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佳木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综合概况
2001年佳木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年佳木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佳木斯市统计局
200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一系列会议精神,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开拓进取,踏实苦干,进一步加大了“十大实效工程”和“五年再造一个佳木斯”的宏伟目标的推进力度,取得了改革、发展、稳定和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好形势,经济稳定增长,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了“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初步统计,2001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1%,增幅比上年高 3.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8亿元,增长13.0%;第二产业增加值39.2亿元,增长12.1%;第三产业增加值67.2亿元,增长13.8%。产业结构有所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 23.6:29.0:47.4调整为24.0:28.0:48.0。
国有企业改革改组稳步推进。企业战略性调整重组取得新进展,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稳定推进,改制面达81%,扭亏增盈工作成效显著,地方工业结束了连续9年亏损的局面,实现了整体扭亏的目标。
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够强,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工业经济的运行基础仍然比较脆弱,整体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保障任务繁重,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压力增加;地方财政仍较困难,财政紧张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
二、农业
2001年,我市坚持走效益型农业的发展道路,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质量效益明显提高。优质品种作物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优良品种推广率为 95%。农业生产在多灾之年仍获较好收成,实现了历史上第三个丰收年。粮豆薯总产量达 50.1亿斤,比上年增长17.9%。分品种看,四大粮食作物呈“三增一减”趋势,水稻增长12.9%,玉米增长 17.2%,大豆增长36%,小麦下降 13.2%。经济作物中,甜菜和蔬菜产量分别增长 23.4%、 15.5%,油料、烤烟产量分别下降10.2%、5.5%。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2001年 比上年增长%
粮食 2 505 053吨 17.9
其中:水稻 1 040 003吨 12.9
小麦 71 769吨 -132
玉米 745 964吨 17.2
大豆 577 505吨 17.2
薯类 55 885吨 14.8
油料 16 069吨 -10.2
亚麻 2 652吨 48.7
烤烟 6 382吨 -5.5
甜菜 367 007吨 23.4
蔬菜 749 664吨 15.5
绿色食品产业加速发展。全市绿色食品基地面积增长 47.1%,获得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达到37个,绿色食品产业牵动农户4.5万户,占全市乡村总户数的15.4%。
林业生产稳定发展,绿化工作取得新成就。全市完成造林面积16 400公顷,比上年下降1.2%,育苗面积896公顷,比上年增长17.7%,抚育采伐面积4 513公顷,比上年下降4.1%,出材8.8万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1%,森林覆盖率达到16.4%,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畜牧业发展步伐加快,所占比重提高,主要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全年实现畜牧业总产值1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7%,畜牧业总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19.4%,实现畜牧业增加值5.6亿元,比上年增长9.4%,全年肉类总产量 9.2万吨,比上年增长15.7%,水产品产量4.03万吨,比上年增长0.8%。主要畜产品产量和牲畜存栏如下:
2001年 比上年增长%
肉类总产量 91 986吨 15.7
其中:猪肉 59 760吨 13.8
牛肉 18 223吨 12.7
羊肉 1 735吨 26.5
禽肉 12 041吨 31.7
鲜蛋产量 43 020吨 7.1 牛奶产量 6 720吨 -21.4 大牲畜年末存栏 339 228头 7.4
其中:奶牛 4 506头 16.4
猪年末存栏 686 522头 10.3
羊年末存栏 314 534只 8.6
家禽年末存栏 732.7万只 6.2
乡镇企业在调整中发展。据市乡镇企业局统计,全市实现乡镇企业增加值35.1亿元,比上年增长10.7%;营业收入120.2 亿元,增长10.3%;实缴税金 1.9亿元,增长11.8%;净利润6.6亿元,增长11.9%。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22.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8%,拥有大中型拖拉机6 439台,增长1.9%,拥有小型拖拉机66 412台,增长11.1%。拥有农用排灌机械8 429台,增长0.7%;化肥施用量(折纯)66 621吨,增长9.7%;农药施用量2 186吨,增长1.3%;农村用电量23 063万千瓦时,增长15.9%。