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三江平原优势 建设绿色农业大市
依托三江平原优势 建设绿色农业大市
依托三江平原优势 建设绿色农业大市
——全市绿色食品扩展工程情况综述
2002年,全市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计划面积200万亩,完成308万亩,超计划54%,其中粮食作物计划 175万亩,完成273.6万亩,超计划56.3%;经济作物计划8万亩,完成11.9万亩,超计划48.7%;瓜菜作物计划15万亩,完成19.6万亩,超计划30.6%;无公害养殖业计划出栏畜禽94.47万头(只),完成103.7万头(只),超计划9.7%;山产品采收计划 700吨,完成820吨,超计划17%;黑豆果栽种计划 5 200亩,完成6 000亩,超计划15.3%;山葡萄栽种与计划持平;退耕还林计划9万亩,完成9.1万亩,超计划1.1%;植树造林计划18万亩,完成21万亩,超计划16.7%;草原保护及改良计划8万亩,完成40万亩,超计划4倍;退耕还草计划6万亩,完成31万亩,超计划4倍;推广绿色肥料计划2 000吨,完成2 530吨,超计划26.5%。绿色食品总产值计划12亿元,完成15亿元,超计划25%。绿色食品拉动农户12万户,使农民人均增收248元。绿色食品扩展工程在推进工作中创新工作80项,创工作指标历史最好水平33项,填补国家和省空白16项,获国家、省、市各种奖励17项。
一、推进绿色食品产业的战略升级
1、强化领导,靠前指挥。为理顺指挥系统, 加大领导力度,充实了绿指办,调整了10个专项推进组的领导与联络员,各县(市)区也相应充实调整了指挥机构,形成了上下贯通的推进机制。指挥部运用月计划、月总结、月大事记和定期不定期召开会议等方式统揽全局,通过访农户、看企业、听汇报、对指标、搞座谈、抓落实等方式,加强检查指导跟踪问效,使全市上下对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升级统一认识,形成合力,齐抓共管。
2、明确思路,合力推进。根据国家和省绿色食品工作会议精神, 按照市委提出“依托三江平原的生态优势,努力建设绿色食品和特色农业大市,使农民收入因绿而提高,农业调整因绿而找到出路,农业经济因绿而发展”的总体构想,结合全市绿色食品开发现状和“十五”规划,经反复研究讨论,形成了《佳木斯市2002年绿色食品推进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绿色食品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产业布局和推进措施。各县(市)区按照市里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各自的工作方案,将各项工作指标分解落实到乡村户和企业,做到县有整体规划、乡有经济强项、村有骨干品种、户有经营项目,形成上下共唱一台戏、合力推进绿色食品产业战略升级的局面。
3、加强宣传,典型引路。一是舆论宣传。在国家和省市县的报纸、 电台、电视台中共发表稿件 100余篇。二是广告宣传。引导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利用各种展销会和商贸洽谈活动契机,通过广告、包装和展览展示等多种形式,搞好地方特色、产品特色的宣传。三是典型宣传。通过电视台、报纸和简报等形式宣传推广各种典型。在领导带头创建绿色食品科技园区方面,推广了富锦、桦川、同江等地五大班子与科技人员共同承包示范园区的典型经验;在基地建设提档升级方面,推广了桦川、富锦、抚远标牌化管理和规范档案建设的典型经验;在探索不同经营模式方面,推广了桦南鸿源米业龙头企业+研究会+农户和香兰米业龙头企业+粮库+基地的典型经验;在市场营销方面,推广了同江抓订单、促营销的典型经验;在科技创新方面,推广了桦川“犁霄扬”生态米业提纯米质的典型经验;在规模发展方面,推广了郊区蔬菜研究所与长城饭店“强强联合”的典型经验;在发挥市绿色食品专项推进组职能作用方面,推广了粮食专项推进组坚持十抓促发展的典型经验。四是条例宣传。印发了《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管理条例》宣传单和宣传方案,各县(市)区也都采取不同形式对管理条例进行了宣传。
