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劳动就业

劳动就业


 
  【社会保障】2001年,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就业工作做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的头等大事。召开了全市社会保障和再就业工作会议,主管市长与各县(市)区主管部门签订了目标责任状,实行一票否决。基本保证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的足额发放,全市共为下岗职工发放基本生活费2 917 万元。全市35 190名进中心的下岗职工,除佳纸集团外,已全部出中心。对市区 119户国有企业的再就业服务中心进行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发放监督大检查。上报了《关于市区国有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发放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及时解决了财政和社会筹集所欠的三分之二基本生活费和北佳公司等困难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财政兜底问题。同时清理了一批协议期满仍滞留在中心的下岗职工,杜绝了虚报、冒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的现象,保证了有筹资能力的企业资金足额到位。
  【再就业工作】2001年,市劳动就业局通过政策引导,提高就业服务质量,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等手段,加大了再就业工作力度。为再就业创造宽松环境。制定了《佳木斯市下岗职工优惠政策落实情况联合检查实施方案》。会同工商、税务、银行、总工会等 8个部门对全市落实下岗职工再就业优惠政策情况进行了联合大检查。工商部门为从事社区服务业和个体经营的下岗职工减免管理费281.5万元,税务部门为从事社区服务的下岗职工免收营业税 13.9万元,为安置下岗职工的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385.4 万元,金融部门累计为接纳下岗职工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放贷款6 262.6万元。组织发放《再就业证》。全市有4 793名下岗职工、失业人员领取了《再就业证》。其中 3 487人按个体劳动者身份接续了社保关系。不断完善劳动力市场建设和管理。投入60多万元,用于劳动力市场信息联网的线路安装和各县(市)、区劳动力市场硬件设备与网点入网建设,完成了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对求职登记、招收录用、服务管理等环节都制定规范的工作流程和相应的考核办法。开展了用计算机办理求职登记、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办理招聘手续、劳动力工资价位指导、档案代管、代办社会保险等“一条龙”服务。并与省劳务信息中心联网成功。截止到12月中旬,各级各类劳动力市场办理各类求职登记27 250人,提供就业岗位18 121个。介绍就业15 076人。在第十届三江国际旅游节期间,举办了第四届下岗职工再就业洽谈会,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招工单位248户,提供就业岗位5 867个,15 000余人次参加洽谈会,现场求职登124 081人,达成用工协议2 020人,其中劳务输出 235人。42 个社会力量办学单位48个专业现场进行招生,有 12 800余人次现场咨询劳动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组织对外劳务输出,利用同江、抚远等地的口岸优势,向以边境民间贸易为主的对俄基地输送 600多人,向以招收保安员、服务员和酒店管理人员为主的北京、广东基地输送400 多人,向上海华宇货运公司输送 500多名驾驶人员和服务人员。全市已有 7 00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在各地从事运输、旅游、服务等工作,并带动了30多家企业到南方从事货物运输。鼓励引导下岗失业职工自强自立,通过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及社区服务实现再就业的占下岗职工总数的 65%以上。实施再就业援助行动。制定了《佳木斯市再就业援助行动实施方案》,妥善解决了全市下岗职工平稳出中心问题。开展了劳动力市场综合整治工作。取缔长安路、中山街及主要街区8处占道的零散工劳务市场,规范设置5处区级劳动力市场,组织召开了 5次区劳动局、劳务站工作人员推进工作协调会议。市劳动局自筹资金近40万元用于解决城区劳动力市场办公场所和必要设施。各区劳动力市场制定了《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则》,健全了各种证、卡、服务制度和站长、业务员、监察员等岗位责任制度。圆满完成了城区劳动力市场综合整治专项推进工作任务。
  【就业培训】2001年,市劳动就业局组织实施“二期”再就业培训工作。坚持社会化和市场化方向,分解落实省下达的“二期再就业培训 3年一万五千”培训规划,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市局与各县(市)签订了3年目标责任状。年内共培训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5 614人,为计划的112%。在第十届“三江国际旅游节”期间,对美容美发、中式面点、中式烹调、汽车、家电修理等7个培训项目进行了成果展示,当场有48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报名参加各种技能培训。落实劳动预备制培训目标。依托市就业训练中心、劳动局技校、第二技校及各县(市)劳动预备制培训基地,组织编写了培训教材,已完成培训 7 399人。进一步巩固以市场为导向的技能培训工作。就业训练中心和第二技校在厨师、美容美发、保健按摩和舞蹈等专业基础上,同博伦外国语学校、石化局中专等联合开办了英语和家电维修等专业。抽调教学水平高的老师深入到合江森警支队培训军地两用人才。不定期向哈尔滨市凯滨大酒店培训部输送学员。已培训各类专业人员468人,培训就业率达90%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