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日报社
佳木斯日报社
佳木斯日报社
【会议报道】2000年,市委九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之后,报社以“两个攻坚”、“十大实效工程”、“四个加大、四个强化”为主线,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突出抓好各条战线、各部门谋划思路,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宣传报道。《佳木斯日报》开辟了“县(市)、区、委、局负责人访谈录”、“落实市委全会精神,精心谋划工作思路”、“落实全会精神,推进国企改革”、“千年之交新风貌”等栏目、专栏。并且着重抓好县(市)区和市直各有关部门贯彻会议精神的理论、经验及动态报道,先后刊发记者访谈、工作经验等50余篇。
【节会报道】2000年,精心组织和策划对三江旅游节暨经贸洽谈会和哈洽会的宣传和新闻报道。《佳木斯日报》在一版增设 “节会快讯”、“节会专访”等栏目,日报、 晚报共刊发“招商引资、南联北开”、“旅游节经贸洽谈成果综述”等有关节会的新闻稿件、图片 180余篇(幅)。哈洽会期间,日报开辟了“哈洽会快讯”等专栏,及时反馈了大量经贸活动信息。
【工农业报道】2000年,准确及时反映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和全市经济运行情况,对全市工业企业深化改革的新举措、新进展、新做法进行了具体报道。报道了一大批国企改革典型,以及企业改革的成功经验。同时,针对农业生产特点,重点宣传报道各项农村政策落实情况,及时报道农村延长土地承包期、农村“两公开”、减轻农民负担及加强乡村干部队伍建设、稳定农村、稳定农民的情况。切实搞好绿色食品基地规划和开发、品牌创建和绿色食品生态环境治理的报道,以及全面贯彻粮改政策的报道。集中报道了全市农业生产方面的成功经验。
【十大实效工程报道】2000年,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把“十大实效工程”的宣传报道工作做为新闻宣传的重点,反映城市建设成果,展现佳木斯市日新月异的城市风貌。重点选题,及时报道城市规划、道路工程、建筑开发以及居民住房拆迁等方面的情况。“三环六路”工程建设施工、验收和投入使用,日报,晚报都加大了人力和版面的投入,刊发有关综述、评论、通讯、消息、图片等400余条(幅),集中地反映了佳木斯城市建设的全貌。
【文明建设报道】2000年,紧紧抓住“讲文明、树新风、爱家乡、创四城”主题,宣传文明城市建设的目的、意义和涌现出的好典型、好经验,充分体现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佳木斯日报》、《三江晚报》共刊发有关精神文明建设的各类稿件、图片 1 000余篇(幅)。宣传报道了一批全市各条战线在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好的典型单位和先进个人。并且,重点抓好全市综合治理工作集中打击“黄、赌、毒”、“打黑除恶”等专项斗争的宣传报道工作,推出了一批政法战线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另外,还进行了“文明市民”的系列报道;“八·一”前后的“双拥”工作报道;中小学开展素质教育的典型报道;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综合报道;“三·八”、“五·四”、“八·一”、“十·一”等节日的迎庆的报道;反映市场繁荣和市民面貌的综合报道等等,从多层次、多侧面、全方位地宣传报道了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
【改善经济环境报道】2000年,把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作为报道重点内容,把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主线贯穿于各项宣传报道工作的始终。日报设立“大庆市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经验选编”专栏,介绍大庆典型经验,刊发了评论员文章,晚报也配发了系列言论。并开辟了“考察归来话环境”、“学大庆经验,创一流环境”、“为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做贡献”、“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纵横谈”等专栏,对各部、办、委、局赴大庆学习考察的负责人进行专访。同时,刊发了各县(市)、区及市直各部门在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中的好作法、好经验和新的工作思路,日报、晚报共刊发言论、综述、经验及动态消息74篇。
【再就业工程报道】2000年,针对企业职工下岗和再就业问题,坚持正面宣传的指导思想,突出市委、市政府对下岗职工的关心、关照和关怀,以及各部门对下岗职工的妥善安置和热心帮助。重点报道实施“再就业工程”的进展情况和工作力度大、措施得力的部门、行业和单位。宣传了一大批再就业后业绩突出的职工,通过正面宣传、典型引路,激发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热情,起到了凝聚人心,稳定社会的积极作用。
【“法轮功”习练者转化报道】2000年,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指示精神和有关要求,宣传报道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同邪教“法轮功”作坚决斗争的情况。积极做好“法轮功”习练者转化的报道工作。日报、晚报采用记者专访、读者来信等多种新闻形式,在注重事实,把握政策的前提下,采编了一批具有代表性和教育性的典型事例,共刊发有关典型50多例,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正面效应。
【“三讲”教育报道】2000年,把全市“三讲”教育宣传报道工作放在新闻宣传工作的首位,在人员配置、版面安排等方面给予充分保证,并在一版开辟了“三讲教育”专栏,先后刊发各县(市)、区及市直属党委(组)在“三讲”教育过程中好的作法,得力措施和典型经验及动态新闻 100余篇,使全市“三讲”教育的动态和成果及时同广大群众见面。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使“三讲”教育深入人心。
【加强舆论监督报道】2000年,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特有作用。在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开展宣传报道的同时,针对社会上的热点、疑点和难点问题和广大群众反响强烈的事件;针对在文明城市建设中出现的“不和谐音符”通过加强舆论监督,客观公正地批评、抨击社会上出现的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和现象,为文明城市建设工程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日报的“读者之声”专版。从密切党群关系、开展舆论监督、表达百姓心愿出发,刊发了近百篇读者来信、记者调查和图片,反映了广大市民在社会生活中对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而发出的心愿和呼声。晚报开辟了“读者热线”、“规范市场”“城市话题”、“社会一隅”、“说长道短”等栏目,通过各种新闻形式,对社会上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市民关注的难点问题进行客观报道,解除群众的顾虑;对市民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个别的不文明现象,进行舆论监督和批评,达到规范行为,督促向上,净化心灵的目的,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报业管理】2000年,进一步强化报业管理,提高报纸质量,抓好队伍建设和经济创收工作。为促进报业发展,采取坚持全面目标管理,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办好拳头栏目,多出精品文章;增加时事报道信息含量,使报纸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加强通联队伍建设,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等措施和办法,进一步修定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了竞争、激励、约束“三个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政治、质量、管理、经济“四个保障体系”。抽调精兵强将,精心策划、设计要闻版面。利用有限版面,加大时事信息报道力度,突出时事报道的政治性、思想性和时效性。建立起市县(市)区、乡(镇)通讯网络,努力抓好经济创收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建立了一支由 210名特邀记者和特邀通讯员组成的基层通讯队伍,编发了15期《内部参考》和11期“通联之友”,办了4期基层通讯员培训班。全年共接到群众来信200余封,接待来访者 120人次。对来信来访做到认真登记,深入调查,及时反馈。报社系统在省级以上新闻媒体刊发稿件110篇,其中国家级 7篇;有100篇作品分别在国家和省市级专业评选中获奖。支持和鼓励新闻编采人员和后勤员工参加各种业务学习和培训,有50余人参加了省、市举办的新闻、电脑等专业技术培训,其中参加黑大新闻本科班学习的24人,提高了新闻队伍的整体素质。全系统的经济创收工作在市场竞争中稳步发展。报社把原来的两个发行部和两个广告部分别合二为一,实现了统一经营,减少了内耗,降低了成本,同时加大了基础设施投入,实现了彩色印刷,使《佳木斯日报》的印刷质量再次登上新台阶。同时,充分利用媒体优势拓宽广告市场,加大引资工作力度。日报、晚报共引进外埠广告资金 150万元,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引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