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组织工作

组织工作



  【领导班子建设】2000年,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下发了《关于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的意见》,举办了县(市)区党政一把手学习“三个代表”思想政治建设研讨班。重新修定了《中共佳木斯市委关于加强县处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意见》。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三讲”教育的要求,对全市 103个县处级领导班子和 1 083名县处级领导干部分两批进行了“三讲”教育。在“三讲”教育中,严格坚持标准,认真把好学习关、评议关、查摆关、和“回头看”关。民主评议领导班子集体满意率平均达到98.5%,领导干部个人满意率平均达到99.1%。借鉴“三讲”教育经验,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县处级领导班子理论学习的意见》,完善和提高了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质量,把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引入干部考核机制,考核渠道扩大到领导干部的“生活圈”、“亲属圈”和“社交圈”。通过“三讲”教育锤炼,领导班子建设登上新台阶。全市 103个县处级党政班子中,一类班子53个,占51.20%;二类班子50个,占48.8%。
  【干部制度改革】2000年,制定了《佳木斯市2000—2002年培养年轻干部三年规划》,采取党政机关公开选拔、企事业单位民主选举等办法,大力选拔年轻干部。在11个县(市)区党政班子配齐了35岁以下大学本科学历以上的年轻干部,在全市98个乡镇党政班子中配齐了30岁以下大学本科学历以上的年轻干部,全市共有 146名优秀年轻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其中县处级34名,科级112名。建立起一支613名以35—4O岁干部为主体、门类齐全、知识层次较高的后备干部队伍。完善干部考核机制,制定了《党政干部考察工作程序规范》,出台了《改进和完善干部考察方法实施意见》,实行了考察预告制、考察对象公示制和考廉评定制。制定了《关于实施县处级领导干部待岗制的意见》,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了 104名处科级干部,民主选举12名处级事业单位一把手,机关和事业单位内部中层干部实行了竞争上岗。对党政机关重要实权岗位工作满 5年以上的干部进行了岗位轮换,调整了58名不称职干部。完善干部监督机制,制定了《佳木斯市党政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实施办法》,对 439名处科级干部进行了任前公示,从社会各界群众中聘请了40名监督员。完善了组织部门与执纪、执法机关定期联系会议制度,对48名有经济责任的领导干部进行了离任审计。完善干部培训机制,采取多种渠道对干部进行高知识层次培训。选送44名县处级干部和后备干部到北大、清华等重点院校进修,建立清华大学远程教育网佳木斯站,对101名干部进行MBA工商管理硕士课程培训;依托北京大学佳木斯函授站,对67名干部进行了学历教育。共举办各种类型的理论培训班、专题研讨班 5期,培训县处级干部227人。
  【基层组织建设】2000年, 制定下发了 《开展创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市)区委、“六个好”乡镇党委、“五个好”村党支部标兵活动的通知》,全市新创建“六个好”乡镇党委38个,“五个好”村党支部406个。达标乡镇党委增加到83个,占总数的84.7%;达标村党支部已有822个,占58.8%。实施了以全面提高农村干部素质,增强农村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为重点的“五大工程” (壮龙头工程、素质升级工程、公开示范工程、整顿建设工程、基地创办工程),采取从市县机关选派优秀年轻后备干部到乡镇任职、 选派优秀大学生到乡镇挂职锻炼、公开选拔等办法,使全市乡镇班子中30岁以下的干部增加了 12.3%,乡镇领导班子平均年龄下降了2.8岁,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干部增加了14.2%。推进“两推一选”工作,产生新支部书记292名,新当选村委会主任673名。对 200名民主评议不称职村干部做了组织处理。制订下发了 《全市乡村干部“素质升级工程”三年规划》和 《佳木斯市村级干部培训意见》,举办“两个《读本》”培训班 217期,培训乡村干部及乡村级后备干部8 957人。组织1 342名乡村干部和村级后备干部参加了学历培训,45岁以下的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均达到了持证上岗要求。组织村级干部“上挂”锻炼328人,县乡下派村级干部106人。