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松政策优化服务 营造经济发展环境
宽松政策优化服务 营造经济发展环境
宽松政策优化服务 营造经济发展环境
——全市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工程情况综述
2002年,市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指挥部确定了“三靠四加强”,即靠思想教育净化环境、靠综合整治创造环境、靠有效机制发展环境,加强政策、服务、法制、舆论四个环境建设的工作思路,专项推进工作不断深入,经济发展环境有了新的改善。
一、改善环境工作进展情况
1、调整完善原有政策规定, 政策环境进一步宽松。一是大幅削减行政审批事项。把压缩审批项目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突破口,对市直部门承担的 1 106项审批事项逐一对照审核清理,减掉566项,占总数的51.2%,并通过媒体公布全市,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对保留的审批审核事项进行调整和规范,制定了《行政审批事项管理暂行办法》,强化后续监管,防止出现反弹。二是全面清理政策性、规范性文件。全面清理政策性、规范性文件 2 040件,全市共废止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政策性文件 627件,修订和完善86件。三是制定出台新的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定。全市出台新的优惠政策 229条,制定了《佳木斯市鼓励外来投资暂行规定》,编制了《佳木斯市产业投资指南》、《佳木斯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政策措施汇编》。四是加大治乱减负力度。对所有收费项目进行了清理,物价部门对执收执罚单位重新核发了《收费许可证》,普遍发放了《企业负担登记卡》,全年共审验收费许可证796个,收费项目166项,取消了 5项服务收费,废止收费文件16份,减轻企业负担640万元。
2、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法制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市政法机关以打击欺压群众和外来投资者、干扰企业生产经营、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为主攻方向,组织开展了“打黑除恶”铲除行业霸头的专项斗争。全市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4 615件,抓获犯罪嫌疑人2 981人,打掉犯罪团伙 177个,其中带有黑恶势力性质的团伙72个,铲除扰企扰民的行业霸头11个。全市破获经济犯罪案件235起,抓获犯罪嫌疑人 168名,挽回经济损失1 247万元。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斗争中,政法机关和质量技术监督、工商等部门联合行动,一批坑企害民的制假贩假犯罪受到严厉打击,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1.1亿多元,为国家挽回税收损失700多万元。
3、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舆论环境进一步浓厚。组织开展经常性、系统化的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新闻宣传主阵地营造社会氛围。在“两报两台”重要版面和黄金时段开设了 “为经济建设服务, 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等 5个专栏专题,在市电视台“热点聚焦”栏目播映改善环境、促进发展专题片。全市新闻媒体共刊播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方面的稿件800多篇,在省以上媒体发稿360多篇。组织大型主题文艺演出16场,悬挂过街标语口号300多处,召开专题理论研讨会8次,组织市直46个部门一把手在电视和报纸上向社会公开承诺,接受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市委、市政府向全市发出了“人人营造环境,全民参与招商引资”倡议书,在全市开展了“我在创建优良经济发展环境和招商引资上做了些什么”、“创建优良环境是功臣,干扰破坏环境是罪人”的大讨论,各行业、各部门共召开动员会30次,讨论会 542次。通过公开处理和警示教育,全市干部群众的发展意识、环境意识、服务意识有新的增强。
