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2002年佳木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综合概况

2002年佳木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佳木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佳木斯市统计局
                   (2003年3月12日)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党的十五大、十六大精神为指导,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顽强拼搏,负重奋进,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基本完成了“五年再造一个佳木斯”的历史任务。经济稳定增长,社会全面进步,呈现了改革、稳定和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新形势。
  一、综合
  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初步统计,2002年,全市全口径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4.5亿元,行政区口径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9亿元,增长1.0%;第二产业增加值49.2亿元,增长19.1%;第三产业增加值77.2亿元,增长15.1%。产业结构有所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4.0:28.0:48.0 调整为20.6:30.9:48.5。
  国有企业改革改组稳步推进,企业战略性调整重组取得新进展,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全市274户国有中小企业,实现产权制度改革的达到81%。扭亏增盈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在2001年全市地方工业整体扭亏的基础上,2002年取得全市工业整体扭亏的好成绩。
  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依然较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工业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国有经济还占有较大比重,特别是相当一部分企业创新能力弱,活力不足,生产经营困难;第三产业和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不高,新经济增长点的作用还不十分明显;下岗职工再就业压力增加,社会保障任务繁重,财政刚性支出继续增加,困难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二、农业
  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2002年,全市农业在遭受严重灾害粮食大幅度减产的情况下,仍实现农业增加值32.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粮豆薯总产 41.56亿斤,比上年下降 21.1%。分品种看,四大粮食作物呈“三减一增”趋势,其中,水稻产量14.6亿斤,下降33.6%,玉米产量12.5亿斤,下降18.5%,大豆产量10.5亿斤,下降11.1%,小麦产量2.1亿斤,增长 42.7%。主要经济作物薯类、蔬菜、甜菜和烟叶的产量呈两增两减趋势,其中薯类产量增长37.2%,蔬菜产量增长63.3%,甜菜产量下降14.3%,烟叶产量下降22.9%。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绿色食品产业加速发展。全市绿色食品基地面积达到308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30%,获得标识认证的产品数量已达42个;特色经济总量占农村经济总量的 25%,全市有省市两级产业化龙头企业32家,形成14条产业链,签订农业订单414万亩。
  林业生产稳定发展,绿化工作取得新成就。全市完成造林面积14 167公顷,比上年下降13.6%,育苗面积878公顷,比上年下降2.0%,抚育采伐面积3 604公顷,比上年下降20.1%,出材8.5万立方米,比上年下降3.4%,森林覆盖率达到15.9%,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
  畜牧业生产长足发展,主要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全市实现畜牧业总产值14.3亿元,比上年增长34.3%,牧业总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4.6%,比上年提高 5.2个百分点,全年肉类总产量11.3万吨,比上年增长23.3%,水产品产量4.2万吨,比上年增长5.0%。主要畜产品产量和牲畜存栏如下:



  乡镇企业在改革调整中健康发展。据市乡镇企业局统计,全市实现乡镇企业增加值39.1亿元,比上年增长11.5%,营业收入134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实缴税金2.2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净利润7.3亿元,比上年增长10.8%。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 131.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8.0%,拥有大中型拖拉机 6 972台,增长8.3%,拥有小型拖拉机60 619台,增长1.1%,拥有农用排灌机械10 021台,增长18.9%,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69 644吨,增长4.5%,农药使用量2 438吨,增长11.5%;农村用电量22 758万千瓦时,下降1.3%。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继续得到加强。全年完成土石方550万立方米,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20.9万亩,打井1 525眼,年末全市排灌机械保有量达到16.24千千瓦,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05.8万亩,节水灌溉面积95.8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水平明显改善。经过多年改革调整,我市工业驶入了速度与效益同步增长的快车道。主要标志是,多数重点骨干企业摆脱困境,步入健康发展轨道;多数中小企业实现了稳定发展;多数民营企业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点;多数县(市)区出现了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态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6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18.5%,分行业看,轻工业完成产值26.9亿元,增长20.8%,重工业完成产值33.3亿元,增长16.4%,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工业完成产值18.0亿元,增长12.4%,集体工业完成产值8.6亿元,增长12.4%。分隶属关系看,地方工业完成产值39.8亿元,增长 15.8%,中省属工业完成产值20.5亿元,增长25.9%。完成工业销售产值58.1亿元,增长17.8%,实现产品销售率96.5%,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减变化情况如下: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水平显著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指数61.2,比上年提高8.7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1 586万元,在上年地方工业整体扭亏的基础上实现了全市工业整体扭亏。其中地方工业实现利润总额578万元,比上年增长68.9%,中省属工业实现利润总额1 009万元, 比上年多实现利润13 103万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总额10 947万元;应交增值税9 050万元,比上年增长24.0%,全部亏损企业亏损额4 812万元,比上年减亏63.7%,实现工业增加值126 967万元,比上年增长29.1%。