全市乡村全部实行了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98%达到了规范化标准;建立各项民主管理制度的村达1 401个,占村总数的97.9%,群众满意率达到95%以上的村1 307个;整顿和调整后进村党支部、村委会班子105个,支部书记77名、村委会主任97名;调整后进乡镇班子 8个,党政一把手10名,班子成员33名。有132个后进村、8个乡镇党委实现了转化提高,分别占整顿数的 93%和100%。全市94个乡镇创办了243个基地,其中已经成型的152个。向这些基地分流乡镇机关干部 623名,年创经济效益1 356.4万元,带动农户100 978户。实现企业党建工作“三个创新” (创新国有企业领导体制、创新国有企业党组织活动方式、创新工作思路),全市建成“六好”企业党组织标兵6个,“六好”企业党组织157个,占国有企业总数的26%。通过独立组建、同步改组、联合组建、行业统建、就近挂靠等多种方式,在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建立党组织 119个。制定下发了《佳木斯市关于进一步推进街道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新建居民委独立党支部37个,使全市建立党支部的居委会达到73%,独立党支部达到了63%。在全市开展了党员队伍思想状况调查,实行发展党员“公示制”,全年发展新党员 5 792名,新党员合格率达到100%。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活动的党支部达到98%,参加评议的党员占95%以上。全市各级党组织共举办各类培训班 2 600多期,党员受教育面达到 85%以上。在全市14.4万名党员中开展了升国旗、佩戴党徽和重温入党誓词活动,引起了强烈社会反响。
  【实施民心工程】2000年,建立了党员领导干部“民情恳谈”制度,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共召开民情恳谈会1 245个,记《民情日记》49 096篇,解决实际问题1 148个。开展了领导干部“五联一帮”活动,各县(市)郊区副科级以上党员干部每人联系一个农村贫困户、一名企业下岗职工、一名知识分子、一名老干部、一名贫困学生,帮助解决生产、生活等方面困难。党员领导干部与贫困群众结成包扶对子6 822个,为联系户捐款捐物折合544万元,传递致富信息3 720多条,帮助解决生产生活问题4 290多个,帮办好事实事4 982件。在全市农村建立“党群共同致富区”,由各村有致富能力的党员牵头,以专业大户为基础,优化组合人力物力资源,共建成了9个专业项目的529个“致富区”,联系农户 6 249户。在城市开展了“四帮一包”扶贫解困工作。组织全市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干部以及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每人帮扶一名特困职工;市级四个班子成员每人包扶一户特困企业。
  【科技人才队伍建设】2000年,把 102名优秀专家、拔尖人才,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的 915名科技人员,以及43名农业科技能人和37名市级乡土人才组织起来,通过“星期日工程师”、技术入股、技术合作、技术培训、创办民营科技企业、承包、租赁、买断企业等形式,开展科技对接活动。建立科技网站,建立了本地人才共享库,遴选了 100名副高职以上和具有研究生学历、硕士、博士学位的高知识层次人才为本地共享人才库成员;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了 473名外地专家和知识分子到本市工作;从北京、上海、深圳、大连等地聘请了21名两院院士、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内知名学者担任佳木斯市经济发展顾问,聘请上海市专家服务小分队担任佳木斯市专家协会高级顾问团,帮助解决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遇到的各种难题20多项。全市有 171人次获国家、省和市级优秀青年专家、有突出贡献知识分子称号。市委、市政府拿出200万元资金,设立学科带头人资助等8项专项基金。制定并组织实施了《佳木斯市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五年规划》,命名表彰了52名做出杰出贡献的知识分子。
  【组工干部队伍建设】2000年,在全市组工干部中开展了以学理论、学业务、学经济、学现代化办公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四学”活动,在全市组织系统开展了“双优”竞赛活动,评选出先进组织部13个,优秀组工干部20名。市委组织部荣获了全省组织部门信息工作、党员干部统计工作先进单位和全市目标管理一类单位、市直机关表率单位、信访工作先进单位等26个荣誉称号,有34名组工干部受到省、市表彰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