”产品被国家专利局授予两项发明创造专利,其无形资产评估已达 3.2亿元。龙拱集团研制生产的双歧因子、低聚糖系列产品被中国国际食品博览会授予特别奖,并获得 ISO9002国际质量认证。个体私营企业策划、发布广告占市域内广告的 67%,希波系列产品、龙拱双歧因子广告已打入中央电视台各频道和“幸运52”等栏目。全省首家以私营企业冠名的“太阳集团”旅客列车已运行在佳—大、佳—京线上。
  4.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和社会地位明显增强。一是民营经济为下岗职工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目前,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和私营企业雇工总人数20多万人,通过开展“致富手拉手、经商一带一”等系列活动,吸纳、安置下岗职工从事个体私营已达4.6万人。二是为市财政收入提供了重要来源。年纳税额50万元以上私营企业发展到31户,希波、利华、宝利、桦南海通、地下商业街集团(企业)年纳税额超过或接近百万元。全年实现税收1 065亿元。多数县(市)、区个体私营经济的税收比例由 5年前的13%左右上升到35%以上。向阳区全年个体私营经济税收占区财政收入的 92%。三是人员整体素质不断增强。在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中专以上学历的633人,专业技术人员461人,获初、中、高级技术职称的 753人。在全市个体私营经济中,成立党组织21个、团组织19个。个体劳动者和私营企业家中,有省级人大代表2人,市人大代表8人,县(市)、区人大代表28人;省政协委员 2人,市政协委员34人,县(市)、区政协委员45人,147人在工商联、工青妇等群体组织中担任委员或代表,4人分获全国、省、市的劳动模范(五一奖章)。几年来,个体私营业者为抗洪抢险、扶贫解困、拥军优属、捐资助教等公益事业捐款累计达1 200多万元。
  2000年,全市民营经济之所以保持稳定、健康、快速发展的好势头,主要是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完善新形势下发展民营经济的工作模式。一是选准定位,确定工作思路。2000年,把 400多户改革开放后靠市场调节发展起来的私营企业作为工作对象,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前两年专项推进的经验,提出了“政府建环境,领导解疑难,部门支帮促,社会齐扶持”的总体思路,把“抓政策、抓环境、抓服务”作为工作重点,认真组织贯彻落实。各县(市)、区和责任单位,也根据本地、本部门的具体情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作思路,促进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建立比较完备的工作体系。市指挥部调整了组织机构,吸收了市人大、非国有委、工商局、乡企局、科委、人事局、公安局、法院、检察院等十多个单位的二十几名同志参加,组建了情况综合、政策环境、协调服务和目标考核四个工作组。领导力量有明显的增强,不断加大推进工作力度。各县(市)、区及责任单位因地制宜地建立了推进体系,形成了上下齐抓、合力推进的良好态势。三是形成完善、系统的工作制度。先后制定了《培植民营大户工程推进落实方案》,明确了推进制度、会议制度、通报制度、奖惩制度、督办检查制度等多项制度。严格按有关制度抓好工作落实。对工作落实好的单位提出表扬,对工作不力的单位予以批评。特别是指标落实问题,与13个相关单位签定了责任状,每季由指挥部办公室督办检查,做到了工作细,指标实,收效大。
  2.从根本上放宽发展民营大户的外部环境。一是进一步完善领导联系大户制度,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继续搞好34位市领导联系34户民营企业工作基础上,要求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也要实施联系、帮扶大户制度。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共包扶民营大户 150多户,在联系和包扶工作中,实实在在地为企业办实事。一年来,各级领导干部共为民营大户企业解决各类难题 400多项,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二是实行金融机构包扶大户制度,为有发展潜力的民营大户提供资金。2000年,农行、建行、工行、中行将包扶民营大户的范同扩大到近30户。对发展有后劲的民营大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如对希波集团申请的 1 300万贷款,在一周内办理完所有手续,款项到位。 争得国家农业总行批准希波集团为信用最高等级—AAA级企业,并授信 4 000万元,使该企业成为省内唯一获此殊荣的民营企业。全年四大商业银行,在资金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共为民企大户贷款 6 000多万元,为民营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三是推行律师包扶大户制度,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公平的法律环境。按照《佳木斯市律师包扶大户制度》方案,选择了10位知名律师,包扶12户民营企业,帮助企业学会依法经营,依法办事,保证企业的顺利发展。有40多家民企大户聘请了法律顾问,并将达到家家有律师服务。
  3.立足服务,为民营大户提供全方位的支持。针对重点工作,抓好八个方面的服务。一是围绕发展搞服务。在企业面临重大发展决策时,指挥部从宏观经济角度,予以必要的指导。针对利华集团摊子太大、效益下滑的问题,告诫集团领导同志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最能产生效益的项目上,抓住中秋有利时机,实现扭亏为盈。帮助龙拱集团、鲁班实业公司、希波集团等较大型企业选准市场定位,明确发展思路,一年减少损失就达几百万元。二是围绕人才搞服务。市人事局为16名私营企业人员颁发了“人才保护证”,举办了12次人才交流活动,为35户民营企业推荐各类人才 800多人次,建立了为民营企业提供企业人事策划、人才成本核算、人事档案保管、档案工资晋升、呈报职称等多项人事代理服务体系,为企业用人及人事管理提供全方位服务。三是围绕科学技术搞服务。市科委确定20户民营科技企业进入科技信息服务网络,为企业提供各类信息3 000余条。全年发展市级民营科技企业20户,省级民营科技企业5户,进一步促进了民营企业的科技进步。四是围绕难题搞服务。指挥部领导同志亲自解决凯华集团买断江南村大楼所面临的规划和城市监察等问题;解决利华集团启动儿童、回民食品厂后的重组问题;解决三江温州批发城出现的重大经营危机问题,从而保证了这些企业顺利的运营。一年来,指挥部召开各类协调会、办公会24次,为企业解决各类难题 150多项。五是围绕引联搞服务。市乡企局多次跑省,争取周转金 300多万元。市科委主动为龙拱集团、旌原生化公司解决科技贷款200多万元。富锦市、同江市、东风区也把为民企引资做为重要的工作,为民企引资5 000多万元。六是围绕宣传教育搞服务。市工商联采取多种形式对民营大户进行爱国主义、光彩事业和市场经济理论教育,增强了企业经营者自身素质,提高了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市工商局广泛开展商标广告意识的教育活动,大幅度提高了佳市民营企业的社会知名度。一年来,先后进行三次较大规模的民营企业宣传活动,组织采访50多次,使全市人民更加了解民营企业,更加关心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民营经济发展。七是围绕大户搞服务。对在全市民营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大户,下大气力,予以重点扶持。希波集团年纳税200多万元,各部门主动上门服务。
  市工商局帮助企业获得省级著名商标后,又积极推举申请国家驰名商标。组织“希波之夜消夏晚会”,得到了国家商标局领导的重视,使之成为全省第二个获驰名商标的品牌。市外贸局帮助企业获得了对外进出13权,市国税局主动兑现优惠政策。各方面负责同志经常深入企业,帮助解决难题,保证企业顺利发展。八是主动出击搞服务。据了解全市企业户在外地成立了24家货运公司,年收入在十亿元以上。指挥部成员单位及时进行了实地调查,形成了《埠外运输企业考察报告》、《支持埠外运输企业发展的若干规定》、《支持埠外运输企业工作方案》和《大力宣传埠外运输企业的工作方案》上报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佳木斯市重型汽车销售公司”。年可创造就业岗位上千个、交纳税费 500万元。这种扎实、高效的工作使埠外运输企业很受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