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管理
综合管理
计划管理
【争取投资】2000年,市计委共协调争取国家和省各项建设资金 9.9亿元。其中,争取国债资金30 013万元(比上年增加 8 252万元),主要项目包括环路建设资金、机场建设资金、水利建设资金、粮食仓储资金、抗旱资金;争取以工代赈资金4 303万元(比去年新增203万元),占全省的30%,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争取国家预算内资金3 992万元(比上年新增1 061万元),其中争取国家专项补助2 293万元;争取省自筹资金1 349万元;周转金195万元。
【项目开发】2000年,全市项目库建设不断充实和完善,已储备各类项目 440余项,储备外地项目2 000余项。在年初确定的投资1 000万元以上的41个重点开发建设项目,有29个项目进入实施阶段,其中19个项目年底可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佳联收获稻麦收割机、煤机厂S200掘进机、合成材料烟用丝束、燃气管网建设、赫哲族旅游渡假村等分别列入国家计委及开发银行的重点支持项目。全市共筛选103个投资在1 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其中,30多个项目已列入省十五计划。在国家今年新下达的200亿斤国家粮库建设项目中,又争取到7个粮库、11个地坪项目,总投资17 623万元。
【市场建设】2000年,全市市场工程建设推进取得突破性进展。信息网络市场、三江建筑装饰材料市场西侧主体工程、天利商厦一期工程、水产品批发市场均告完工,并投入使用;货运大市场被省列为样板和示范工程,已进行工程奠基;市场规范整顿工作成效明显,农药大市场、粮油批发市场、农机大市场保持景气上升势头;药品、建筑、石油市场逐步走向规范运营,税收呈大幅增长势头;组织完成了对全市农资市场的整顿工作。
【审批制度改革】2000年,市计委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将审批项目由原有的6项简化为5项,将500万元以下项目审批权下放给各县(市);将1 000万元以下小项目的可研报告与项目建议书合并,减少审批环节。严格项目审批时限,批复时间不得超过三日。最大限度放宽非国有企业建设项目自主权,对非国有企业自筹资金建设的非基建项目不再审批,取消一切审批收费。
【编制“十五”计划】2000年,基本完成了“十五”计划纲要(草案),进入广泛征求意见阶段。在大量调查研究基础上,对规划不断进行调整和充实,已五易其稿。并根据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对“十五”规划进行了充实和提高。同时,积极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做好12个行业规划编制工作,现已全部形成送审稿。
【宏观调控】2000年,充分发挥计划的总体指导、综合协调和宏观调控作用,对全市经济发展紧密跟踪,宏观预测。对经济运行走势跟踪监测,动态把握,并将逐季进行的经济运行分析和全市经济走势预测、经济目标完成情况预测及时汇总上报。同时,还对粮库、机场等重大项目工程建设进展情况实行全程跟踪,将情况及时上报市领导和省有关部门,确保工程通畅进行。对市场项目和国家禁止的项目实施严格审批,避免重复建设和环境污染及资源浪费,搞好经济发展总体布局。
【三项创新】2000年,市计委以思路创新促进职能转变,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全委工作思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把争取投资做为首要职能,努力争取更多的建设资金。落实争取资金目标责任制,全委跑省进京300多人次,出差1 200多天,使一些希望不大的项目列入计划,本以确定的资金数额又追加了投资。千方百计争取世界银行、国际金融组织及外国政府贷款项目,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已选报各类利用外资项目10个,全年实现利用外资 150多万美元。加强对国债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确保政府投资达到预期效益。会同市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对 8个项目单位的38个项目进行认真检查,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减化审批程序,清理审批项目 120项,经认真研究保留了80项,共为基层和企业服务办好事实事35件。以机制创新促进激励、制约机制的形成和完善。建立奖惩机制,主要工作目标进行量化分解。定期检查考核。建立制约、责任机制,实施政务公开,推行工作效率承诺制,建立目标责任追究制。对项目审批、建设项目招投标等热点问题实施全程监督。建立社会监督机制,采取开展挂牌接待来访活动,聘请党风监督员深入基层和企业走访,征求意见和建议等方式,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以手段创新促进计划工作的新突破。实行开门搞规划,增加规划编制的参与度和透明度,使规划编制工作社会化。通过网络信息,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搞好规划编制。利用网络高科技手段进行招商,参加网上招商 5次,发布招商引资项目170项,发布各类信息7 500条,通过网络为佳市企业与外商达成合资合作协议 7项。并成功地在佳木斯市召开了全国中心城市信息协作网2000年年会。进一步加大政府网站和网络市场建设力度,政府网站主页面已更新2次,公众访问量达4万人次,市直有40个单位已上政务公开网,年底达到50个。网络市场系统平台搭建已完成,有17个专业市场实现上网。经济预测手段创新。利用新的数学模型、景气问卷调查、计算机模拟等先进技术和手段,对全市经济走势进行跟踪、预警、预报分析。按月形成《宏观经济指标预警分析》,按季度形成《全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编辑《决策参考》16期,针对经济工作中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项调查研究,形成各类调研报告25篇。向“两办”上报政务信息4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