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2000年佳木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0年佳木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0年佳木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佳木斯市统计局
  200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八届三次全会和市委九届五次全会精神,按照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各项任务,继续实施增加投入,扩大内需为主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紧紧抓住国内、国际经济环境逐步好转的有利机遇,进一步加大了“十大实效工程”和“五年再造一个佳木斯”宏伟目标的推进力度,大灾之年农业仍获得较好收成,全市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实现了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同步回升,总体经济步入了新的增长平台。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有效需求不足等深层次问题尚未从根本上解决,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尚需付出艰苦的努力。
  一、综合
  2000年,全市宏观经济运行平稳,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初步统计,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9亿元, 下降3.2%,第二产业增加值34.3亿元,增长15.2%,第三产业增加值62.6亿元,增长14.1%。
  产业结构有所调整,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占22.4%、27.5%和50.1%,与上年比较,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下降 6.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上升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上升4.8个百分点。
  国有企业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扭亏脱困取得显著成效。全市地方工业和地方国有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度回升。2000年全市地方工业实现利润-8 141万元,同比减亏 38.8%,市区国有工业实现利润-1 435万元,同比减亏 89.1%,市区地方国有工业创造利润为零的好成绩,实现了扭亏。
  二、农业
  2000年是我市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的第一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引导农民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大灾之年农业仍获得较好的收成,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稳定发展。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粮豆薯总产量达212.3万吨,比上年下降23.1%。分品种看,四大粮食作物呈“一增三减”趋势,大豆产量增加16.6%。水稻、小麦和玉米分别下降4.5%60.8%和45.3%。经济作物中,甜菜和蔬菜产量分别增长324.9%和38.6%,油料和烤烟产量分别下降7.8%和19.8%。主要产品产量如下:
           2000年      比上年增长%
  粮食       2 123 150吨     -23.1
  其中:
    水稻     921 155吨       -4.5
    小麦     82 599吨       -60.8
    玉米     636 678吨       -45.3
    大豆     424 583吨       16.6
  谷子       400吨         131.2
  高粱       1 784吨       -42.7
  薯类       4 8661吨       8.8
  油料       17 896吨       -7.8
  烤烟       6 752吨       -19.8
  甜菜       297 312吨       324.9
  蔬菜       643 092吨       38.6
  林业生产稳定发展,绿化工作取得新成就。全市完成造林面积16 603公顷,比上年增长1%,育苗面积761公顷,比上年增长28.9%,抚育采伐面积 4 708公顷,比上年下降22.2%,出材8.9万立方米,比上年下降4.3%,森林覆盖率达到16.1%,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畜牧、水产业生产继续发展,主要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全年肉类总产量78 278吨,比上年增长23.2%,水产品产量4万吨,比上年增长11.1%。主要畜产品产量和牲畜存栏如下:
           2000年    比上年增长%
  肉类总产量    78 278吨     23.2
  其中:
    猪肉     51 362吨     28.4
    牛肉     16 157吨     11.5
    羊肉     1 362吨     12.4
    禽肉     9 078吨     18.7
  禽蛋产量     39 780吨     12.7
  牛奶产量     7 249吨     39.4
  大牲畜年末存栏  312 884头     10.8
  其中:奶牛    3 870头     42.6
  猪年末存栏    612 387头     22.2
  羊年末存栏    287 568只     14.6
  乡镇企业继续保持加快发展的势态。全年实现增加值31.7亿元,比上年增长 10.5%,营业收入109亿元,增长10.9%,实缴税金1.7亿元,增长6.3%,净利润5.9亿元,增长11.3%。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得到改善。全市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14.3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4.4%,年末拥有大中型拖拉机 6 319台,比上年增长3.9%,小型拖拉机59 796台,增长0.6%,排灌动力机械8 374台,增长13.9%。化肥施用量(折纯)60 750吨,下降4.7%,农药施用量(折纯)2 158吨,下降3.7%。全年农村用电量达19 899万千瓦时,增长3.0%。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年内完成土石方25万立方米,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34万亩,打井1 560眼,年末全市排灌机械保有量达到13万千瓦。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0年,全市上下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全市工业紧紧围绕打好引联挂靠、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增资减债和地方国有大中型企业三年脱困四个硬仗,狠抓了改革企业管理、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和生产经营等各项工作的推进落实,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水平明显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即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53.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 比上年增长9.4%,其中,轻工业完成产值24.9亿元,增长17.6%,重工业完成产值28.3亿元,增长2.0%,地方工业完成产值37.5亿元,增长9.5%,中省属工业完成产值15.7亿元,增长9.1%,市区工业完成产值38.5亿元,增长 10.6%,县区工业完成产值14.7亿元,增长6.3%。全市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减变化情况如下:
