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水产业

水产业



  【水产业发展】2001年,市水产总站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全市水产业稳步发展。全市养鱼水面发展到25.78万亩,比上年增长0.7%;名特优养殖面积发展到 4万亩,比上年增长81%;绿色鱼类养殖面积实现800亩,产值13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5%和8.2%;水产品总产量达4万吨,比上年增长2.6%;渔业总产值实现 3.3亿元(按现行价计算),比上年增长5.8%;渔民人均收入可达到3 680元,比上年增加180元。全市养鱼效益普遍高于农村各业,水产养殖业人均纯收入比农业人均收入高出 500元以上。各地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发展地方特色水产品养殖,名特优养殖面积、品种和数量明显增加。主产区抚远、同江等地已经形成规模化的特色养殖小区。普遍推广应用套养技术和复养模式,使精养水平和大面积产量不断提高。养殖产量稳中有升,全市驯化养鱼面积已达到 6.2万亩,比“九五”末期翻了一番。以市水产科技服务网络中心为龙头的市、县、乡相互联动的产业服务网络体系已初步形成。
  【产业结构调整】2001年,市水产总站采取宣传、培训和深入基层等方式,协调各级水产部门调整渔业经济结构。积极引导渔民按照市场需求和变化组织生产和经营。引进养殖德国镜鲤、银鲫、彭泽鲫、团头船等耐高寒、生长快、产量高、市场畅销的优良品种,从南方空运到佳市4 000万尾鱼苗中,名优品种占50%以上。同时大力开发具有地方色彩的天然野生鱼类,繁育孵化黑龙江特产鲟鳇鱼苗 500万尾。继续推广套养技术和复养模式,降低成本,均衡上市,增加渔民收入。各地结合实际发展具有水产特色的旅游、观光、渡假、垂钓为一体的休闲渔业,全市游钓面积达1万余亩,年收入达到450多万元。积极引导养鱼场户发展渔畜、渔禽、渔粮、渔林、渔副等相结合的综合养鱼,全市综合渔业面积达到4.5万亩,比上年增长4.1%。
  【优化产业服务】2001年,市水产总站为渔业发展搞好服务,面向养鱼场户开展技术咨询、苗种调剂、鱼病防治、饲养供应、市场信息、技术培训等全方位配套服务。总站直属企业水产品采购供应站转制后由经营型向服务型转变,对内职工入股,对外招商引资,筹措资金 600多万元,建成一座5 000 吨冷库。建设水产品批发市场,拥有6 000吨冷藏能力、200余延长米铁路专用线和可供10节车皮装卸的站台,供来自浙江、福建、海南等地及本市的水产品经营业户进场经营,购销两旺,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渔业行政执法】2001年,市水产总站加大行政执法工作力度,依法治渔,依法兴渔。全市县级以上领导利用广播、电视宣讲《渔业法》16次,出动宣传车(船)51次,举办培训班87期,培训3 321人,张贴禁渔期通告1 000份,下发《渔业法》单行本 1 200册。同江和抚远边境地区还深入到生产滩地进行典型案例巡回展出,教育渔民守法生产,全市《渔业法》宣传教育面达 98%以上。同时制定下发了《渔业执法目标责任制方案》和《渔业行政执法检查方案》,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共出动渔政检查船205次,参检人员1 234人次,查处违法案件 138起,收缴罚没款1.51万元。加强水域污染整治,查处水域污染事故16起,收缴渔业补偿费 2.8万元,为渔民挽回经济损失9.5万元,并协助企业制定治理污水的措施,减轻了松花江水的污染程度。抚远县还首次放流5万尾人工孵化的鲟鳇鱼苗,促进渔业生态资源的恢复和增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