  受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下降影响,建筑业市场趋于平淡,总产值下降。全年建筑业完成总产值12.9亿元,比上年下降8.5%,完成竣工产值9.9亿元,单位工程施工个数452个,其中本年新开工359个,房屋建筑施工160.6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1.8%,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11.9万平方米,和上年持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趋于合理,投资总额下降。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8.6亿元,比上年下降5.9%,其中国单位完成投资17.6亿元,比上年下降 21.8%,从投资管理渠道看,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6.9亿元,比上年下降 18.0%,主要原因是电力和电信投资少所致,其中电力投资和电信投资分别比上年下降5.3亿元和1.4亿元。更新改造投资完成4.2亿元,增长39.6%,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6.5亿元,增长6.9%,其他投资完成1.0亿元,增长41.5%。
  投资结构进一步调整,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房地产开发和其他投资所占投资总额的比重分别由上年的 67.8%、9.9%、20.0%和2.3%调整为58.9%、14.7%、22.7%和3.7%。全年固定投资新增固定资产27.3亿元,和上年持平。本年度在建项目309个,比上年减少1个,其中新开工项目224个,比上年减少3个。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有:改建公路111.03公里;粮食仓储2.8万平方米,储有量1.13亿公斤;城市自来水管道长度1.6公里,各类学校建筑面积7.4万平方米,学生席位1.4万个;城市道路扩建长度21.96公里,扩建面积22.06万平方米;城市排水管道铺设长度3.01公里;城市防洪堤长度104.37公里。
  五、国内贸易和物价
  2002年,全市城乡消费品市场货源充足,价位平稳,居民消费心理稳定,超前消费意识增强,消费行为更加趋于理性化,全市消费品市场运行平稳,零售总额稳定增长。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4亿元,比上年增长7.8%。分城乡看,市的消费品零售额实现55.3亿元,增长7.8%,县的零售额8.7亿元,增长8.8%,县以下零售额8.4亿元,增长6.4%。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实现54.8亿元,增长6.0%,餐饮业零售额实现8.6亿元,增长18.5%。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实现零售额14.4亿元,下降 16.3%,非国有经济实现零售额58.0亿元,增长16.0%。全市个体经济实现零售额43.6亿元,比上年增长23.5%。从商品类别看,吃的商品零售额26.4亿元,增长7.3%,所占比重为 36.6%,穿的商品零售额14.9亿元,增长6.4%,所占比重为20.6%,用的商品零售额25.9亿元,增长7.9%,所占比重为35.8%,烧的零售额 5.1亿元,增长8.5%,所占比重为7.0%。
  全市集市贸易商品交易额13.2亿元,和上年持平。主要商品粮食和蔬菜成交额分别达到3.1亿元和2.4亿元。
  市场物价平稳走低。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下降2.0%,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下降2.1%。八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类中,有2类价格指数上涨,6类价格指数不同程度的下降。2002年各类价格比上年变动幅度(%)如下:



  六、对外经济
  2002年,全市进一步强化外贸工作,紧紧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机遇,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贸易和边境贸易。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地开展以俄罗斯为主战场的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保持了稳定增长。据海关统计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16 56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 36.3%,其中,进口总额完成10 078万美元,增长34.7%,出口总额完成6 483万美元,增长38.8%。在进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完成91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6.6%,加工贸易完成1 312万美元,下降4.3%,边境贸易完成14 191万美元,增长64.9%,其他贸易完成 140万美元,下降89.9%。对俄贸易增长迅猛,全市对俄贸易进出口总额14 34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 45.2%,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86.6%,其中,出口完成5 116万美元,增长41.4%,占全市出口总额的78.9%;进口完成9 224万美元,增长47.4%,占全市进口总额的91.5%。
  新批外商投资企业及合同利用外资大幅度增长。2002年, 全市共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9户,比上年增长50%,合同利用外资46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43%,实际利用外资 117万美元,下降71.5%。全年签定国外经济合作项目22项,合同金额447万美元,派出劳务人员495人。
  旅游业持续增长。全年接待国际旅游人数3.5万人次,比上年下降27.1%,旅游外汇收入89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 14.9%,接待国内旅游人数85万人,比上年增长6.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人民币3.5亿元,比上年增长9.4%。
  七、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保持平稳发展,邮电通讯业继续快速增长。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25.4亿元,比上年增长16.0%。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继续改善,综合运输能力加强。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货物周转量29.1亿吨公里,比上年下降3.6%。其中,铁路14.7亿吨公里,增长5%;公路11.2亿吨公里,增长8.7%;水运3.1亿吨公里,下降47.5%。完成旅客周转量18.1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1%,其中,铁路11.2亿人公里,增长3.7%;公路6.8亿人公里,与上年持平;水运399万人公里,下降41.8%。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年末局用交换机容量42.0万门,比上年末减少 1.2万门,下降2.8%,年末本地电话用户49.9万户,其中住宅电话用户43.5万户,比上年末增长6.9%,城市住宅电话用户28.6万户,增长0.4%,农村住宅电话用户14.9万户,增长 22.1%。移动电话用户36.0万户,比上年增长25.6%。全市固定电话普及率为57.8%。互联网注册拨号用户 2.7万户,比上年末增长64.2%。IP电话主叫直拨用户6.0万户,比上年末增加40.8%,IP电话国内通话时长5 493万分钟,增长258%,IP电话国际通话时长23.6万分钟,增长287%。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同步增长。全年地方财政收入 5.6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6.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 5.4亿元,增长10.4%。财政支出20.3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9.9亿元,增长 13.6%。财政支出充分体现了“有保有压”的原则,重点支出得到保证,及时拨付了“四个确保”所需资金,社会保障支出增长 25%;科技三项费用、农业、教育等三项重点支出分别增长3.4%、46.3%和13.1%。
