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 扭亏增盈 地方工业经济稳步发展
十大实效工程
改革创新 扭亏增盈 地方工业经济稳步发展
改革创新 扭亏增盈 地方工业经济稳步发展
——全市地方工业整体扭亏工程情况综述
2001年,按照市委九届六次全会提出的实施“两个跨跃”、“十大实效工程”和市政府确定的“突出一条主线”、“依靠两个创新”、“实现九个加快”的全市经济发展总体思路,全市工业系统确定了实现地方工业整体扭亏的发展目标。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市工业系统及各县(市)区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工业改革发展工作的领导力度,脚踏实地推进地方工业整体扭亏工程。通过分解目标责任、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实施整体改造和卸债重组、引联挂靠扩张发展、培植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和中小企业产权改革等有效措施,促进了全市工业生产和效益稳步增长,地方工业整体扭亏的六项重点任务已全部或超额完成。
一、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1.地方工业首次实现10年来由亏转盈。地方工业实现利润300万元,同比亏转盈增利6 144万元。其中工交系统实现利润749万元,同比由亏损2 838万元转为盈利;粮食系统实现利润同比减亏83.2%;建设系统实现盈利。地方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5 510万元,同比减亏 49.1%。受地方工业整体扭亏的拉动,全市工业实现利润—11 796万元,同比减亏 32.9%;亏损企业亏损额18 466万元,同比减亏17.4%。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52.5,同比上升7.5个百分点,比1998年提高近 1倍。促进地方工业实现利润整体扭亏的主要因素:一是东方糖业等盈利大户保持了较高盈利水平,该企业实现利润1 264 万元,同比增盈1.57倍。二是部分亏损大户实现了大幅减亏。迪尔佳联减亏1 635万元,正大集团减亏1 713万元。三是县(市)区保持整体盈利。8 个县(市)区继续保持增盈, 3个县(市)实现了扭亏,6个县(市)地方工业实现利润1 685万元,同比增盈28.1倍。四是重点行业增势不减。6个行业全部盈利,实现利润462万元。其中轻工、纺织、二轻3个行业继续增盈;机械、建材、石化3个行业实现亏转盈。
2.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市工业完成增加值101 712万元,同比增长 16.3%,高于全年目标5.3 个百分点。其中中省直企业完成16 590万元,同比增长23.8% ;地方工业完成85 122万元,同比增长15.5% ,高于全年目标4.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增加值增长幅度较大的企业有:东方糖业同比增长2.3倍,佳星玻璃同比增长21.8%,桦南水泥同比增长40%,黑龙农药同比增长37.3%,富拖同比增长3.2倍。
3.工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明显提高。2001年,全市工业企业实现税金 28 405万元,同比增加2 211万元,增长 8.4%。 其中地方工业企业实现税金19 713万元,同比增加3 069万元,增长18.4%;市区工业企业实现税金21 103万元,同比增加2 756万元,增长 15%。增长幅度较大的单位有:佳星玻璃同比增长80.9%,佳鹏亚麻同比增长51.1%。
二、重点工作推进情况
1.引联挂靠取得显著成果。 到2001年末,佳凤与哈啤、富锦万里车轮与上海华源凯马、富锦制米与青岛华盾集团等28户企业实现了引联挂靠。协议引进资金19 300万元,到位17 243万元,重组和启动闲置资产11 646万元。通过引联,一些企业实现了股权置换,一些改造项目达产达效,一些县(市)区企业闲置资产得以启动。 5个县共有13户企业通过被租赁、买断、兼并、联合等方式启动了生产,共启动闲置资产8 466万元,引进资金2 630万元。
2.国有企业改革改组稳步推进。 一是积极推进国有中小企业有序退出。按照“退而有序,放小要活”的原则,采取引入外资置换式、资产置换职工身份式、出售转制式、先租后购式、重组破产式、关闭淘汰式 6种形式,完成了制衣公司、同江制油厂、桦川风驰车桥厂等12户企业国有资本全部或部分退出及置换职工身份的工作;调整了长丽集团等 8户企业经营者持股比例。在推进国有资本有序退出工作中坚持企业改制与发展、重组和妥善安置职工相结合,区分不同情况稳步推进。退出发展型:对国有资产比例较大的优势企业,通过调整职工持股比例,置换国有产权,降低国有股比重,使企业形成多元产权结构;退出安置型:对资不抵债、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通过资产变现,置换职工身份,退出市场;退出重组型:对包袱沉重、生产经营困难、尚有部分优势的企业,突出对有效资产实施重组。二是抓好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升级活动。通过引导企业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企业基础管理,又使2 户企业达到一级标准,累计一级企业达到25户,由16.9%上升到18%。三是综合施治,积极推进特困企业脱困。利用政策卸债、重组发展、创造条件脱困;利用改制、改造、关停等措施解决脱困。四是大力扶持非国有工业经济发展。引导非国有工业企业参与国企改革,为非国有企业改造开发创造条件,使一批非国有骨干企业展现了新的生机。希波集团、龙拱集团、江泉集团、鲁班实业、利华食品5户企业年销售收入合计超过1亿元,同比增长26.7%。