4、不断转变各部门职能, 服务环境进一步优化。市政府和市直各部门全面推行了政务公开,全市各级执法监督、综合管理、社会服务部门普遍推行了“六制”,促进了政府职能的明显转变。一是实行重大项目无偿领办代办制,实现由多家办结向一家办结转变。建立市级领导及部门联系、包扶招商引资项目责任制,市级五个班子领导对投资 1 000万元以上的30个大项目进行定向包扶。对外来投资的重大项目,由市外来投资服务中心“一家牵头,协同推进”,项目建设期的土地征用规划审批、招投标、施工竣工验收、项目配套等事务均由市外来投资服务中心一个部门全程无偿协助办理,限时办结。市外来投资服务中心共受理外商投资项目14个,投资额4.67亿元;受理外省投资项目45个,投资额6.68亿元。二是实行重大事项决策听证制,实现由关门决策向民主决策转变。凡是涉及水价、热费、教育资源整合、中小学收费、重大交通事故处理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都要召开有各界代表参加的听证会,认真征求意见和建议后再进行决策。三是实行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招投标制,实现由“暗箱操作”向“阳光操作”转变。提出五个百分之百:①对经营性用地100%实行招标拍卖制度。市政府出台了《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和拍卖管理规定》、《土地储备制度暂行规定》,全年拍卖土地14 048平方米,比标底增加收益225万元。成功挂牌出让3处陶粒矿探矿权,在全国首开探矿权挂牌出让的先河。②50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100%招投标。全市 234个新开工项目全部按规定招投标,市纪委对投资6.9亿元的同抚公路、投资 1.3亿元的市客运枢纽总站等4个较大建设项目进行了执法监察。③大宗物资购买100%纳入政府采购。在市行政中心建设中,上海三菱公司在 6家电梯公司激烈竞争中中标,仅此市政府节约资金65万元,市本级政府采购比预算节支 1 376万元,综合节支率为15%。市交警支队选出216副自用车、出租车特殊号牌,由市政府采购办组织公开拍卖,拍卖61副,收益 100万元。④医保目录药品100%纳入集中招标采购。先后组织了 7次招标,药价平均降幅36.6%,让利给患者786万元。⑤国有资产转让100%委托产权市场交易。市政府出台了《产权交易进入市场的管理规定》,国有资产处置全部通过市场公开交易,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减少办事环节,简化办事程序,大力推行“一站式”审批,一个窗口服务,在市直已建立和完善外来投资服务、税收征收、工商登记办照、企业代码办理、土地拍卖、建设工程招投标、产权交易等34个系统性、部门性的公开办事大厅,实行了“一门受理、并联审批、一个窗口收费、一条龙服务”的运行机制。市外来投资服务中心进驻有审批权的办事部门28家,一切手续都在中心一次办结。市地税局投入 300多万元,在市区和各县建成了规范化的办税服务大厅26处,办税环境大为改善。市工商局开辟了市场准入、商标注册名牌、12315 三个“绿色通道”,形成了指导式、参谋式、协调式、代理式的服务格局,办照时间由法定的30个工作日缩短到最长不超过 7个工作日,条件具备的当天办结。大力推行电子网络政务工程,市直部门已设立电子触摸屏28块,液晶滚动字幕45块,实现了省、市、县(区)政府系统政务公开信息联网,建立了市工商、税务、技术监督、环保、科技等部门网站,内部实现了网络化办公,市科技局项目申报也在网上进行。
二、推进落实的主要做法
1、抓责任落实。一是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 指挥部总指挥与各专项推进组牵头部门负责人,牵头部门与46个责任部门分别签订了任务目标责任状,把改善环境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全市自上而下建立了一个分工负责、分片包项、分层推进的工作运行机制。二是严密专项推进步骤。成立了舆论环境、法制环境、政策环境、优化投资环境、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推行政务公开、专项推进稽查 7个专项推进组,以市委办、市政府办文件转发了《2002年全市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专项推进实施方案》,将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分解细化为 7大项16个子项,53个牵头和责任部门共分解细化任务目标 421项, 做到全面覆盖不漏项。 在具体操作中实行“三定”,即定任务指标、定具体标准和完成时限、定牵头责任部门,将专项推进工作任务层层分解,逐级落实。三是综合考核跟踪问效。制定了《2002年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专项推进工作目标任务考核办法》,实行百分量化考核和日常综合考核。将专项推进工作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双评考核、目标管理考核“三挂钩”,实行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的“一票否决”。四是实行全过程指导。召开了两次全市大会,建立了定期例会制度,指挥部每两个月召开一次各专项推进组汇报会。建立了工作落实通报督办制度,对 3个工作进展迟缓、落实不力的责任单位发了整改意见督办单。建立了调研反馈制度,指挥部成员走访企业67人次,征求意见、建议214条,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163个,促进了专项推进工作扎实开展。