  金融形势稳定,存贷款总额稳定增长。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 207亿元,比年初增加21.3亿元,增长11.5%。其中,企业存款28.6亿元,增加 2.9亿元,增长11.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67.8亿元,增加17亿元,增长11.3%。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21.8亿元,比年初增加7.6亿元,增长3.5%,其中,短期贷款174.6亿元,增加2.6亿元,增长1.6%,中长期贷款41.4亿元,增加6.1亿元,增长17.4%,其中,个人中长期贷款7.8亿元,增加4.8亿元,增长161.3%。年末货币累计净投放1.9亿元,减少4.3亿元,下降69.8%。
  保险事业继续扩大。全年保险收入4.0亿元,比上年增长73.9%,其中,财产险收入0.69亿元,增长9.5%,寿险收入3.34亿元,增长104.9%,支付各类赔款0.48亿元,比上下降 14.3%,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0.32亿元,下降15.8%,寿险赔付金额0.16亿元,下降11.1%。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在改革调整中稳步发展。由于高等学校继续扩大招生,2002年招生 6 462人,比上年增长17.9%,在校学生达19 848人,比上年增长23.2%,毕业生 2 389人,比上年下降7.2%。在校研究生340人,毕业研究生58人。成人高等学校在校生11 679人,比上年增长64.4%,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13 562人,比上年增长6.5%。普遍中学196所,在校生156 207人,其中,初级中学148所,在校生129 356人,高级中学12 所,在校生26 851人,小学1 050所,在校生206 106人,职业中学10所,在校生7 112人,其中,职业初中在校生 768人,职业高中在校生2 511人,幼儿园58所,入园幼儿20 386人,特殊教育学校6所,在校生544人。
  科技队伍基本稳定。年末全市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3 763人。其中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22 710人。科技经费投入增加,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全年科技三费支出1 223万元,比上年增长3.7%,全市共取得科技成果73项,其中省级科技成果3项,市级科技成果70项。全市民营企业总数达到380家,实现技工贸总收入6亿元,比上年增长18.0%。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8个,文化馆12个,公共图书馆7个,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6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6座,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99.49%,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7.90%,有限电视用户17.93万户。全市图书馆购书1.1万册,馆内藏书57.7万册,全年共接待读者58.7万人次。
  卫生事业规范运行。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515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51个。卫生机构实有床位数8 024张,全市共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0 596人,其中医生 4 190人,注册护士3 151人。妇幼保健卫生机构20个,实有床位333张,卫生技术人员669人。乡镇卫生院79个,实有床位877张,卫生技术人员1 316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专业、业余选手在国家和省级比赛中,共获得奖牌 197枚。其中参加全国比赛获得 2枚金牌、3枚银牌、7枚铜牌,参加全省比赛获得61枚金牌、58枚银牌、66枚铜牌。年内向国家、省级、部队运动队、高等院校输送体育人才29人。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日益增多,全市的体育人口数已达到93.3万人。全年共举办群众性体育活动32次,累计参加活动人数95.2万人。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持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年末全市环保系统共有职工312人,各级环境监测站7个,环境监测人员132人。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20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市级自然保护区16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00 112公顷。全市建成烟尘控制区27个,总面积达51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24个,达标区面积 44.36平方公里。工业污染防治继续得到加强,锅炉烟尘排放达标率达89.75%,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88.54%,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66.99%,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73.15%。
  十二、人口
  人口低速增长。据公安部门户籍统计,2002年全市人口出生率7.30‰,死亡率3.09‰,人口自然增长率4.21‰。年末全市总人口243.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9.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44.8%,农业人口134.5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5.2%。市镇人口159.8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65.6%,乡村人口83.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4.4%。男性人口 123.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0.9%,女性人口119.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49.1%。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在岗职工总量减少,职工平均工资继续增加。年末全市在岗职工22.5万人,比上年下降6.1%,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8 240元,比上年增长9.3%。城镇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质量有新提高。全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 010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3.0%,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3 522元,增长1.5%。
  由于农业受灾,粮食减产,农民人均纯收入减少,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 2 411元,比上年下降17.1%。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15.1万人,参保率达 95.3%,其中离退休职工参保人数达6.2万元,参保率达100%,全市有19.1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有17.1万职工参加失业保险。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产值、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