4、争先创优, 扩大成效。全市刨工作指标历史最好水平33项(以超目标计划计算);创新工作80项,其中科技创新6项,产品开发43项,基地建设14项,企业发展 3项,标准监管5项,制度建设4项,营销方式2项,创办协会1项,队伍建设2项;填补国家和省空白16项,其中生产标准15项,生态米技术 1项;获国家和省市各种奖17项,其中桦川“神鱼”生态米业获日内瓦技术专利金奖1项,哈特淡水鱼加工公司获国家保健品专业委员会特别推荐奖等4项,千里集团“气调贮藏保鲜技术及应用”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2项,国家和省绿色食品展销奖10项。在两次境内外展销活动中,佳市均获最佳组织奖。在2002年全省绿色食品工作会上,市指挥部和桦南鸿源米业作了典型发言。
二、强化绿色食品产业的规范运作
1、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按照围绕龙头建基地、 突出特色建基地、依托市场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的原则,发挥区位优势,确定并完善八大重点基地建设。在粮食作物生产基地中,水稻以汤原、桦南、桦川 3县和同江市为重点,大豆以富锦、同江两市为重点,玉米以桦南县和富锦市为重点;在经济作物生产基地中,白瓜种植以桦南县和富锦市为重点;在蔬菜生产基地中,城市菜篮子工程以郊区为重点,边贸出口以同江市和抚远县为重点,大蒜以富锦市为重点;在山产品生产基地中,山野菜采收以桦南、汤原、桦川 3县和郊区为重点,山葡萄栽种以桦南县为重点,黑加仑栽种以桦川县为重点;在畜禽生产基地中,肉牛、肉羊、大鹅、生猪、奶牛等都根据不同条件确定了重点县(市)区;在鱼类生产基地中,以抚远、桦南两县和同江市为重点;在特色种养生产基地中确定了小杂粮、毛葱、北药、柞蚕、肉鸽、美洲雁等特种畜禽养殖与作物种植的重点县(市)区;在生物饲料、肥料生产基地中,以桦南和桦川两县为重点。各县(市)区按照市里的统一部署,结合本地实际,加强了基地布局区域化、基地经营规模化、基地建设标准化、基地产品商品化、基地运行组织化的“五化”建设,使各类基地建设得到了充实和完善。
2、坚持标准,规范管理。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 规范了基地档案建设,绿色食品田间档案建档率达100%,无公害畜禽养殖建档率达100%。实行绿色食品基地标牌化管理,桦川、富锦、同江、抚远等地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基地普遍建立起标牌,起到了科技示范和广告宣传的作用。实行订单农业,加工企业与基地农户的订单率达100%。千里集团通过了 ISO9000族质量体系认证,鸿源米业、哈特公司、一季良品米业等 6家企业正在申办中。坚持产品质量标准,通过抽样检查,对“晨星岛”牌无糖豆粉和绿天集团“小兴安岭”牌两种葡萄酒质量超标问题进行了限期整改。申报标志工作坚持标准,从拟报的36个报告中,经认真考察筛选仅上报省里16个。
3、注重环保,净化环境。结合农业生态市建设, 制订了《佳木斯市生态建设规划纲要》,绘制了水、气、土壤等级分布图。富锦市、同江市和抚远县被确定为国家级生态农业县(市),桦南和桦川县被确定为省级生态农业县,郊区和汤原县正在申报中。强化生态资源保护,对自然保护区、界江联合执法检查了 3次。同时加强江河水库及塘坝的整治工作,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植树造林、草原保护等超额完成计划任务。
4、强化培训,科技创新。全市共举办市、县、乡三级培训班1 233期,受训人数达18.4万人次,达到每个绿色食品生产农户都有一个明白人,每个企业和监管部门都有一个操作规程把关人。各县(市)区都印发了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资料,保证了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到位率。全市共建立绿色食品科技示范园区97个,其中县级19个、乡级32个、村级46个。富锦市组织 3 000多农民进行田间博览活动。桦川县通过应用以鱼除草、杀虫、松土、肥水、增温等生物专利技术,开发有机生态水稻 1 420亩,并为明年扩展到10万亩做了各项准备工作。