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拓宽领域 优化环境 非公有制经济强劲发展

拓宽领域 优化环境 非公有制经济强劲发展



           拓宽领域 优化环境 非公有制经济强劲发展
              ——全市非公有制经济推进工程情况综述
  2001年,市非公有制经济推进工程指挥部以“求实、务实、落实”的精神,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强劲发展,再登新台阶。
  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态势
  截止12月末,各项推进目标均已完成或超额完成年计划。经营额超亿元民营大户有 5户、超千万元有53户、超百万元有 518户,分别为计划的100%、106%、104%。全市个体私营经济上缴税金11 100万元,为计划的101%。 区街经济实现增加值45 100万元,为计划的109%。 城区完成培植和发展有活力、有发展前途的10户区街企业任务,成为各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企业。16户企业改制任务全部完成。全市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和增加值增长分别为10.3%和10.6%,增长幅度超过计划的10.2%和8.8%。形成桦川傻帮、桦南龙拱、利德华3个有规模的乡镇民营企业集团。
  2001年,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在保持数量相对稳定的基础上,质量逐步提高。
  一是呈现强劲的持续发展势头。截止12月末,全市个体工商户达到95 512户,新登记注册2 145 户,从业人员总数达到215 666 人;私营企业达到1 324 户,新登记注册76户,雇工总数达到 16 585人;集团公司发展到 14家,已完成按新标准登记规范。私营企业注册资金达到135 786万元,注册资金超百万元的337 户、超千万元的23户,已有太阳集团、双喜集团2户私营企业注册资金超亿元。
  二是行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个体私营经济结构得到有效调整。“三型”企业明显增多,占总数的26.7%。带有科技开发性质的信息、中介组织、计算机应用服务和科研单位达到3030户。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33% 、22% 和45%。
  三是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成效明显。全市46户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通过租赁、兼并等形式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新注入资金3 900万元,启动和盘活国有存量资产9 100万元。304户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参与了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制,使146户国有、集体企业转制为私营企业,盘活存量资产29 600万元。
  四是企业综合素质明显提高。通过加速公司化进程,全市私营性质的股份公司已达 600多户,占私企总数的 50%。个体私营企业实施“商广战略”,重视市场开发,大力宣传产品,营造品牌效应,以持续的技术创新抢占市场制高点。年内又有19个私营企业产品商标注册,个体私营注册商标达到179个,占全市商标总量的31.4%。全市有35家企业被省科委认定为民营科技企业,有6户企业列入全省百强私营企业,有9户企业获得自营对外进出口权。很多私营企业摆脱家族管理方式,通过聘用人才,应用新技术,不断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已有近百名外埠高级管理人才参与全市私营企业的经营管理。
  五是对社会贡献率不断扩大。2001年,全市个体私营企业纳税额达1.11亿元。很多县(市)区个体私营经济在区域经济总量中占“半壁江山”。全市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和私营企业雇工总数达20多万,安置了大量下岗职工和富余人员,为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个体私营业者几年来为抗洪抢险、扶贫解困、拥军优属、捐资助教等公益事业捐款累计达 1 200万元。年内埠外运输企业佳吉公司为市向阳幼儿园捐款30万元,用此款落成的佳吉幼儿园已正式投入使用。
  二、非公有制经济推进工作
  1.健全工作体系,强化推进机制。 一是建立比较完备的工作体系。成立了由市人大主任姜杰任指挥、市人大副主任刘俊武、副市长张邦升、曲汝柏任副指挥、由22个成员部门和11个责任单位组成的市推进非公有制工程指挥部,组建了指挥部办公室和情况综合、政策环境、协调服务、乡企推进和国企改革等 5个工作组。各县(市)、区也因地制宜建立了相应的推进体系,为专项推进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二是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发展目标。市指挥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在摸清底数、掌握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出“政府建环境、领导解疑难、部门支帮促、社会齐扶持”的总体思路,提出了“抓政策、抓环境、抓服务”的工作重点,围绕“三型一化”(生产型、科技型、外向型、规范化),确定了“五个突破”及 9个方面的发展目标。三是健全规章制度,完善推进机制。根据推进工作实际需要,建立和健全了例会制度、通报制度、督办检查制度、奖惩制度等各种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推进工作机制。市指挥部就各专项推进指标,分别与11个县(市)区负责人签订了工作目标责任状,定期检查督办,确保了专项推进工程的顺利运行。
