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监督
审计监督
【强化监督】2000年,市审计局紧紧围绕全市的中心工作,不断强化审计监督力度。截止11月末,共完成审计项目16个,审计单位627户,查出违纪、违规资金2.1亿元,其中,处理处罚资金2 964万元,要求纠正资金1.3亿元,归还原渠道资金 898万元。全市审计机关争先创新工作成效显著,涌现省厅先进个人27人,市先进个人19人,优秀党员、廉政模范9人。
【重点资金审计】2000年,市审计局加强了对财政、全局的重点资金的审计监督工作。强化了预算执行审计,对市本级1999年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了全面审计。重点对科技三项费用、小型农田水利和水土保持补助费、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等专项资金的拨付、管理和使用情况以及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进行了专项审计。延伸审计了58个预算单位及 8个纳税单位。对检查发现的违规问题下发了审计意见书和处理决定。对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进行了监督,开展了对全市农村信用合作社信贷资产的专项审计,审计覆盖面达到了规定的 32%,发现了违纪违规问题12项,金额 9 312万元。提出了盘活资产,对不良资产进行重新清理认定;调整贷款投向,加大对农业投入;严格信贷管理,认真执行“三查”制度和贷款追究制度等 8条审计建议。强化了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审计,组织全市各级审计机关,分别对6县1区1997年至1999年第四期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计划执行、投资、匹配、管理、使用和效益情况进行了审计,发现资金不到位、改变资金投向、挤占挪用及违纪违规资金9 207万元。仅资金不到位就达7 403万元,占计划投资总额的24%。截止到10月底,审计出的挤占挪用资金,已归还2 700万元,占应归还总额的77%。
【专项审计】2000年,市审计局加强了对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和国外援助项目的审计。对某中外合资企业审计时发现,外方代表先后拖欠合资企业1 35万元,占外方注册资本金的155%。经过工作使中方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同时,还对利用外资援贷的结核病防治、农业支持与服务和教育扶贫等资金进行了专项审计,促进了外资合理运用,降低了外资运用中的风险。开展了社会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和保障资金审计调查。了解企业未参保原因,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动员企业积极参保。在企业审计中把缴纳“两金”情况作为审计内容之一,审计人员同社保局工作人员密切配合,努力工作,使私营、外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参保率明显上升,其中新增私营企业参保35户,个体工商户新增1 685人。
【国有企业审计】2000年,市审计局积极促进搞好国有企业改革,把审计重点放在改制企业和重点亏损企业,共审计28户,其中对15户国有企业开展了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审计。审计一户企业时发现,厂长将生产资金 2 000多万元转移到外地民营企业,陆续追回了转移的资金,防止了国有资产流失。并派36人承担省直6个公司的审计任务,查出不良资产7 650万元,虚亏实盈 276万元。发现大要案3起,涉及金额518万元。同时在审计中注重审帮结合。帮助企业查找财务管理漏洞和薄弱环节,提出审计建议,督促和帮助整改促进企业加强财务管理。强化内部审计在国企改革中的骨干作用,全市内审机构共完成审计项目216个,查出各种违规资金3 540万元,提出审计建议147条,被采纳98条,促进企业增收节支251万元。
【经济责任审计】2000年,全市共对89名国有企业法定代表人和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以及乡镇主要领导干部的任期和离任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实际完成本年计划42户的 22%,为上年同期71户的125%。在已审结的89个单位中,有国有企业法定代表人29人,党政领导干部38人,乡镇主要领导干部22人。共查出违纪违规问题资金总额 9 108万元,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建议195条,被审计单位采纳127条,采纳率为65%。
【审计执法】2000年,围绕《审计法》和《黑龙江省审计条例》的贯彻实施,大力加强法制基础建设。强化法制的学习宣传工作,营造依法审计的良好氛围,促进了审计人员对有关法律法规的认真学习和准确理解把握。为扩大社会影响,6 月中旬在市博物馆广场前设立了法律法规咨询处,发放审计法规知识宣传单 3 000份,现场解答群众提出的各类问题35条。市审计局制定了《法制学习培训制度》、《行政执法目标责任制》、《审理复合制度》、《行政复议制度》、《“三五”普法年度学习方案》等一系列制度并认真贯彻落实。强化了监督检查,建立健全了监督约束机制。实行公示板和电脑网络公示承诺,将审计工作“五公开”、审认人员“六不准”等公示于众,接受群众监督。组成审计质量检查小组,深入各县区审计局及被审计单位进行执法检查,促进了审计执法质量的明显提高。经依法治市办检查,获95.3分,居全市一等单位,被评为全市法制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