           2000年   比上年增长%
  纸袋纸     45 750吨     4.8
  扑克      139万付     -31
  配混合饲料   24 569吨     101
  白酒      5 201吨     -11
  啤酒      68 777吨     1.3
  豆粉      2 063吨     2.9
  毛毯      560千条     89
  化纤涤伦面料  472.8万米     58
  棉布      43 832百米    -61.6
  亚麻布     281.2万米     -27.5
  烧碱      22 946吨     -3.3
  盐酸      14 210吨     -1.6
  化学农药    1 427吨     -9.7
  非纳西丁    1 228吨     9.6
  中成药     90.8吨      4 
  烟用丝束    2 542吨     43.6
  塑料制品    1 622吨     -14
  木制家具    87 476标件    22
  电解铝     10 680吨     -0.1
  小型拖拉机   20 704台     73.8
  电动机     52万千瓦     8.6
  水泥      394 126吨     20
  浮法玻璃    1 843 231重箱   8.4
  联合收割机   1 424台     -36.7
  工业经济效益水平有所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6.4亿元,比上年增长2.4%,其中地方工业实现28.5亿元,下降0.6%,中省属工业实现12.3亿元,增长2.5%。实现产品销售率92.5%,提高 0.8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1.8亿元,增亏13.2%,全部亏损企业亏损额 2.4亿元,减亏14.6%,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37.7,比上年下降1.9个百分点,完成工业增加值9.5亿元,增长17.3%。
  建筑业生产稳步发展。初步统计,全市建筑企业实现总产值11.3亿元,比上年下降8.1%,竣工产值6.6亿元,下降64.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20.53万平方米,增长11.6%,竣工面积64.5万平方米,下降17.2%。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0年,全市建设领域认真贯彻增加投入,扩大内需的政策,积极争取并充分利用国债资金,保证了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增长势头。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7亿元,比上年增长25%,其中国有经济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亿元,增长25.7%。在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7.3亿元,比上年增长20.7%,更新改造投资完成 4亿元,增长14.2%,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5亿元,增长80.8%,其他投资完成 1亿元,下降9.1%。在投资总额中,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房地产开发和其他投资占投资总额的比重分别由上年的 66.9%、16.3%、11.6%和5.2%调整为 64.6%、14.8%、16.8%和3.8%。年末全市投资领域新增固定资产24.3亿元,比上年增长58.6%。本年度在建项目337个,比上年增加101个,其中新开工项目245个,比上年增加75个,固定资产投资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有:啤酒1万吨,果酒 1万吨,机制纸0.7万吨,机制纸板8.5万吨,移动电话55 000部,程控交换机1.3万线,新建公路9.65公里,改建公路 9公里,长途电缆2 010公里,造林4.92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0.7万亩,除涝面积3.9万亩,粮食仓库22 918平方米,存储量10 400万公斤,自来水供水能力 365万吨,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和小学校新增建筑面积4.8万立方米,学生席位1.1万个,城市公共交通车辆40台,城市道路扩建35.97公里,改建59.93万平方米,城市排水管道铺设长度16.08公里,城市防洪堤长度47.02公里。
  五、交通和邮电业
  2000年,全市交通运输业发展平稳,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综合运输能力增强。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货物周转量25.4亿吨公里。其中,铁路11.2亿吨公里,公路9.2亿吨公里,水运3.9亿吨公里,旅客周转量完成17.7亿人公里,其中,铁路10.8亿人公里,公路6.9亿人公里,水运245.8万人公里。
  邮电通信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0.7亿元(1990年不变价),比上年增长18.9%,报刊期发行30.5万份,比上年增长15.9%,市话程控交换机容量42.4万门,比上年增长2.4%,年末住宅电话达到43.6万户,比上年增长48.3%,其中市话34.6万户,农话9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24.2万户,增长103.4%,无限寻呼26.7万户,增长61.8%。
  六、国内贸易和物价
  2000年,全市消费品市场买方特征明显,商品充足,品种齐全,居民消费行为趋向成熟,消费品市场运行平稳。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5亿元,比上年增长7.6%。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实现47.2亿元,增长8.2%,县的消费品零售额实现 7.5亿元,增长8.8%,县以下的消费品零售额实现7.6亿元,增长3.4%。分行业看,全市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48.2亿元,增长2.8%,餐饮业零售额实现5.9亿元,增长28.9%。
  各类商品销售中,吃的商品零售额22.6亿元,增长8.7%, 占全部零售额的比重为36.2%;穿的商品零售额13.1亿元,增长6.5%,所占比重为21.0%,用的商品零售额22.5亿元,增长6.6%,所占比重为36.1%。
  集贸市场平稳增长。全年全市城乡集市贸易商品成交额 9.1亿元,其中主要商品粮食和蔬菜成交额分别达到2亿元和2.4亿元。
  市场消费价格降幅趋缓。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和上年持平;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提高 0.1个百分点。2000年各类价格比上年变动幅度(%)如下:
  商品零售价格         100.1
  居民消费价格         100.0
  其中:食品         97.0
  粮食             89.9
  肉禽及其制品         97.5
  蛋品             80.3
  水产品           108.5
  鲜菜             106.7
  衣着             104.3
  家庭设备及用品       100.4
  医疗保健用品         101.3
  交通和通信工具       97.6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       98.9
  居住             108.6
  服务项目           103.3
  七、对外经济
  2000年,全市外贸部门和企业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鼓励出口的各项政策,抓住国际市场需求趋旺、市场价格回升,出口货源供应充足,档次、质量不断提高的有利时机,对外贸易大幅增长。据海关统计,全年进出口总额9 86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50%,其中,进口总额8 100万美元,增长150%,出口总额1 900万美元,增长 83%,在进出口总额中,边境贸易额7 850万美元,增长163%,一般贸易额800美元,增长88%,加工贸易1 200万美元,增长54%。引进到位资金31亿元,增长1.6%,其中实际利用外资1 200万美元。
