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
国民经济 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实现 124.8亿元(现价下同),比上年增长9.6%。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下降3.2%,增长15.2%和14.1%。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调整中稳步发展。以绿色食品为重点的特色农业发展迅速,产业化进程步伐加快。在历史罕见旱灾和调减34万亩粮食作物面积情况下粮豆薯总产仍取得 21.23亿公斤的好收成。农民人均纯收入 2 605元,增长5.2%。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北方金锣公司、汤原诚信公司、希波集团等一批加工型龙头企业实力明显增强,牧业产值增长 10%。工业生产质量、效益大幅度提升,工业总产值实现53.2亿元,增长9.4%,其中地方工业增长9.5%;实现工业增加值 9.5亿元,增长20.8%;地方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减亏38.8%,这是10年来工业发展速度最快的一年,经济效益最好的一年。对外贸易继续扩大,招商引资步伐加快,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 9 868万美元(海关口经)。增长150%;引进到位资金31亿元,增长1.6%,实际利用外资 1 200万美元。乡镇企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增加值实现31.7亿元,增长 11.1%。以“十、百、千”工程为重点的个体私营经济取得明显进展,民营企业年经营额超亿元的 4户、超千万元的42户、超百万元的达到409户,私营企业集团15个,先后有173户私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改制,盘活存量资产3.36亿元。财政实现了收支平衡,一般预算收入完成 4.7亿元,增长7.2%;支出完成13亿元,完成了预算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2.5亿元,增长7.6%;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为100%和10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 086元,增长2.1%。交通、邮电、信息咨询、旅游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各项改革 三年来,以国企改革为重点的各项改革继续深化。通过深化改革、挂靠引联搞活47户企业,鹿灵药业、亚麻公司等20户大中型企业,进行了较为规范的公司制改造;轴承厂、友谊糖厂、机床公司等21户困难企业通过引联得以启动生产;工业优化重组存量资产20亿元;累计卸掉债务包袱30.6亿元;全市有243户工业小企业实行了放开经营,放开面达96.7%;18户地方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中有14户脱困,脱困率为 77.8%,完成了中央确定的三年改革脱困的目标。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制改革、粮食体制改革、住房制度改革等都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城乡建设 2000年,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拉动内需的机遇,进入国家开发行重点支持的100个城市,争取到国家债券和贷款近5亿元,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市民瞩目的环路重点工程,经过 6个月的艰苦奋战,已竣工交付使用。完成了和平、顺和、友谊等13条主干道路的改造建设,道路建设总长度达34公里,面积70万平方米。改造区街巷道35条,面积5.5万平方米。铺设人行道板9.7万平方米。安装路灯1 631盏。改造了西林公园、站前公园、红旗广场和站前广场,基本实现了“平、净、亮、绿”的目标。公路网化建设也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一次性争取到国家开发行13亿元项目贷款,按计划完成了鹤大公路佳七段路基土方工程,同三公路佳木斯段全线贯通。先后开通了佳木斯至北京、佳木斯至哈巴罗夫斯克国内国际航线。加快了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住宅建设,全年住宅建筑面积突破 11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72万平方米,创历史最高水平。城市人均住房面积 8平方米,达到了国家标准。启动了佳西热电厂、新增供热能力230万平方米,成功改造了西水源,开工建设了江北水源、新增城市供水能力8万吨,总计达到20万吨;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19平方米,砖瓦化率上升到 50%。城市管理逐步走向法制化轨道,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综合执法工作成为国家试点的先进单位。小城镇建设取得可喜进展,有两个城镇被列入国家、1个城镇被列为省小城镇建设重点示范镇。
社会事业 2000年,全市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很快。全面实施了科教兴市战略,落实科技计划51项,CAD 等国家高科技发展计划应用示范工程通过国家验收。10家企业的高新技术角开发项目30项,为母体企业提供项目17项。科技园区建设开始启动,储备了一批高新技术项目,为下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人才共享和目标考核责任制工作有了新进展。教育事业稳步推进“两基”工作全部通过国检,实现了全区“普九”人口覆盖率100%的目标;农村中小学校网点布局调整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成效显著,全市有 7所初级中学、19所小学、4所特种教育学校、9所幼儿园达到了省级示范性学校标准。卫生事业健康发展,通过了全国卫生城复检验收,建立了卫生人才市场,在全省率先实行了药品集中采购和招标,医疗环境进一步改善。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31‰。群众文化生活日益活跃,群众体育活动保持了经常化,佳木斯市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全国高水平田径后备人才培训基地。民族宗教工作有了新的进展。
社会政治 全市以“讲文明、树新风、爱家乡、创四城”为主要载体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取得了积极进展,全市人民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双拥工作继“四连冠”之后,又取得新进展。坚持不懈地开展了同“法轮功”邪教组织的斗争。为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整顿治安秩序,开展了一系列预防、打击和专项治理工作,社会治安总体形势好转。基本实现了“两个确保”和三条社会保障线的目标;再就业渠道逐步拓宽,有2.49万人实现了再就业。强化了信访工作,认真负责地解决了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有效地化解了金融风险。关心群众疾苦,卓有成效地开展了扶贫解困活动。安全生产和安全防火工作形势进一步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