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着力发展绿色食品和特色农业
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着力发展绿色食品和特色农业
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着力发展绿色食品和特色农业
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着力发展绿色食品和特色农业
市委副书记、市长 邓 华
党的十六大指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是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举措。我市由于开发较晚,资源破坏与污染程度较轻,开发与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极具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坚持走“特色路”、打“绿色牌”发展战略,是我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市场为导向,以体制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按照农业产业化的要求,高标准地建设绿色食品、特色产品基地,扶强壮大龙头企业,在国内外市场建立健全营销网络,打响名优品牌,加快推进绿色食品和特色农业发展。
优化农业结构,拓宽绿色食品发展空间。要充分用好用足生产绿色食品的优势条件,打出自己特色,走到全省乃至全国前面。种植业主要是依托肥沃的黑土资源和污染少的优势,优化区域布局,优化品种,提高优质、绿色、特色农产品的比重。除加快发展绿色大米、大豆外,还要大力发展瓜菜、林果、山野菜和北药等特色农产品。畜牧养殖业主要是依托粮多、水草资源丰富的资源优势及金锣集团等龙头企业的拉动, 发展特色畜牧业。 按照把畜牧业建成农业“半壁江山”的要求,把我市建成畜产品的重要生产加工基地。今年无公害养殖业基地出栏量要达到128.5万头(只)以上,比上年增长36.1%。确定适合本地发展的主导畜禽品种。集中力量做大、做强绿色畜禽养殖的大文章,提高畜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水产养殖业依托三江水系河溪纵横、湖泡星布,有全国最大湿地自然保护区,鲟鳇鱼和“三花五罗”闻名遐迩,是北方寒冷地区鱼类繁殖和生产的多产区优势,重点发展特种鱼养殖,加速品种更新换代,发展名、特、优养殖。通过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加快绿色食品和特色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进程,把绿色食品“品种调优,规模调大,效益调高,农民调富”,调出绿色名牌产品抢占市场的新优势,在发展特色经济上取得新突破。
壮大龙头企业,增强绿色食品竞争能力。对已取得绿色食品品牌的企业,以及具有一定规模、科技含量较高、市场前景较好、具备较强竞争能力、今年准备申请绿标的企业实行重点扶持。加大资金投入,广辟资金来源,对龙头企业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创造,实行企业联合,组建加工集团,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增强共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打破地域、体制、旧模式的束缚,通过兼并、联合、合资合作、招商引资、买断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培植和发展一批实力雄厚、管理规范、产品竞争力强、具有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并促进辐射面广、产业关联度高、规模效益好的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形成大公司、大集团。2003年有机、绿色、无公害标志达到73个以上。
发挥基地效应,提升绿色食品规模档次。我市绿色食品基地建设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原则,实行稳步推进,有计划地扶持一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绿色食品、特色产品生产基地。今年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种植基地面积达到 460万亩。根据资源优势和地缘优势,多乡突一品,数乡重一业,着重抓好依托龙头企业以开发绿色食品为重点的优质种植业生产基地建设和以开发绿色优质畜产品、水产品为重点的特色养殖业生产基地建设。全面规范种子繁育和供应体系,加强绿色食品良种工程建设,由专业部门统一提供优质种子,促使绿色食品基地优质品种率达到100%。认真贯彻国家有关法规,加强绿色食品基地生态环境工程建设,依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绿色食品科技含量。通过技术创新,在构筑特色中提高绿色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绿色食品生产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使广大农民具备掌握和运用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的素质。加快绿色食品高科技园区建设和相关技术的开发研究。根据不同生态区的特点,有计划地建设技术含量高、示范作用大的绿色食品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技术优势,把绿色食品发展纳入重点科研课题计划,不断推出高产、优质新品种和与之配套的先进技术,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搞好项目储备,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加强组织协调,建立绿色食品推进机制。为了使绿色食品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对绿色食品建设继续实行专项推进,实行领导班子分工负责制,建立考核制度,纳入目标管理。同时,从长远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实际出发,建立绿色食品质量管理和监督机制,确保绿色食品质量和信誉。要进一步发挥市绿色食品开发领导小组的作用,重大项目定期立会,统筹规划,研究解决绿色食品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