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中医药学校
黑龙江省中医药学校
黑龙江省中医药学校
【基础设施建设】2001年,省中医药学校全面完成了以“五大实效工程”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学校占地面积由10万平方米增至12万平方米。教学用房由3.7万平方米增至5.1万平方米。教学实验仪器设备总值由1998年的150万元累计增值到640万元,新建并投入使用附属医院2 560平方米。建设竣工8 174平方米的多功能综合服务大楼主体工程,内设大型学生食堂,餐厅面积 1 700平方米,设有综合商店、书店、洗衣店、校医室和招待所。由原教学楼改建的综合实验大楼投入使用,装修改造后的四栋学生宿舍大楼,被省厅评定为符合标准的学生公寓。兴建校内公园1.5万平方米,种植草坪3万平方米,种植树木3 000株、花卉2 000盆,花草上百种。改造校园水泥路面 2 500延长米,铺设彩色道板 600平方米。安装路灯、门灯、彩灯共计211盏,使整个校园环境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
【教育教学工作】2001年,省中医药学校完成招生计划 742人(其中高专90人,高职“3+2”188人,中专生464人)另招函授大专生238人。在校生总数达3 384人。在册职工240名,专任教师116名(其中正高职9人、副高职50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手段上进行了一系列配套改革。调整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为主体,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组织召开由专家、专业部主任和学生代表参加的“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座谈会,采用目标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等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在2001年全省中专英语竞赛中取得了团体第二名。改革考试方法,采用了国家执业医师考试的标准题型,设计了与国家执业医师考试接轨的答题卡,建立了题库。采取笔试、口试、课堂提问、现场测试、技能操作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提高,完成了学生毕业后考取助理执业医师的接轨训练。进行教材改革,以“三会”(会诊断、会治疗、会预防)为目标,创新编写了适应培养实用型人才需要的具有中西医结合特点的《疾病学》内部教材,缩短了专业教育进程。狠抓师资队伍建设,有计划地选送中青年教师进修培养,送出进修 6人,为全校35名读研教师创造更多的学习时间。深入进行教师继续教育,组织了微机考试、粉笔字考试、题型讲授等活动,提高了教师整体素质。为保证学生的课间生产实习,加强学校附属医院建设,在市区新建技术、设备、管理环境一流水平的附属医院并宏张开业。同时,不断加强与各实习医院及科室医护人员的合作,使实习基地长期稳定。开辟新的实习点,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和“哈医大一院”建立了实习点。深化教学管理改革,使教学评估工作与学校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相结合,评估结果与教师职务的评聘和报酬挂钩。加强教辅工作,围绕教学需要开展服务。学校实验中心千方百计保证实验开出率,使实验课开出率达 90%以上。图书馆为全校教职工和学生借阅图书 5 000余册,借阅报刊杂志7 600余人次。教育技术馆完成电教、 幻灯教学、计算机、语音课和大专函授微机课共计总课时2 700余学时。
【教学科研】2001年,省中医药学校以医学教育、应用技术研究为重点,积极申报科研课题。研制的汤剂转型机获得国家专利,中医基础护理学获黑龙江省中医管理局科研成果。发表国家级论文21篇,省级论文23篇,在省医学研讨会上交流论文48篇。《中医临床各科教学病案精选》已出版发行。再版修定完成了学校自编教材《疾病学》。首次参加了全国中等专业统编教材的编写工作,主编、参编了《中医外科护理学》、《中成药》、《中医内科学》、《中医基础学》、《中医骨伤科学》、《针灸学》、《推拿学》、《外科学》等各种教材。中等医药教育的中医学专业、骨伤学专业、针灸推拿专业及中医护理学专业的专业设置标准的研究,正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中西医结合护理体系的理论研究已被省级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