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重点 分批推进 加快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步伐
明确重点 分批推进 加快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步伐
明确重点 分批推进 加快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步伐
明确重点 分批推进 加快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步伐
副市长 李淑香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支持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国务院又决定,“要把支持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和振兴作为突出的重要任务。今年要组织有关部门和地方,集中力量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制定规则,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这是继沿海对外开放,西部大开发后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也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带来难得机遇。
一、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的意义
老工业基地工业企业多数是“一五”、“二五”时期建厂,虽然在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地进行了局部小规模的技术改造,但限于国家产业政策和自有资金规模等因素的限制,始终没有进行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使多数企业逐步丧失了竞争力。难以同以先进管理和先进技术装备为支撑的现代企业竞争。因此,尽快对老工业基地进行改造十分必要,意义重大。
首先,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好,可以少量的投入,换取大的收益。其次,老工业基地多年来都是国家的利税大户,尽快进行调整改造能培养其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第三,老工业基地多是大型国有企业,承载着城市大批产业工人的就业问题,为国有企业的改革付出了巨大的成本,对社会稳定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进行调整改造是对其付出和所做贡献的肯定。
二、我市调整和改造老工业基地具备的优势和存在的突出问题
具备的优势表现在:(1) 工业基础好,工艺技术装备完备,企业管理人员和熟练技术工人,企业营销人员等人力资源丰富。(2) 老工业基地多是大型国有企业,调整和改造后对整个行业及地方经济将起到辐射和拉动作用。(3) 可解决大批产业工人的就业问题,对社会稳定乃至同步奔小康都将起到重要作用。(4) 以较少的资金投入,就可形成较多的经济增长点,换来更大的产出。
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在:(1)企业体制陈旧,管理方式方法落后。(2)企业人员观念落后,还有等、靠、要的思想,缺少市场竞争意识。(3) 调整改造和企业改制,国有股减持,股权多元化进展不够协调。(4)社会保障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其保障功能。
三、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扩大劳动就业是调整改造的重点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搞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首先要有一个好的规划或方案。而要制订一个好的规划或方案,又必须首先理清大思路,科学地把握调整改造的“纲”,然后条分缕析地编织调整改造的“目”,为组织实施打下基础。认清主要矛盾,明确主要任务,既是理清大思路的重要内容,又是立“纲”之举。在新一轮的我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过程中,我们应该进一步明晰调整改造的大思路,鲜明地提出和坚定地把握调整改造的主要任务,突出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扩大劳动力就业问题。
在宏观层面上,提高产业竞争力应该继续坚持“两高一深”方针,即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应该打破条块分割的旧体制束缚,加强科技要素跨地区流动,加强信息资源共享,充分发挥信息化带动作用。要完善鼓励外资和民间资本投资高新技术领域的政策,建立和完善培养、引进使用高科技人才的机制与配套政策。通过各种有效措施,把已有相当基础的机电、化工、纺织与制药等产业做大做强。轻工、纺织、建材、医药等行业,应按加入 WTO后市场变化趋势有选择有重点地加以改造。
在微观层面上,激活市场的微观主体,提高企业的素质和竞争力,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对于国有企业,政府还是要“抓大放小”,继续实施大公司和大集团战略,鼓励我市大型骨干企业与国内外知名的大公司进行对接。通过主辅分离、减员增效、上市重组、技术改造、招商引资等办法,培育一批对全市经济发展有巨大牵动力,在国内外有强大竞争力的大公司和大集团。加快国有中小企业从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和劣势企业退出市场的步伐。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制定和完善鼓励与规范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为中小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扩大劳动就业的首要途径是创造就业岗位。为此应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民营经济,充分发挥它们吸纳的主渠道作用;在工业经济中的某些领域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积极拓展就业空间,扩大省外和境外劳务输出。针对劳动力供给总量过大问题,应调整完善就业政策和培训制度,探索实行非全日制、阶段性、弹性工作时间等多种就业形式,开展岗前培训、岗中进修,延缓就业年限,减轻就业压力,同时藉以提高劳动力文化素质,解决劳动力供求中的“结构性错位”。就业问题是经济、政治、社会问题的集合,是我市当前最突出的矛盾。所以,应把创造就业岗位、完善就业政策、减少失业人员作为各级政府施政的一个主要目标。
四、分批推进,因企而宜,抓好企业制度改革
我市应重点抓好“四个一批”。即:退出安置一批,对无资金、无产品、无市场的劣势企业,通过争取政策扶持,加快退出市场;重组改制一批,对产品有市场优势,有一定生存能力但因债务包袱重陷入困境的企业,通过引联挂靠,实施有效资产重组,退出国有;做大做强一批,对有装备、技术、产品、市场等优势,具有跨越发展潜力的骨干企业,通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产品,实现做大做强;开发新上一批,对与科研院所联合,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新兴产业项目,要从政策上加以扶持,使之成为我市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抓好老工业基地的调整和改造除去资金、技术升级等因素外,企业制度的改革是关键。佳木斯锅炉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佳木斯锅炉厂原隶属市轻工局,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地方老企业,1999年被市物产集团所属阳光集团兼并之时已资不抵债,职工发不出工资,无力上缴“两金”,濒于倒闭。兼并后,物产集团、阳光集团两级班子对其进行了艰难的重组改造。首先,从转变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入手,改革旧体制,实行层层聘任、定员定岗、计件付酬、节约有奖、违规重罚等新机制。彻底破除因循守旧“等靠要”的思想,树立起强烈的市场经济观念。其次,内抓管理,外塑形象。管理上实行严进严出,严把原材料入厂关,使用关、产品出厂关。原材料的利用率由原来的78%,提高到了95%;严格财务管理,不该花的一分钱不花,该发的、该奖的一分钱也不少,及时兑现。现在一线职工的月工资均超 1 500元;严格质量管理,生产的各道工序、产品的每个零部件都制定了严格的质量标准,至今没有发生一起质量事故。他们还请技术监督局、锅炉检验所技术人员来厂监督检验,积极主动报检、送检, 树立起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去年5月份投资10余万元,在省技术监督局完成图纸备案工作,7月份顺利通过国家技术监督局B级锅炉生产资质验证工作。再次,努力加大技改投资,狠抓新产品研发工作。兼并后,班子果断决策,停止无市场的老产品的生产,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研发市场需要的高效、环保节能新产品。几年间,先后淘汰了一批建厂发来的老旧设备。两年间,开发出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新产品12个品种。尤其是 0.2吨以下系列新产品,已占据佳市市场的主导地位,市场占有率由原来的4%, 上升到现在的74%。企业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化,彻底摆脱了濒于倒闭的局面,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成为物资系统新的经济增长点。
机遇在前,路在脚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个部门的大力协作和广大企业干部职工的努力下,只要我们深刻理解并用好、用足、用活国家的各项政策,我市的工业经济必将有一个新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