3.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迈出新步伐。围绕改造提升四大支柱产业、 发展两大新兴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工作力度。一是强化融资能力,多方筹措资金,提高技术进步投入。全市完成技术进步投资32 879万元。其中技改完成投资25 869万元,同比增长22% ;技术创新完成投资7 010万元,同比增长4.7%。 二是加快支柱产业、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桦南水泥厂七改一、啤酒提质降耗、 5—氨基水杨酸、迪尔佳联涂装线等12项改造项目投产。同时对70万吨水泥、10万吨电解铝和玉米酒精3 个大项目进行了调研论证,其中5 万吨电解铝项目已形成可研报告,玉米酒精项目签订了意向合同。三是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工作取得新进展,开发了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S200掘进机、大型水稻收割机、高吸附丝束、增安型同步电机等50项新产品试产,其中省重点新产品20项。四是为提高产品开发水平,进一步完善产学研联合开发机制。电机公司与中科院电工所、发电设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合作,开发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电动汽车专用电机。
4.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为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市政府下发了《佳木斯市工业企业应用管理信息化技术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了佳星玻璃、佳鹏亚麻等21户重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信息化建设完成投资近1 121 万元。合成实业、佳凤啤酒、佳星玻璃、侨龙毛纺等5 户企业应用了计算机现代化集成制造系统(CIMS)。迪尔。佳联、煤机厂、凯马富拖等6户企业采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工艺辅助设计(CAPP)等信息技术,迪尔。佳联完成了 CAD应用升级。全市21户重点企业全面推进办公自动化和企业上网工程,初步实现了生产、经营电子商务。
5.宏观调控更加扎实有效。 一是切实加强领导。市和县(市)区及行业管理部门转变思想观念,由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转轨。不断加强对地方工业整体扭亏工作的领导,搞好宏观调控,积极推进全市地方工业整体扭亏工程。市委书记孙启文、市长王国学、副市长张邦升等市领导经常带领市经贸委、市财政局等有关部门的人员深入迪尔。佳联、正大集团等工业亏损大户进行调查研究。采用各种有效措施,帮助企业研究解决改革和生产经营中的重大问题。市委、市政府出台了鼓励盈利企业的优惠政策,有效地调动了重点企业减亏增盈积极性。同时实施“紧逼战略”,建立月初例会制度,及时解决企业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加大了经济运行跟踪调控的力度。
二是完善目标责任。市政府与各县(市)区、各行业主管局和佳鹏亚麻、凯马富拖、黑龙农药等 6户年薪制试点企业及铝厂、佳凤啤酒、佳联收获、龙江大豆、合成实业、电机股份等12户企业分别签定了目标责任状。各县(市)区、各行业主管局和各重点企业对本部门承担的国有资本退出、引联挂靠、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企业管理、扭亏增盈任务,进行细化分解,责任落实到人,保证措施落实到位。市经贸委加强对目标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跟踪问效,进一步落实了扭亏增盈责任制,推动了全市地方工业的整体扭亏工作。
三是加强协调服务。市经贸委、市财政局等有关部门把加强协调服务作为首要职责,积极争取国家及省政策、资金扶持。使糖厂列入国家破产计划,鑫达公司汽车球墨铸铁齿轮项目列入国家“双高一优”计划,有9个项目争取到省财政贴息,落实资金2 088万元;煤机厂大型掘进机、电机厂军工配套2个项目列入省重点装备工业规划,落实省财政专项资金1 800万元。全年落实技术改造国家、省财政资金 5 028万元。同时,争取省技术创新、信息化建设和扭亏贴息 640万元。协调电业部门帮助糖厂、电机和佳纺等企业分离居民用电,争取到城网改造资金3 87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