  2.优化发展政策,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一是进一步宽松和优化有关政策。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若干规定》,对加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工作的领导、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中的突出重点问题、拓宽经营领域范围、广开渠道解决融资、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革、简化审批和办照手续、制止“三乱”及提高个体私营经济整体素质等方面都做了明确规定。从而为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进一步增强了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势头。二是明确工作目标和发展方向。年中召开了全市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工作会议,认真总结了几年来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及取得的成绩,重新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思路和发展方向。市直工商、公安、国税、地税、卫生、劳动、规划、土地和城监等 9个部门负责人在会上表态,做出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66项承诺,鼓舞和激励了个体私营企业的积极性,再一次掀起了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新热潮。三是继续抓好“三项制度”和“两个服务体系”建设。市领导率先垂范,带头联系民营企业,为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做贡献。市指挥部以抓好“三项制度”(领导联系大户制度、银行包扶大户制度、律师包扶大户制度)为基点,大力推进帮扶工作。全市已形成市、县(市)区、乡镇、办事处领导帮扶民营企业工作体系。各银行包扶范围由最初8家扩展到40余家。各商业银行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共为民企大户贷款7 000多万元。民营企业聘请常年法律顾问已从40户发展到96户。市指挥部注重发挥“两个服务体系”(以人事局为主的人才服务体系、以科委为主的科技服务体系)的积极作用,为个体私营经济提供优良服务。市人事局2001年内又为15名外埠人员颁发了《佳木斯市人才保护证》,为40余户民营企业引荐各类人才 800多人次,并建立了为民营企业提供人事策划、人才成本核算、人事档案保管、档案工资晋升、呈报职称等各项人事代理服务体系。市科委为民营企业专项提供信息咨询、项目检索、专利查寻、成果查新等方面的科技服务,共提供各项科技项目信息 3 000余条,接待咨询人员 400多人次。为个体私营经济采用高新技术,扩大技术含量起到了重要作用。截止12月末,全市新增民营科技企业12户。其中达到省级认定标准的 6户,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4 户。
  3.加强协调服务,确保专项推进工作落实。 一是加大推进工作力度。市指挥部领导亲自率有关部门人员到各县(市)区进行检查督办,并深入到80家民营企业考察和调研,召开现场办公会议,认真解决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还通过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听取和吸纳民营企业家的意见和反映,及时改进工作。市指挥部与市直各部门、各成员单位,层层建立起主要领导负总责、主管领导亲自抓、分工协作的推进工作运行机制。各有关部门和成员单位结合工作职能,积极为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创造宽松环境。二是强化协调服务。市指挥部协调各有关部门和成员单位,围绕个体私营企业发展搞好服务。市工商局开辟了综合办照大厅,提供“一个窗口办照、 一条龙审批、一站式服务”, 专门设置了下岗职工办照“窗口”,为参与“三改”转制企业开辟 “绿色通道”,“两费”定额征收标准降低20%。先后帮助国有改制企业完善前置条件32户、办理变更登记746户、现场解决问题850多个。为了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市指挥部领导亲自协调司法部门妥善处理企业改制中的有关经济纠纷。为了解决埠外运输企业贷款购车,成立了由市指挥部一名副指挥任组长的“埠外运输企业贷款购车专项推进组”。经过努力争取,省保险公司同意为埠外运输企业总额为2 000 万元的贷款购车提供担保保险,省农行也同意此项贷款。这项工作落实后,每年可增加地方财政收入400 万元。为了引导个体私营经济抓住发展机遇,市非国有委、工商局等部门共组织了270 户企业的410 个品种参加了“三江国际旅游节”商品展销展示,11户知名私营企业的20多个产品参加了“哈洽会”,共签定协议8 项,销售合同总金额1 900 万元。各县(市)、区也多次组团赴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及我国沿海发达地区进行招商引资、经贸洽谈。同时充分利用“三江国际旅游节”和“哈洽会”契机广交朋友,寻找商机。2001年,全市各方面累计为民营企业引资8 000 余万元。三是搞好宣传报道。充分利用各种会议及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个体私营经济的战略地位,形成广泛舆论。报道埠外运输企业的专访文章《七千佳木斯人走天下》登在《黑龙江日报》头版,并加了“精彩一搏”的评论,为佳木斯的民营企业喝彩。通过宣传,营造了有利于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浓厚舆论氛围,对全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