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构筑新优势 实现新突破 全力推进经济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领导论坛

构筑新优势 实现新突破 全力推进经济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构筑新优势 实现新突破 全力推进经济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构筑新优势 实现新突破 全力推进经济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国学
  省第九次党代会站在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谋划了今后五年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思路,吹响了向进一步开创“二次创业、富民强省”新局面进军的号角。我们要迅速把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省九次党代会精神和省委的重大部署上来,统一到努力实现佳木斯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跨越式发展上来。
  在前五年“二次创业”的实践中,我们按照省八次党代会精神,立足于改变佳木斯经济长期发展滞后的局面,确定了在经济总量上用五年时间再造一个佳木斯的奋斗目标,历经负重拼搏,使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重大转机,前四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 10.8%,去年实现年增长 13.1%的发展速度,创造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继续巩固和发展这种跨越式发展的局面,必须把工作的重点放在紧紧依托本地优势和特色,构筑新的竞争优势,抓住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一是依托三江平原生态优势,在发展绿色食品和特色农业上实现新突破。充分发挥我市三江平原天蓝、水清、土肥、污染少的生态优势,继续调整农业结构,大力推进绿色食品和畜牧业“半壁江山”建设,要使农民收入因“绿”而提高,农业调整因“绿”而找到出路,农业经济因“绿”而发展。要突出以水稻为重点的绿色食品生产,搞好大豆、果蔬、白瓜、山野菜等八大特色产品的精深加工,进一步提高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今后五年要力争绿色食品产值占农业总收入的 30%以上。要抢抓“入世”给畜牧业带来的大好发展机遇,尽快把畜牧业做大、做强,使之发展成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围绕金锣、希波等龙头企业,建设 100个生猪专业村和专业小区、基础母牛群、百万只绿色肉羊基地,发展规模养殖,今年实现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的 30%以上,五年后达到“半壁江山”。要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通过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村中介组织建设,提高农民进入市场能力,初步形成生态型、科技型、外向型、效益型特色农业的新格局。
  二是依托老工业基地基础优势,在提高工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上实现新突破。把工业发展的重点放在从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转变上来, 围绕实现工业素质的整体提升, 大力实施“四大创新工程”:即实施体制和机制创新工程。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创造多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力争到2005年使全市国有企业比重降到 30%以下。产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创新工程。通过加速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提升机械、绿色食品、造纸、医药化工四大支柱产业的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率。抓好适应性技改、战略性技改、超前性技改,努力培育和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核心企业群和核心产品群,形成以支柱产业和高科技产品共同支撑工业发展的产业新格局。培育和发展大企业创新工程。加大资本运营和资产重组力度,推进企业的挂靠引联,重点发展壮大佳纸集团、迪尔佳联、煤机、电机股份、佳鹏亚麻等企业,形成一批企业集团和骨干企业群体带动工业上台阶的新格局。企业信息化建设创新工程。以大中型企业骨干企业为重点,以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为核心,加快建立企业信息体系。通过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企业生产自动化水平。大力推广CAD、CAM等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通过实施四大创新工程,初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高新化齐头并进的新格局。
  三是依托口岸群体优势,在外向型经济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发挥我市具有五个国家一类口岸的群体优势,大力推进以对俄贸易为重点的外向型经济建设。抓好建设一个通道,即以抓松花江和黑龙江为重点的水路运输通道建设、以乌卡通道为重点的陆路通道建设、以佳木斯至哈巴罗夫斯克航线为重点的空中通道建设,形成全方位、立体开放的大通道格局。搞好四个延伸,即由边境贸易向一般贸易延伸,由边境城市向俄罗斯腹地延伸,由经贸合作向科技合作延伸,由传统劳务输出向在俄方建厂设店搞产业开发延伸。实施“走出去”战略,组织参加莫斯科、新西伯利亚、滨海边区商品展销会、订货会,并在哈巴筹建中国商业城;鼓励、支持、组织国有商业企业、民营企业到俄罗斯建设中国商品批发中心、专卖店和生产型企业。建设三个基地,即建设以绿色蔬菜生产供应为主向俄方沿边城市出口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国内企业特别是南方发达地区大企业、大集团内建基地、外联市场的对俄贸易生产开发的商品集散基地,建设从俄方引进原料、生产资料就地深加工,销往国内市场和转口贸易的生产加工基地。抓好出口基地建设,争取对俄出口粮食10万吨,蔬菜瓜果 5万吨。通过抢抓当前对外开放的有利机遇,充分发挥地缘优势,扩大对外开放,力争到2005全市年度外贸出口总额突破 2亿美元大关,拉动经济快速增长。