千里集团开发研制的“寒地夏菜气调保鲜技术及其产业化”项目已被列入国家星火计划,桦川县以鱼除草技术已通过了国家专利的评定,哈特水产品公司的寒地淡水鱼精深加工系列项目得到了省和国家科技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5、协会协作,协调发展。全市新成立了米业、特色养殖等5个分会,各县(市)绿色食品协会达 1 000多个,这些协会组织为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升级,围绕绿色食品产业的经济联合和技术协作,协调绿色食品产品及相关产品的科研与生产,开展了社会监督、信息服务、经验交流、科技推广与服务等工作。市绿协编写出版的佳木斯市地方《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一书中,有 5项畜牧业标准填补了国家空白,10项蔬菜标准填补了省内空白。桦川县创业乡等乡(镇)的米业协会实行了质量监督卡、产品通行证、超标举报奖等制度,有效地规范了绿色食品的产加销。
6、加大投入,增强后劲。各县(市)区共向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 有机食品基地和加工企业投入资金52 358万元,其中国投 980万元,贷款19 130万元,农民和企业自筹25 748万元,招商引资6 500万元。省绿办给佳市投入绿色食品扶持资金460万元,比上年多240万元。
三、提高绿色食品产业的经营水平
1、扩展基地,规模发展。在规模基地建设上, 实现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转换,由种植业向养殖业转换。全市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种植面积比计划多完成 108万亩,比上年增加一倍多。各地在种植业上把分散的地块相对集中,实行联片种植。在养殖业上按既定基地和产业布局,重点抓了专业村和专业乡建设,全市已建成生猪、大鹅、禽蛋、肉牛等专业乡16个,专业村42个。
2、壮大龙头,集团运作。全市获国家和省认定的无公害食品、 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加工企业50个,比上年多31个,其中无公害食品加工企业25个、绿色食品加工企业 5个、有机食品加工企业1个。桦南鸿源米业和汤原香兰米业正在申办省级龙头企业,年内可实现7家省级龙头企业。汤原香兰米业采取龙头企业+粮库+基地的运作方式,3 家米业加工厂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标准、统一销售,实现了专一品种的专贮、专加、专销。桦南鸿源米业为扩大规模实现集团化运作,在县里支持下收购了县粮库大米加工厂,加工能力由原来的 2万吨猛增到10万吨。桦川县正在筹建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为一体的绿色食品集团。
3、开拓市场,提高效益。坚持产销并重, 强化流通。市和县(市)区领导带队,先后组织外出考察46次,帮助企业结伙伴、 找市场、促销售。开发本地市场, 满足市民需求。已建成“普云泓”绿色食品专卖店,北方大自然绿色食品销售公司正在申办中,千里集团正在筹建绿色食品超市。发挥区域优势,开辟外埠市场。先后组织参加了哈洽会、香港、南韩、齐齐哈尔、大连、福州等 6次绿色食品展销会,共签约18项,交易额52 150万元。在香港绿博会上,佳市产品最多、销量最大,受到省里好评。目前,全市绿色食品的销售领域已扩展到12个国家和地区,延伸到21个省市。
4、拓展产业,延伸链条。积极发展相关产业。 组建了桦南巨龙公司饲料厂和富锦江河生物有机肥厂,正在筹建桦川草炭绿色食品肥料厂和佳木斯市绿色食品包装厂,千里集团还购置了绿色食品专用车。全市绿色食品相关产业已具雏形,专用肥料、专用饲料、包装、贮藏、保鲜、运输等产业逐渐配套,绿色食品“从农田到餐桌”全程监控的模式逐步完善。严格管理绿色食品投入品的使用,认真执行省里制定的绿色食品专用肥料、种子、农药推介管理办法,对绿色食品投人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企业实行严格管理,完成了一批绿色食品专用药、肥的分品种、分作物、分区域的实验示范工作,从根本上保证了绿色食品的内在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