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全年完成土石方 2 884万立方米,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52.7万亩,打井899眼,年末全市排灌机械保有量达到 15.77万千瓦,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83.2万亩,节水灌溉面积57.6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1年,全市工业领域继续贯彻“抓大放小”方针,以市场为主体,深化国企改革,加快结构调整,通过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使工业生产保持了较快增长,地方工业实现整体扭亏。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即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 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5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6%,其中轻工业完成产值24.3亿元,增长2.7%;重工业完成产值28.4亿元,增长8.6%;中省属工业完成产值15.9亿元,下降1.2%;地方工业完成产值36.8亿元,增长 0.8%。从经济类型看,国有工业完成产值15.2亿元,下降12.5%;集体工业完成产值7.1亿元,下降6.3%。大中型工业完成产值31.3亿元,增长 2.4%;完成工业销售产值50.8亿元,增长2.8%;实现产品销售率96.3%,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减变化情况如下:
2001年 比上年增长%
木材 62 690立方米 14.2
配混合饲料 51 188吨 -7.7
机制糖 44 364吨 110.5
食用植物油 28 448吨 -31.2
饮料酒 92 054吨 -7.0
白酒 6 808吨 -17.0
啤酒 85 166吨 6.1
纱 7 404吨 6.2
布 2 177万米 32.7
木制家具 10.9万件 21.1
机制纸 98 261吨 -12.7
化学农药 413吨 66.5
化学原料药 822吨 -33
中成药 70.4吨 -22.5
化学纤维 2 540吨 -0.1
塑料薄膜 473吨 -26.6
火柴 11.9万件 -11.9
水泥 60.6万吨 14.2
砖(折标准砖) 9 785万块 -16.7
平板玻璃 196.3万重量箱 6.5
小型拖拉机 2.5万台 17.5
收获机械 2 863台 -8.8
人造板 5.6万立米 38.8
发电量 355 598万千瓦时 0.7
供电量 391 348万千瓦时 2.6
供热量 995.5万百万千焦 -2.2
煤气 414万立方米 3.7
自来水生产量 4 872万吨 -5.4
工业经济效益水平显著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 52.5, 比上年提高7.5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11 796 万元,比上年减亏5 790万元,减亏 32.9%,其中中省属工业实现利润-12 094万元,增亏3%;地方工业实现利润299万元,由上年-5 845万元转赢,实现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扭亏工作目标,结束了地方工业自1992年起连续 9年的赢亏相抵净亏损局面。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税金28 405万元,比上年增长8.4%;全部亏损企业亏损额18 466万元,比上年减亏 19.4%;应收账款净额195 202万元,比上年下降 2.1%;产成品库存66 580万元,比上年下降6.2%;实现工业增加值101 712万元,比上年增长16.3%。
受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快影响,建筑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14.1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实现税金669万元,增长66.4%;实现利润1 157万元,增长124.7%;竣工产值12.2亿元,增长6.6%;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82万平方米,增长31.1%;竣工面积 119万平方米,增长25.1%。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1年,我市加大了争取国家投资和调动地方、企业投资积极性力度,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保持稳定增长,对全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提高,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全市建设领域各方面争取和筹集资金,加大对基础设施、文化和教育等项目的投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30.4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其中国有经济完成投资22.5亿元,增长18.4%。从投资管理渠道看,基本建设投资完成20.6亿元,增长19.2%;更新改造投资完成3亿元,下降23.9%;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6.1亿元,增长35.8%;住宅投资完成8.8亿元,增长30.2%;其他投资完成0.7亿元,下降27.6%。
投资结构进一步调整。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房地产开发和其他投资所占投资总额的比重分别由上年的64.6%、14.8%、16.8%和3.8%调整为67.8%、9.9%、20% 和2.3%。投资效益有所提高。全年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房地产开发和其他投资等新增固定资产 27.3亿元,增长12.3%,本年度在建项目310个,比上年增加12个。其中新开工项目 228个,比上年增加9个。固定资产投资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有:改建公路150公里;粮食仓储 46 717平方米,存储量33 080万公斤;城市道路扩建17.58公里;城市排水管道铺设长度 19.63公里;城市防洪堤长度15.83公里;城市自来水日供水能力1万吨,城市自来水管道长度 4.8公里;各类学校新增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学生席位8.7万个;其他乳制品7 200吨。
五、国内贸易和物价
