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工作
人事工作
【人才开发】2001年,市人事局以人才智力开发为重点,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服务。加大人才交流服务力度,开展了非公有经济人才需求、下岗人才、离退休人才和管理人才情况调查,加强人才库信息管理,各类高质量信息存量达 8 000余条。完善社会招聘人才和人事代理的管理办法,加强集市型人才交流工作,加快人才市场法制化建设步伐。一年来,共举办集市型交流洽谈会8次,31家用人企业进入市场招聘人才。共接待各类求职人才1 500多人次,达成协议 300人,当场成交44人。“三江国际旅游节”暨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洽谈会期间,改建了交流大厅,增加了市场摊位,设置军转干部交流摊位,促进了军转干部市场择业。共设摊位36个,参加招聘单位68家,发布各类供求信息8 000多条,接待各类求职人员1 762人次,达成意向协议455人,成交191人,其中引进外埠大专以上毕业生31名。为50多名优秀外埠人才颁发了人才保护证。引智工作登上新台阶,共组织实施了13个引进国外人才项目,聘请来自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30人次,从省争取到位引智专项经费 33.68万元,为12个项目单位解决各种技术难题49个。组织项目单位引智代表团参加哈洽会,达成经济技术合作协议15项,签订了全省第一份正式履约引智合同。组织2002年度计划项目62个,项目总数居全省首位。省外专局在佳木斯市召开引智工作现场会,推广了全市引智工作经验。进一步优化用人环境,制定了《关于人才共享工作的实施意见》,强化学科梯队的动态管理,对学科梯队进行了调整和增补,建立了专家培养的新机制。
【人事管理】2001年,市人事局深化人事工作改革,促进了人事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职称社会化评审工作实现新突破。在中级职称评审中全面实行社会化评审,组建评审中心,开发软件,建立评委数据库,建立和完善了社会化评审管理办法和量化评分、低分淘汰的评审机制。工资管理办公自动化取得新成果。研制开发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资管理应用程序软件,通过了省厅的审查验收,被做为工资联网和远程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在全省推广。目标管理工作进行了新探索。制定分解了全市2001年目标并签订了责任状,把市委、市政府2001年十大实效工程十个指挥部52项重点目标详细分解量化为 153项具体指标,落实到82个工作部门和93个责任人,实行专项推进。公务员管理取得新进展。不断规范和完善考核、奖励、培训工作,继续推行考核量化测评、末位诫勉的办法。建立市县乡三级继续教育培训网络,举办各类培训班186期,培训学员 18 606人,超出省规定的5%,促进了各类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公务员辞职、辞退、回避、纪律惩戒、申诉控告、职位管理、岗位轮换等项规定也得到了有效实施。工资福利管理迈出了新步伐。认真抓好年内两次调整幅度大、涉及面广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离退休人员大型调资审批,进行了摸底测算,开展了调查研究,为领导决策提供了真实依据,圆满完成了调标的审批任务,并对调整工资标准兑现情况进行了统计调查。考试录用工作基础建设和配套法规建设水平有了新提高。组织了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进机关资格考试及药品监督系统录用考试工作,对录用的监督机制和考务管理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为下一步开展考试录用工作创造了条件。军转安置工作探索了新途径。积极、稳妥进行军转安置工作改革,按照功绩考核、择优分配的原则,做好计划分配的军转干部安置工作。妥善安置了分配到市区的 8名军转干部和 6名随军家属。认真抓好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接收管理。毕业生就业工作开辟了新渠道。共向非公有经济部门输送毕业生 101人;特事特办引进短缺专业毕业生49人;通过信息咨询服务、积极组织毕业生供需见面会等形式,256名毕业生进入经济建设一线。
【机构改革与编制管理】2001年,市编委办认真履行政府赋予的职能,适时推进机构改革。如期完成了乡镇机构改革工作,全市74个乡镇的人员分流井然有序,落实了 20%的目标。同时精心组织谋划全市机构改革工作。设计了市党政机构改革框架,起草了全市党政机构改革方案及其实施意见,组织召开了全市机构改革动员大会,出台了《党政群机关工作人员竞争上岗实施办法》,全面启动了“三定”方案的审核、审批工作。为配合职称评审制度改革,重新核定了全市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结构。重点对教育、广播等事业单位进行了改革。会同市财政局、市人事局等有关部门进行了事业单位人员、经费情况调查表的统计、核算、汇总、上报工作。全面完成了市机构编制统计及1999—2000年度《佳木斯市机构编制统计资料》的编写工作。及时完成了全市药监系统机构编制和人员基本情况调查工作。进一步强化人员编制的日常管理,把人员编制的严管严控摆到首要位置,做到人员只出不进,只减不增。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市共清理审批事项1 106项,减少 566项,减少51.2%,分两批由《佳木斯日报》向社会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