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水产业

水产业



  【发展状况】2000年,全市养鱼水面实现25.6万亩,比上年增长 0.79%;绿色鱼类养殖面积实现700亩,产值已达124万元,分别超确定目标250%、254.29%;水产品总产量达3.9万吨,比上年增长 8.33%;渔业总产值实现3.12亿元,比上年增长8.33%;渔民人均收入达到3 500元,比上年纯增300元。全年共引进外资35万元,超确定目标16.67%。
  【结构调整】2000年,全市渔业工作重点放在结构调整上,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渔业调整,积极引导渔民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渔业生产结构、品种结构、经营结构的调整步伐。调整生产结构,重点推广复养模式和套养技术,变一年一茬鱼为两茬鱼,变单一品种为多品种套养,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效益:全市复养和套养面积已发展到 4万亩,比上年翻一番。调整品种结构,注重选择新的养殖品种。大力引进那些市场畅销和通过示范、试验养殖成功的银鲫、彭泽鲫、大口鲶、美国勾鲶、六须鲶、团头舫、 加洲鲈等名特优品种。共空运优良苗种4 200万尾,自繁1 000万尾,全市名特优面积已发展到 3.9万亩,比上年增长44.4%,实现了跨跃式发展。抓好鲟鳇鱼繁育,实现鲟鳇鱼苗总量的快速增长。全市三个苗种基地共孵化苗(卵)1 000万尾(粒),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苗种销往全国十余个省、市和地区,确定了产地优势。调整经营结构,重点放在养鱼与其它产业的结合上,以达到相互拉动、共同发展。引导渔民发展鱼畜结合、鱼禽结合、养殖业与种植业结合等综合养鱼模式。 全市综合养鱼面积已发展到4.2万亩,比上年增长 13.5%。鼓励养鱼场户积极开展旅游、垂钓、娱乐、餐饮一体化的休闲渔业,增加收入。全市游钓点已发展到250多个,较大规模的30余处,年游钓业收入450万元以上,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绿色渔业获得较快发展,面积达700亩,产值达124万元。
  【科技投入】2000年,不断引导渔民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在渔业生产领域的应用水平。全市新购置自动投饵机150台,使自动投饵机总量达500多台,新置增氧机90多台,周边县、区基本上达到每一个池塘配备一台增氧机。全市池塘改造面积 1.2万亩,打抗旱补水井56眼。全市用于科技方面的投入386万元,使渔业科学技术装备提高以一个新水平。
  【产业服务】2000年,坚持以网络服务为载体,强化产业服务,实现科技与生产对接。在技术服务上,以水产科技服务网络中心为先导,以市、县、乡三级水产站为依托,面向养殖场户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广泛开展技术指导、信息咨询、鱼病防治、鱼药鱼料、渔需物资、鱼价预报、网上咨询、产销价格和需求信息等业务,推进全市渔业发展。网络服务中心所属的饲料厂,饲料产量达到 6 000吨,覆盖面已扩展到大庆、肇东、绥化等地。饲料斤鱼成本可降低0.50元,深受当地养鱼群众的欢迎。
  【深化改革】2000年,把企业改革做为工作的重点,确定了各企业改革的工作目标。水产品采购供应站实施专项推进,努力建设三江地区最大的水产品批发市场,现正筹措资金落实配套冷库。水产贸易中心充分利用现有场地设施,加强生猪批发市场的管理以及商店、冷库的租赁工作,降低费用,确保职工生活。中健公司扩大招商引联,已与广州生威保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为下一步工作打下了基础。
  【渔政管理】2000年,从加强宣传入手,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渔业法规58次,举办法规讲座17次,出动宣传车(船)76次,举办各类培训班81期、培训3 452人次,张贴禁渔期通告500余份,粉刷标语 350余条,设立板报25块,渔政人员送法上门、讲法到户57次,公开处理违法案件56起,利用图片巡回展览16次,提高了广大渔民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使违规、违法案件比上年下降 21%。在渔业行政执法检查上强化禁渔期的管理,有效地维护了禁渔期的渔业秩序。强化边境渔业水域的管理,实行目标管理,层层签订责任状,工作目标落实到人,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局面,使界江渔业生产秩序取得明显好转。 全市各级渔业行政管理部门共出动检查船343次,参检人员达1 676人次,查处各种违规、违法案件203起,扣留各种网具107趟、挂网301片,销毁无证船21只,收缴罚没款2.1万元,查处污染事故9起,收渔业补偿费26万元,有力地保护了渔业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