2001年,随着全市宏观经济增长加快、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以及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拉动,消费者信心有所增强,消费品市场稳中见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2亿元,比上年增长7.5%。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 51.3亿元,增长8.7%;县的零售额8亿元,增长6.7%;县以下零售额7.9亿元,增长3.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实现51.6亿元,增长7.1%;餐饮业零售额实现7.2亿元,增长22.0%。从商品类别看,吃的商品零售额24.6亿元,增长10.9%,占全部零售额的比重为36.2%;穿的商品零售额14.0亿元,增长6.9%,所占比重为20.8%;用的商品零售额24.0亿元,增长6.7%,所占比重为35.6%。
集贸市场稳定发展,商品交易额平稳增长。由于采取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交易管理、规划经营等措施,全市集市贸易商品交易额达13.3亿元,比上年增长 45.1%。其中主要商品粮食和蔬菜成交额分别达到2.3亿元和2.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和2.9%。
市场物价小幅回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7%。从分类看,食品、衣着、居住及服务项目价格上涨;家庭设备及用品、医疗保健用品、交通和通讯及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价格有所下降。2001年各类价格比上年变动幅度(%)如下:
商品零售价格 0.2
居民消费价格 0.7
其中:食品 1-4
粮食 7.9
肉禽及其制品 4.0
蛋品 16.1
水产品 -4.3
鲜菜 -4.2
衣着 0.6
家庭设备及用品 -0.9
医疗保健用品 -8.1
交通和通讯工具 -1.0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 -0.2
居住 6.6
服务项目 3.4
六、对外经济
2001年,全市进一步强化外贸工作,大力发展旅游贸易和边境贸易,在全球经济增长趋缓以及上年基数较高的情况下,全市对外贸易仍保持较快增长。据海关统计,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2 15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 23.1%。其中进口总额7 480万美元,下降5.7%,出口总额4 669万美元,增长141.5%。在进出口总额中,边境贸易进出口完成8 608.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3.6%;加工贸易进出口完成1 371.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 15.1%;其他贸易进出口完成1 382.5万美元,增长357.9%。我市克服国际经济贸易环境不景气的负面影响,积极扩大对俄贸易。全年对俄贸易进出口总额完成9 878.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6.2%,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 81.3%。其中出口3 619.2万美元,增长391.3%;进口完成6 259.1万美元,下降11.7%。
招商引资向纵深发展。全市引进项目资金 30.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 200万美元,签定经济技术合作项目91项,实际到位资金6.3亿元。
旅游事业稳定发展。全年接待国际旅游人数 4.8万人,比上年增长 21.2%;旅游外汇收入774万美元,增长14.5%;接待国内游客80万人,比上年增长 24.5%;实现国内旅游收入人民币3.2亿元,比上年增长23.1%。
七、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邮电通信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21.5亿元,比上年增长16.0%。
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基础设施继续改善,综合运输能力增强。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30.2亿吨公里。其中铁路14.o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 14.5%;公路10.3亿吨公里,增长11.9%;水运5.9亿吨公里,增长 51.2%。完成旅客周转量17.9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1%。其中铁路10.8亿人公里,与上年持平;公路6.8亿人公里,下降1.4%;水运685.3万人公里,增长178.8%。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年末局用交换机容量 43.2万门,比上年增长 1.9%;住宅电话用户40.7万户,比上年下降6.7%。其中城市28.5万户,下降17.6%,农村12.2万户,增长35.6%。移动电话用户39.4万户,比上年增长 62.8%;互联网拨号上网用户达4.2 万户,比上年增长147%;IP国内长途电话通话长达1 533万分钟,增长31倍;新增IP 电话国际通信业务,通话时间长达6.1万分钟。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2001年,全市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7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5.3亿元,增长12.3%。财政支出 18.1亿元,增长30.0%。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7.6亿元,增长30.9%。
金融运行总体平稳。存、贷款总额稳定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 185.3亿元,比年初增长13.4%;其中企业存款25.8亿元,增长 21.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50.8亿元,增长11.0%。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 214.3亿元,比年初增长4.7%。其中短期贷款175.5亿元,增长6.9%;中长期贷款31.9亿元,下降4.6%。年末货币累计净投放6.3亿元。
