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教育

社会文化概况

教育

教育


              
  【两基成果】2001年,市教育系统在实现“两基”目标的基础上,以贫困生救助和控制农村初中学生流失为重点,巩固和提高“普九”成果。积极开展“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和“一助一爱心奉献”活动,筹资16万元救助贫困学生,已落实救助贫困生417人。全市70%的村达到无盲村标准,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0.18%以下。有2个县(市)区、10个乡镇被评为全省“两基”工作先进单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稳步实施“十、百、千”德育示范工程。有 8个单位被评为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有 3名同志被评为先进个人。根据市场需求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职业高中招生达1 840人,中等职业教育人高等职业教育升学率达到98.9%。全市各类成人大中专学校培训下岗职工6 876人,各类职工教育机构为在岗职工开展多种培训达到2.98万人次,全年参加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考试人数分别达到 6 600余人和9 264人。全市建立县、乡、村农村文化技术学校 1 443所,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2 373期,培训人数达27万人次。
  【教育改革】2001年,市教育系统以结构调整为重点,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形成“普职成”教育统筹的新体系和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全市现有社会力量办学机构 117所,居全省前列。农村学校网点布局调整与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结合进行,获得省专项资金 1 900余万元,实施危房改造项目学校32所。对中等教育资源和企办区属教育资源进行调整,接收4所企办学校和 3所区属学校,撤销3所成人中专。推进示范性高中建设,对扩大一中办学规模,进行专题研究,促进了全市高中阶段教育的布局调整和发展。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工作成效显著,全省农村职成教育为农服务现场会推广了佳木斯市经验。构建创新教学模式,以课改为主线,推进学科教学改革和学科基地建设。全市有四个城区一个县(市)被确定为省级课改实验区,小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及与学科教学整合实验、 EEC英语学科教学整体改革实验、“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等,实验面达到五区五县(市),实验学校分别达到 200余所、65所和48所,实验学生人数分别达到6万余人、1.4 万余人和4.2万余人。
  【师资培训】2001年,市教育系统大力提高教师素质,全面启动跨世纪园丁工程。以本校培训为重点,全市完成903名市级骨干教师和 2 384名县级骨干教师首轮培训任务,对4 000多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信息技术教育培训。选调11名中小学校长到上海挂职锻炼,选调45名教师到边远贫困乡镇中学挂职任教,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4 500余人。教师队伍素质全面提高。5人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和优秀教师,43人被评为全省模范教师和优秀教师,46人被市政府授予全市优秀教师称号。
  【国际交流与合作】2001年,市教育系统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承办了教育部中俄中学生首届夏令营活动。14名中小学校长教师赴美参加市级培训和中日青年教师文化交流活动, 3人出访比利时VVOB国际教育交流合作组织。日本友人渡边英美子向第二十小学捐赠了图书,香港应善良基金会、日本大坂中国归国者中心分别捐助30万元和75万元,在桦南县大八浪乡、孟家岗乡和桦南镇及汤原县永胜乡建立了4所希望小学。
  【教育管理】2001年,市教育局转化职能,强化管理。主要领导带队深入各县(市)区就中小学收费、拖欠教师工资等问题进行现场督办,并通过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下发意见征询表等多种方式广泛征求意见。共深入57所学校,召开座谈会50多次,对 3 000多名中小学生和 2 300多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及形象测评。整顿教育收费秩序,严格规范教育收费行为。取消不合格收费1项、社会搭车收费2项。清退不合理收费21.9万元,减轻中小学生经济负担18万元,查处违规补习班收费4.5万元,行政处分5人,通报批评3个单位、2个人,戒勉谈话18人,责任追究7人。共受理来信来访198件,查处非法社会力量办学 9所。树立了一批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先进典型。全市教育系统创市级文明单位7个、省级文明单位3个、省级文明单位标兵2个、国家级文明单位1个。全市教育系统被评为市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系统标兵,市教育局机关被评为市级精神文明单位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