  旅游事业稳定发展。全年共接待来我市旅游的外国人士、华侨和港澳台同胞3.96万人,旅游外汇收入 676万美元,增长19.7%: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63.8万人。旅游收入人民币2.6亿元,增长19.3%。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2000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积极扩大财源,努力增收节支,财政收入保持了稳定增长,全市地方财政收入5.1亿元,增长5.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4.7亿元,增长7.2%;财政支出13.5亿元,下降1.3%,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3.1亿元,下降2.9%。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62.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5亿元,增长1.57%。其中企业存款21.2亿元,减少1.2亿元,下降5.6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35.8亿元,增加4.9亿元,增长3.75%。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04.7亿元,比上年末减少9.5亿元,下降4.44%,其中短期贷款165.2亿元,减少7.0亿元,下降4.07%,中长期贷款38.3亿元,减少2.7亿元,下降6.68%。全年货币累计净投放21.7亿元,增加2.5亿元,增长13.22%。
  保险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年承担各类保险金额 351.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1.9亿元,增长9.9%。其中,财产险保额 157.6亿元,增加59.8亿元,增长61.1%,人寿险保额193.8亿元,减少30.7亿元,下降13.7%。保费收入2.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0.2亿元,增长11.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0.53亿元,减少0.07亿元,减少 11.7%,人寿险保费收入1.46亿元,增加0.26亿元,增长21.7%。全年共办理赔付案件16 019件(人)次,比上年减少35 542件(人)次,下降222%,基保:财产险 5 299件次,人寿险10 720人次,共办理赔付金额1.57亿元,比上年增加0.87亿元,增长124%,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O.26亿元,人寿险赔付金额1.31亿元,分别比上年下降35%和增长555%。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队伍稳定发展。年末全市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6 718人,拥有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12个,从事科研活动人员245人。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成果。全年获省技术进步三等奖三项,获省级科技成果20项,市级科技成果85项,年内共签约技术合同85份,成交金额1 100万元,全市民营科技企业达400户,从业人员1.3万人,技工贸总投入6.5亿元,实现利税6 200万元。
  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基础教育办学条件继续改善。年内普通高等学校招生4 650人,在校学生13 449人,毕业生2 401人。成人高等学校招生 1 293人,在校学生3 326人,毕业生877人。
  全市共有中等专业学校 9所,全年共招收新生4 050人,在校学生12 440人,毕业生2 917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招生6 345人.在校学生7 797人,毕业生7 005人。
  全市共有高级学校13所,比上年末减少2所,在校学生20 363人,比上年末增加1 186人;初级中学 173所,比上年减少3所,在校学生118 646人,比上年增加6 080人;小学1 111所,比上年减少135所,在校学生206 839人,比上年减少14 840人。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99.74%,其中:城市100%,县镇99.1%,农村99.96%,初中入学率达99.75%,其中:城市100%,县镇100%,农村99.57%。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8个,文化馆12个,公共图书馆7个,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6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6座,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99.46%,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7.02%。全市图书馆利用馆内藏书,扩大服务领域,为经济建设服务取得显著成效。年内共接待读者66.3万人,借阅各种各类图书35.1万册,全年购新书近 1万册,年末馆内藏书达65.3万册,比上年末增长3.7%。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医疗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 250个,其中医院78个,卫生机构共有床位8 336张,其中医院拥有床位7 333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1 129人,其中医生5 500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市体育健儿年内共获奖牌191枚。其中全国比赛2银2 铜,全省比赛77金52银58铜。全年向上输送优秀体育人才61名,全市适龄人口体育达标率达92.06%。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环保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市环保系统共有职工 313人,各级环境监测站7个,环境监测人员108人。自然保护工作取得了新成就,全市自然保护区20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1个,市级17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 001.31平方公里。全市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94个,总投资13 630万元,年末全市烟尘控制区27个,总面积 44.46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24个,总面积 39.44平方公里,城市水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城市气化率达64.25%,供热率达54.52%。
  十二、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随着经济增长加快,国家提高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三条保障线”水平和适当增加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等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全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 086元,比上年增长2.1%,由于粮食减产,多数农产品价格仍在低位运行, 农民收入增长持续趋缓,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 2 605元,比上年增长5.3%。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8.1平方米,农村人均建筑面积19.3平方米。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巩固提高。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人数为16.6万人,月平均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0.13万人。全市有16.2万职工和5.8万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