2、抓监督查处。一是实行环境状况监测制。 先后在佳木斯农业装备有限公司、佳木斯发电厂、粤海佳凤啤酒有限公司等14个不同类别的企业设立了经济发展环境和减轻企业负担监测点,各县(市)区设环境监测点 143个。通过在企业设立的监测点发现环境不宽松问题18个,查处加重企业负担的违纪案件4起,处理违纪者5人。二是实行环境热线举报制。市治改办在新闻媒体公布了干扰经济发展环境举报热线电话,市纠风办在“两报两台”公布了行业不正之风举报热线电话,市外来投资服务中心设立了外来投资者投诉热线电话。全市46个“双评”部门聘请行风监督员2 700多人,市委、市政府聘请党风巡视员40人,全市各单位设公开举报电话676部,公开举报信箱 1 375个。形成了覆盖面广、涉及范围广、信息反馈快的专项举报网络。全年共召开座谈会691次,提出意见和建议4 787条,接到专项举报54件,调查处理39件,受到党纪政纪处分 9人。三是实行环境问题审计制和稽查制。建立了市、县(区)、乡治乱减负监测网,把“三乱”问题作为审计工作的重点,把有执法权、收费权、管理权、收缴款项额度大的部门列为审计监督重点,市委组建了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专项稽查队,通过专项举报、明察暗访和专项调查等形式,发现涉企涉农“三乱”和政策“中梗阻”问题27个,立案调查16个,公开处理了 3起扰乱环境的典型案件,使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乱摊派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四是实行环境监督听证制。定期组织环境听证测评,市治改办、市纠风办组织60名评议代表,对市直46个部门为经济建设服务工作成效进行了听证监督。各界代表共反映出6个方面202条意见和建议,由市治改办下发环境问题整改督办单,各相关部门认真整改,社会反响良好。听证监督使各部门感受到了压力,增加了主动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动力。
3、抓创新载体。注重抓好推进落实的有效载体, 促进各部门主动服务,延伸服务,全程服务,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一是设立爱企 110,搭建市委书记、市长服务热线。在市经贸委开设了8227110(谐音爱企110,以下简称110)专线,作为市委书记、 市长为企业服务、受理企业投诉咨询的热线,配备录音电话,实行专人负责,24小时不间断接听。同时在市建设局、市农委、市招商局设服务热线受理电话,建立 “110”服务网站,在新闻媒体公布了服务热线电话,并制成 1万张110服务卡片向企业发放。110服务热线实行承诺制和限时办结制,重要问题及时向市委书记、市长报告。爱企 110服务热线开通以来,已受理企业和外来投资者电话64个,反映的问题都得到了妥善处理。如铝厂、亚麻厂、黑龙农药公司、煤机厂等企业反映电价过高的问题,市经贸委会同佳木斯电业局向省经贸委、省电力公司争取特殊行业优惠电价,为企业节约电费支出 3 729万元。二是帮企扶企,围绕企业发展开展主题活动。积极开展优化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的“双创”活动,将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向企业和基层延伸,要求市直各部门和各县(市)区着重抓经济发展外部环境的改善,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外力扶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东风区开展“双创”活动以来,引进企业26户,吸引资金 9 000多万元。三是广泛开展下基层、下企业,送政策、送服务的 “两送两下”活动。政法机关与496家企业建立了联系点,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常年法律支持和服务。市检察院建立法律咨询联系点 205个,帮助企业活化资金1 000多万元,为地方和企业挽回经济损失4 000多万元。全市公安机关发放警企、警民联系卡 1 500多份,建立外商投资企业和纳税额50万元以上民营企业保护档案620份。四是深入开展“强素质、树形象、办实事”活动。市纪委组织全市46个“双评”部门开展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企业发展办实事为主要内容的队伍建设年活动。佳木斯电业局在全局组建36支“共产党员服务队”,为经济建设服务蔚然成风,还为企业用电成本让利3 860万元,减轻农民用电负担 3 488万元。市计委开展“四为四多”评比竞赛活动,为企业办实事200多件,落实各类建设资金 4亿多元。全市各部门共建立经济服务联系点1 243个,为基层和企业办好事、实事 3 981件。五是坚持特事特办,为企业延伸服务。为使招商项目民营企业乌苏里江药业投资1.3亿元在我市建立的佳大制药有限公司早日投产,佳木斯电业局无偿投入160万元,仅用15天时间就为其新建了一条 7.2公里长的供电线路。经贸、土地、规划、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到企业现场办公,做到边设计、边审批、边施工,从企业选址到厂房工程开工仅用了35天。市国税局为30多户企业联系销售商品2 600多万元,为企业积蓄资金4 100多万元。市地税局为企业推销新产品、帮助筹措资金、解决技术难题、提供市场信息50多次,使企业增效1 300多万元。
4、抓典型引路。在全市广泛开展了 “百个优质服务窗口,百名优质服务先进个人”评选活动,促进各行业、各部门根据各自特点培养本行业、本单位的先进群体和先进个人。共选树优质服务示范窗口150个,优质服务先进个人200名。总结推广了富锦市、桦川县、同江市、佳木斯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市公安交警支队、市发展计划委员会、佳木斯电业局等24个先进单位的典型经验和做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