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
农业机械
【经营体制改革】2001年,市农机局深化农机经营体制改革,在体制改革试点规模、范围和运行机制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新突破。试点县(市)由桦南、同江扩大到富锦、抚远、汤原等地。运行机制由依托集体机耕队经营向依托农机推广站经营、向依托家庭农场经营和向依托农机大户经营拓展,取得良好收效。桦南县金河乡红丰村在实行“五统一分”的基础上,成立股份合作社,农户入股,统一经营,仅用 3天就完成了122户试点农户的3 000亩土地秋整地任务。入股农户比未入股农户的大豆垧产增加20%,增收1 237元,入股农户二、三产业新增收入累计20多万元。
【秋整地工作】2001年,市农机局认真开展秋整地工作。以市政府名义下发了《秋整地工作方案》,召开了有各县乡(镇)长、农口各局负责人参加的秋整地工作富锦现场推进会,对各县(市)秋整地工作进行了检查验收。各县(市)和郊区将秋整地工作列入主干线重要工作日程并建立相应责任制。选择1~2个乡(镇)为秋整地标准化乡,突出科学整地、深松整地、水田整地。严格推行松(翻)、耙、起、压结合,连片作业和标准化作业, 80%以上作业地块达到待播状态。其中208.7万亩耕地全部实行深松作业,163万亩水田完成了秋翻(旋)作业, 131万亩地完成秸秆根茬粉碎还田。富锦、同江等市还建立了秋整地任务与订单农业、绿色农业、产业化基地、标准化地块相结合的政策。对高标准、高质量完成秋整地任务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农机化生产】2001年,市农机局全力推进农机化生产。全市通过多元投入共筹措更新资金2 780万元,累计更新大中型拖拉机399台、大中型农具 717台(件)。全市农机固定资产总值达8.6亿元,总动力达122万千瓦,拖拉机总保有量达66 412台,分别比上年提高1.5%、6.8%、0.5%。其中大中型拖拉机与大中型农具分别比上年增加6.3%和5%。全市综合机械化程度达80.7%,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旱田机械化播种程度达98%,水田机械播种程度达 36.2%,机械整地程度达98.2%,机械收获程度达53%,机械中耕达91.5%,分别比上年提高0.8、7、0.8、9.8、0.5个百分点。全市水稻机械插秧面积84万亩。其中机插深施肥 29.3万亩,机械12万亩,机插、机播占总播种面积265万亩的36.7%,机械插秧面积比上年提高 39.7%。抚远县工厂化育秧大棚达100 栋,面积达37 100平方米。全市共建立农机化科技示范区20多个,示范田面积达30多万亩。
【农机培训】2001年,市农机局发挥市、县两级培训基地作用,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发展农机科技培训,以机械除草技术、棚室机械化技术、饲料加工技术为重点,推广普及各种农机实用技术和新技术。全市共举办农机培训班200多期,培训初训驾驶员2 700 多人、复训驾驶员2万余人;举办电视讲座13期,累计播放40多次,农民收听收视率达60%以上;举办科技大集8次;市县两级先后组织47名农机技术人员,组成13个送教下乡工作组,先后深入到全市47个乡镇120 多个村屯,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累计送教下乡270多天,发放技术资料 2万余份。推广为特色农业服务新技术3 项,为绿色农业服务新技术9项,为畜牧业服务新技术4项。
【农机经营】2001年,市农机局重点抓好农机大市场的经营服务。市直属的市农机总公司扩大经营领域,抢占市场份额。经营品种除原来的拖拉机、农用汽车、农机具外,又增加了工程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等种类。全国60多个农用汽车厂、拖拉机厂、农机具制造厂和工程机械的产品进入佳市农机经营大市场,经销品种达 7 000多个,成为黑龙江省东部地区最大的农机产品集散地。截止到11月末,销售额突破1.6亿元,超过上年全年销售水平46%。
【依法治机】2001年,市农机局坚持依法治机,广泛开展安全教育活动。采取贴标语、出板报、电视讲座、印制宣传画、发放宣传资料、开展安全生产服务等形式,开展农机法律、法规宣传。依法对“黑车”、“黑驾”进行清理。共清“黑车”2 900多台、“黑驾”3 600多人,纠正违章 2万多人(次)。依法对农机作业质量进行监督管理。充分发挥县、乡、村农机作业质量监督员作用,全市在春播期间先后组成50多个作业质量监督检查组,在秋整地期间组成16个作业质量监督检查组,深入到乡镇、村屯、地块检查,有力地保证了农业机械的作业质量。与工商技术监督、公安等部门配合,依法清理整顿农机产品销售市场,集中开展“打假”联合行动。全市共检查农机商店(公司) 142家,抽检农机配件25大类7 653件,查出不合格产品3 580件、无合格证产品3 893件,均按有关规定进行了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