  四是依托冰雪、民俗、沿江、沿边的自然优势,在发展旅游支柱产业上实现新突破。把旅游业作为新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高起点搞好我市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重点完善四丰山、亮子河、街津口、富锦风力发电厂、郊区滑雪场、抚远天涯陆角、汤原地热旅游资源综合开发等项目。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围绕休闲游、体育健身游、俄罗斯异国风光游、少数民族风情游、冰雪特色游搞好旅游开发,建设各具特色的景区景点,新辟对俄旅游线路。建设一支有较高素质的旅游从业队伍,加快旅游资源的整合,提高旅游产业的社会化程度,推进旅游产业市场化进程,构建起我省东部地区的旅游热线,努力形成旅游业牵动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五是依托非公有制经济的潜力优势,在发展民营企业和个体经济上实现新突破。按照“支持发展、维护权益、加强引导、搞好服务”的原则和思路,搞好一个规划,即要进一步搞好民营经济的发展规划,明确发展重点和发展目标,高起点地推进个体私营经济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完善两个机制,即重点完善推进机制和服务机制,努力为个体私营经济和民营企业的发展营造好的环境。加强三个引导,即引导民营企业向精深加工型、科技型、外向型和规模化方向转变;引导民营企业大户以资本、品牌、技术为纽带,与国内外大企业联合联营;引导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兼并、参股、整体收购国有中小企业,构建起混合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六是依托区位优势,在中心城市建设与管理上实现新突破。以建设现代化中等中心城市为目标,继续提升城市品位。加大城市建设和管理力度,完善新区规划,实施综合开发,带动旧城改造和道路建设。争取今明两年完成行政中心西迁任务,在3—5年内建成几个10万平方米以上的新型住宅小区和配套商贸设施,形成集办公、居住、文化、商贸于一体的新区基本构架。抓好以“三路四园一场一河五个出口”为重点的城市升级改造工程,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继续实施大规模、全方位的综合整治和加强城市长效管理,对街道和小区进一步加大整顿和规范力度,强化环卫和环保工作,创造良好的城市生产生活环境。同时,加快小城镇建设,推动城乡结构的调整,牵动经济和社会发展。
  为完成以上任务,要重点落实好以下保证措施:
  第一,攻坚克难,全力推进“十大实效工程”。大力推进市委九届九次全会确定的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组织化推进工程、绿色食品扩展和生态农业建设工程、工业整体素质提升工程、项目开发工程、城市建设开发牵动工程、以对俄贸易为重点的开放型经济建设和旅游业开发工程、招商引资推进工程、社会稳定及保障体系建设工程、文明城市建设工程等十大实效工程,成立十三个指挥部,分别由市级几个班子领导任正、副总指挥,主要领导牵头挂帅,靠前指挥,注重运用市场经济的思路和改革创新的办法来解决专项推进中的问题,确保再造一个佳木斯目标的如期实现。
  第二,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从我市的实际出发,遵循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手段,以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为目标的指导思想,把握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积极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把握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扶强扶壮优势产业;把握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壮大现有主导产业和发展新兴产业,充分利用资源和努力保护环境并重,大力搞好经济结构调整,尽快实现从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的转变。一是要往资源和特色上调,调出比较优势。发挥我市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重点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形成粮食和畜产品深加工系列;以三江平原特有地理、地质特色,重点发展黑土地独特产品;搞好北药开发。同时,要根据国际和国内市场发展导向和三江湿地在国际、国内的影响,有步骤地发展环保型和生态型产业。二是要往强企和名牌上调,调出市场核心竞争力。通过资产重组、资本运作等方式,形成一批企业集团和骨干企业群体;要瞄准世界强企、国内强企,争取向大企业、大集团靠拢,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要通过技术创新、品牌经营等办法,形成以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信誉的名牌产品带动经济高速增长的新格局。三是往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上调,调出多元化经济格局。通过政策扶持、信息引导、科企联姻等途径,鼓励、引导非公有制向生产加工型、科技型、外向型发展;继续实施大户牵动战略,对民营大户和龙头企业要重点扶持和推进,促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四个转变:即从传统的自然资源导向型发展思维向大资源开发型思路转变;从自我封闭、区域分割的传统思维向大市场、大空间的思路转变;从长期以来单纯追求总量扩张的传统思维向更多地追求经济竞争力和市场开拓力的思路转变;从以往单纯依靠国家和增量带动调整的惯性思维向依靠市场配置资源和以存量带增量调整的思路转变,努力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优化升级,构筑全市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
  第三,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由单一管理职能向管理服务型转变,把政府职能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理顺政府与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切实解决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的问题。把下级政府能办的事项,主动放下去;应由企业自主决定的投资决策、生产经营等事项,坚决还权于企业;把社会可以承担的事项,交给社会中介组织;属于竞争领域的资源配置,由市场机制去调解。要增加政府办事的透明度,提高办事效率。加快改革步伐,立足在体制、机制上求创新,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在行政审批制度上,要在去年减少50%的基础上,再削减20%。加快“阳光办事大厅”建设步伐,大力加强政府机关效能建设。利用现代科技强化办公手段,搞阳光作业,防止“暗箱”操作。实行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服务承诺制和“一站式”服务制,倡导马上就办、急事急办,提高办事效率,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第四,转变作风,狠抓落实,形成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抓好工作落实和转变作风,强化监督考核、统筹协调、典型推广、责任追究和末位淘汰等推进机制。强化工作落实机制,对重点工作搞好细化分解,确保牵头部门、实施单位、目标内容、相关责任明确到位,层层落实。强化社会监督,将工作推进情况及时在新闻媒体上公布,增加社会监督的透明度。组织由人大、政协委员及社会各界人士参加的考核评议组进行检查评比,把检查和考核的结果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在改革发展中要注意做好社会稳定工作,充分调动全市上下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形成全市齐抓共管、合力攻坚、狠抓工作落实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