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工业经济

工业

工业经济



  【经济效益】2001年,市经贸委系统圆满完成了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地方工业整体扭亏目标任务,结束了地方工业连续 9年亏损的历史,首次实现整体扭亏。全市地方工业利润减亏增盈额由1998年居全省第10位跃到第2位,亏损企业亏损额减亏幅度由第8位跃居到第 2位,工业增加值增长幅度由第8位跃居到第1位。全市工业完成增加值101 712万元,同比增长16.3%,其中地方工业完成85 122万元,同比增长15.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52.5,比上年同期上升7.5 个百分点。受地方工业整体扭亏的拉动,全市工业实现利润—11 796万元,同比减亏 32.9%;实现税金28 405万元,同比增长8.4%;亏损企业亏损额18 466万元,同比减亏17.4%。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1 984万元,增长7.5%。其中,贸易批发零售业实现516 391万元,增长7.1%。
  【扭亏增盈】2001年,市经贸委系统进一步加大地方工业整体扭亏工作力度。市委、市政府切实加强对地方工业整体扭亏工作的领导,实施市四大委班子领导包扶盈亏大户办法。出台了鼓励盈利企业努力增盈的激励政策和“紧逼战略”,落实了扭亏增盈责任制,加强了对全市经济运行情况的跟踪调控,实行目标考核,专项推进的有效机制。各县(市)区党委、政府通过国企改革脱困、经济结构调整,推进企业引联挂靠,开拓了县(市)区工业改革发展的新局面。富锦、桦南、汤原、郊区、永红、向阳、前进、东风 8个县(市)区继续保持增盈,桦川、抚远、同江3个县(市)实现扭亏。6个行业中,机械、石化 2个行业实现当年扭亏,建材、纺织、二轻3 个行业继续增盈。被考核的19户重点企业中,合成实业、佳星玻璃、凯马富拖、佳凤啤酒、北方佳宾等13户企业实现增盈。
  【引联挂靠】2001年,市经贸委系统积极推进企业引联挂靠增资减债工作。积极争取和充分利用国家有关政策,使75户企业实现引联挂靠,共引进资金10亿元,22亿元存量资产得以优化重组,42户企业资债结构得到调整,累计卸掉债务包袱30.7亿元,拉动全市工业资产负债率下降近12个百分点。274户国有中小企业中,有81%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得以实施。引联挂靠不断取得新的成果。年内又有佳凤与哈啤、富锦万里车轮与上海华源凯马、富锦制米与青岛华盾集团等28户企业实现引联挂靠。协议引进资金19 300万元,到位17 243万元,重组和启动闲置资产11 646万元。
  【企业改革】2001年,市经贸委系统企业改革取得新的进展。市经贸委与有关部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全市 180户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划分为国有控股、国有资本逐步退出和破产关闭退出市场三种类型。通过出台《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大国企改革的推进力度,对已实现公司化改造的25户企业进行了规范。继续推进中小企业放开搞活,积极推广引入外资置换国有资本、资产置换职工身份、出售转制、先租后购、重组破产、关闭淘汰式等中小企业改革的六种基本形式,把握好资产处置、人员安置、债务协商、产权结构设置四个重要环节,使全市中小企业放开搞活面由上年53%提高到69%。
  【技术进步】2001年,市经贸委系统结合产业产品结构调整规划,编制完成了《佳木斯市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施方案》,围绕改造提升四大支柱产业、发展两大新兴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工作力度。全年工业落实技术改造资金31 782万元,其中,国家和省财政资金5 028万元,当年完成技术改造投资25 869万元,同比增长22%。全年开发新产品39项,其中省重点新产品20项。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市政府下发了《佳木斯市企业应用信息化技术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佳星玻璃、佳鹏亚麻等21户企业为信息化建设重点单位,信息化建设完成投资 1 121万元。以合成实业、佳凤啤酒为代表的 5户流成型企业,通过应用CIMS实现了管控一体化、信息化;以约翰·迪尔佳联、煤机、凯马富拖为代表的 6户机械加工离散型企业,通过采用 CAD、CARP等技术,实现了设计制造的集成化、信息化;有 4户企业的CIMS项目,列入国家信息产业部高新技术重点项目贷款贴息计划, 1户企业的CIMS信息技术项目列入省首批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