保险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年保费收入 2.3亿元,比上年增长 1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0.63亿元,增长18.9%;寿险保费收入1.63亿元,增长11.6%。支付各类赔款0.56亿元,比上年下降64.3%。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0.38亿元,增长46.2%;寿险赔付金额 0.18亿元,下降86.3%。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在改革调整中稳步发展。由于高等学校继续扩大招生,2001年招生 5 480人,比上年增长17.8%;在校学生达16 112人,比上年增长19.8%;毕业生2 574 人,比上年增长7.2%。成人高等学校在校生7 105人,比上年增长 136.2%。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12 740人,比上年增长2.4%。普通中学195所,在校生135 605人。其中初级中学148所,在校生113 675人;普通高中12 所,在校生21 930人。小学1 068所,在校生203 987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552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5 906人。职业中学在校生5 922人。其中职业初中856人,职业高中5 066人。
科技队伍稳定增加。年末全市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5 251人。其中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3 032人。
科技经费投入加大,科技实力增强。全年科技三费支出1 179万元,增长10.6%;科技事业费支出434万元,增长19.2%。全年共取得科技成果89项。其中省级科技成果 3项,市级科技成果86项。年内共签约技术合同120份,成交额540万元。全市民营科技企业400户,从业人员1.2万人。市级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5%。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8个、文化馆12个、公共图书馆7个、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6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6座,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99.49%,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6.87%,有线电视用户17.45万户。全市图书馆购书1.2万册,馆内藏书达62.8万册,全年共接待读者61.1万人次。
卫生事业规范运行。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638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59个。卫生机构床位数7 974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数7 869张。全市共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2 059人。其中医生5 592人,护师、护士3 768人。妇幼保健卫生机构19个,卫生技术人员 397人。全市共有乡镇卫生院61 个、床位584张、卫生技术人员1 105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体育健儿年内共获奖牌169枚。其中全国比赛获1金1银4铜,全省比赛获52金58银53铜。全年向国家输送运动员6人次,向省队输送19 人,向省体校输送32人。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人数达93万,占人口总数的39.2%。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事业继续得到重视。年末全市环保系统共有职工301人、各级环境监测站8个、环境监测人员107人。自然保护工作得到长足发展。全市有自然保护区20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2个、市级16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 4 001.31平方公里。全市建成烟尘控制区27个,总面积达44.46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24个,达标区面积39.44平方公里。工业污染防治得到切实加强。锅炉烟尘排放达标率达93.55%,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85.27%,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68.76%。
十二、人口
人口低速增长。据公安部门户籍统计,2001年全市人口出生率9.o7‰,死亡率3.37‰,人口自然增长率5.7‰,年末全市总人口2 406 767人。其中,城镇人口1 016 318 人,占总人口比重42.2%;乡村人口1 390 449人,所占比重为57.8%。男性人口1 223 812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0.8%;女性人口1 182 955人,所占比重为49.2%。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在岗职工总量减少,职工平均工资增加。年末全市在岗职工 257 853人,比上年下降2%,在岗职工平均工资7 542元,比上年增长13.9%。
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由于全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加上政策性调资、离退休金足额到位等因素拉动,全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4 433元,比上年增长8.5%。
由于全市粮食增产,尤其是绿色、特色种植业的快速发展;牧业生产形势好、价格上扬;农民家庭二、三产业进一步发展;财产性收入有较快增长,致使农民收入出现恢复性增长。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 907元,比上年增长11.6%。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全市基本养老保险费收缴率为86%,年末实际参加养老保险职工15.4万人,参保率达 96.5%,离退休职工参保人数达 5.9万人,参保率达100%。参加失业保险职工15.2万人,占应参保职工的99%。全市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60 819人。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据。
2.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