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充分发挥政协优势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充分发挥政协优势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充分发挥政协优势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充分发挥政协优势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市政协主席 韩树礼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既反映了我们党的开拓创新意识,又反映了我们党在理论上的进步和对政治认识的深化,是新世纪的新理念。现结合工作实际,就如何充分发挥政协优势和职能作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问题谈三点学习体会。
  一、要认真学习《报告》,深刻领会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大意义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目标,这表明了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对社会整体文明的把握更加全面,说明了党执政经验和治国之道更加成熟,意义十分重大。
  一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十六大确立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个目标,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的产物,又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题中之义,更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因为不论是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发展,还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都需要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先进的、文明的政治体制作保障。政治文明的制度建设必将极大地焕发全体人民建设美好生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无疑又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一个重要目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物质文明建设为其他建设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政治文明建设为其他建设提供政治支持和政治保证,精神文明建设为其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三项建设忽略哪一项,都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
  三是加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需要。政治清明不清明,对社会影响很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有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政治建设也要体现相当的水准。十六大报告将政治作为文明的一个主体,并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说明我们党对政治认识的深化,即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推进政治发展。十六大报告同时指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正确途径,即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保证人民群众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在法制的轨道上健康发展;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各人民团体的关系,这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总之,十六大报告中有关政治建设、政治文明的论述,规划了我国今后一个历史时期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蓝图,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伟大纲领。
  二、要围绕重点问题,充分发挥政协在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十六大报告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做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人民政协作为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理应按其部署和要求,选好角度,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履行职能,为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做出应有贡献。当前应着力在以下三个方面发挥好作用。
  一要围绕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发挥政协的政治协商作用。十六大报告指出,“正确决策是各项工作成功的重要前提”。政治协商作为人民政协的首要职能,是正确决策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我们各级政协组织都要围绕“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中的重要问题,围绕“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中的重要问题,围绕“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防止决策的随意性”中的重要问题,通过调查和例会等形式开展政治协商活动,尤其要把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纳入重要协商议题,并提出意见和建议,积极协助党委、政府实现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二要围绕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发挥政协的民主监督作用。十六大报告在谈到“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时指出,要“加强组织监督和民主监督,发挥舆论作用”。这就为政协履行民主监督注入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各级政协组织都要围绕“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中的重要问题,通过视察、提案等形式开展民主监督活动,尤其要加大对党政部门贯彻执行市委、市政府决策以及有关工作情况的民主评议力度,促进党政重大决策落实到位,并取得实效。
  三要围绕维护社会稳定,发挥政协的团结协调作用。十六大报告指出,“完成改革和发展的繁重任务,必须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人民政协作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在维护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定上具有独特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各级政协组织都要按照十六大要求,从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出发,一方面积极协助党委、政府满腔热情地解决人民群众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主要是发动委员和机关干部做好安置下岗职工和帮扶城乡贫困户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求同存异、体谅包容、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减少阻力、增加助力、形成合力,努力把不同党派、不同阶层、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上来。
  三、要加强自身建设,积极为政协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必要保证
  党的十六大既为政协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为政协履行职能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更加广阔的舞台。政协要适应这一新任务的需要,就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整体素质。就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言:
  一要以贯彻十六大精神为动力,增强政协为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言献策的紧迫性。十六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自己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将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推向前进”。这就要求我们各级政协组织和委员必须增强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言献策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并把它作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摆上位置,坚持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政治协商以“三个代表”为根本原则,民主监督以“三个代表”为根本标准,参政议政以“三个代表”为根本宗旨,进而使政协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
  二要以树立“基本框架”观念为基础,增强政协为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言献策的针对性。十六大报告指明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政治方向、政治原则和政治制度的基本结构框架。这个“基本框架”有三个要点,一是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决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和“三权分立”的政治模式;二是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三是揭示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内在联系和辩证关系。即“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由此说来,这个框架对政协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们各级政协组织和委员必须十分明确这个框架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并在实际工作中紧紧围绕框架内容,按照框架要求,充分发挥好优势和职能作用,为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三要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三化”建设为目标,增强政协为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言献策的有效性。十六大报告指出,“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由于政协履行职能“三化”,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三化”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因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新任务,政协必须做好两方面工作,一要用好现有经验,二要拓展新的途径。就我市而言,在用好现有经验方面,一要用好贯彻执行市委贯彻省委加强新时期人民政协工作《决定》实施细则和市政协推行“三五二”机制实施细则等在制度化建设上取得的经验;二要用好政协全会、常委会、主席会协商重要人事安排等在规范化建设上取得的经验;三要用好坚持政治协商“三在前、三在先”原则等在程序化建设上取得的经验。在拓展新的途径方面,主要是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赋予政协工作的新内容、新要求的重要事项,即保证人民政协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作用中的重要事项,用制度形式固定下来,使之制度化;同时要建立标准、确定时空顺序,使之规范化和程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