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组织工作

组织工作



  【领导班子建设】2001年,市委组织部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指示精神和工作部署,加大领导班子建设的工作力度。
  从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入手,组织全市各党组织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江泽民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制定并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县处级领导班子理论学习的意见》,努力提高全市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开展了评选表彰“好班子”和通报“差班子”的活动。在市直党政班子中评选出20个“好班子”、 3个“差班子”和 2个黄牌警告班子。加强领导班子作风建设,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若干意见》,建立了市县两级领导干部调查研究制度。27名市级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联系点、农村“三个代表”学习教育联系点、街道社区党建联系点722次,帮助解决各种困难251件,为群众办实事 474件。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实施了“一帮一”解困扶贫工程,市、县两级四个班子领导带头帮贫解困。城区有 6 609名干部与6 229名贫困职工结成帮扶对子。 市级领导包扶的14户企业,有11户走出困境、25户企业减亏,减亏额度达 7 755万元。推进领导班子民主制度建设,研究制定了《佳木斯市县(市)区委重大问题票决制暂行办法》。对票决的基本规则、范围、程序、纪律监督等四个方面作了28条规定。在同江市进行了票决制试点,收到良好效果。对机构改革中新配备的 8名县(市)党政一把手进行全委会票决制,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对每年一次的县处级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实行《民主生活会质量评估表》,进行了群众满意度测评,使干部群众的满意率达到 98%以。改进干部考察方法,实行了干部考察预告制、考察对象公示制和廉政情况鉴定制。对民意测验结果不称职票超过 20%、30%、40%的,分别予以诫勉谈话、黄牌警告和降免。结合机构改革,先后两次召开全市领导干部会议,集中进行了民主推荐“一把手”,拟定出 120人的大名单,经过反复进行酝酿、沟通、综合考虑后,通过市委常会常委投票表决的方式,决定了任用人选。同时,完善干部工作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制定了《党政领导干部待岗制实施意见》、《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程序规范》等制度和规定。有14名县处级领导干部实行了待岗, 337名处科级干部进行了交流任职,对新任免的处科级干部一律实行了票决制。对新提职的县处级干部全部进行任前公示。新选配的71个单位的“一把手”平均年龄48.9岁,比调整前平均年龄下降3.4岁。
  【基层党组织建设】 2001年,市委组织部突出了以农村和企业为重点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先后分四批,在11个县(市)区的613 个部门、74个乡镇、17个街道办事处、864个站所和1 035个村的32 785名干部和党员中,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在农村基层组织中采取 “倒排榜” 方式,对88个后进村党支部进行了集中整顿。推广郊区“四民”、同江市“党群共同致富区”、桦川县“民情恳谈”、富锦市“五联系两包扶”的经验,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深化“六好”企业党组织创建活动,推进“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理顺企业领导体制,促进了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有效发挥。涌现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黑龙农药化工集团党委等一批党建工作的好典型。进一步加强社区党建工作,建立了社区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完善了街道社区党建工作运行机制,采取竞争上岗方式选拔聘任了45岁以下的社区居委会支部书记。大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已建立党组织199 个。进一步强化党员队伍建设工作。举办了纪念中共建党八十周年千名新党员入党宣誓、万名党员升国旗活动。总结推广了东风区开展的以下岗职工党员、流动党员为重点的“四建一活动”的经验。录制了电教片《时代先锋》,严格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措施,处理不合格党员 974名,进一步纯洁了党员队伍。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2001年,市委组织部围绕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制定下发了《中共佳木斯市委关于贯彻落实(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的实施意见》,并分解成75项具体工作目标。2001年确定的57项目标已经全部完成,共建立和完善干部培养、选拔、管理等各方面制度52项。制定了《佳木斯市委常委会议讨论任免干部票决制实施办法》和《县(市)区委党委会议讨论任免干部规则和程序》,规定常委会议研究决定干部任免一律以常委一人一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对得不同意票超过半数的人选,一年之内不得再以同职务提名讨论。加大民主选举领导干部工作力度,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在13家企事业单位民主选举了法人代表,13名群众公认的年轻干部走上了主要领导岗位。
  【干部队伍建设】 2001年,市委组织部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全面实施了干部“高、中、初三级培训”战略。通过多种途径,全市共培训干部65 656人,其中以党政正职干部、正职后备干部、经济管理岗位的领导干部和各行业的专业技术骨干为主的高级培训 1 251人;以处级中青年干部、企业经营管理者及市县机关干部为主的中级培训51 698人;以乡镇机关干部、村干部及后备干部、乡镇企业干部为主的初级培训12 707人。制定了《佳木斯市2001—2005年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抓好党干校主阵地培训的同时,充分依托国内著名高校,加强对干部的高层次培训。分5批选送275名县处级干部和后备干部到北大、清华、中国人民大学等高等学府接受培训;选送68名乡镇领导干部到东北农大培训。建立了清华大学远程教育网佳木斯教学站,有300名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参加了MBA工商管理培训。建立了北大函授站,有67名干部接受学历教育。对 453名干部进行了挂职培训。聘请了12名北大教授作为干部培训客座教授。同时,加强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了《佳木斯市有突出贡献知识分子管理办法》、《佳木斯市人才开发管理办法》等20余项具体政策,组织制定和实施了《佳木斯市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五年规划》,命名表彰了57名市级有突出贡献的知识分子。充分发挥了地方人才库作用,组织 102名优秀专家、915名科技人员、509名农业科技能人和 265名市级乡土人才,开展“星期日工程师”等科技对接活动。并成立了以市级有突出贡献知识分子为主体的 150余名优秀科技人才组成的专家协会。深入4个乡镇63个村屯,举办了45期培训班,指导培训人员6 000多人次,传授新技术35项。积极吸纳外地高科技人才为全市经济建设服务,制定下发了《佳木斯市人才共享工作实施意见》,从北京、上海、深圳、大连等地聘请21名两院院士、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内知名学者担任佳木斯市经济发展顾问。并与上海技术交易所签订了 《人才共享协议》 和《高新技术信息共享协议》,开通了上海科技网佳木斯网站,实现了国家级一流人才和最新信息资源的共享。设计制作了佳木斯市专家服务中心网页,与佳木斯信息港、佳木斯项目库联网,为人才、技术等信息交流提供有效平台。全市已形成 6个人才技术信息常设市场,创办科技实体312家,兴办民营科技企业149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