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工作
组织工作
【领导班子建设】2002年,市委组织部进一步加强全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召开了佳木斯市党代表会议,选举出席省九次党代会代表46名,选举出席党的十六大代表 3名。切实抓好县(市)区领导班子换届调整,选拔30名优秀干部充实进领导班子。配备和优化了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全市共提拔干部255名,平调干部134名,公选安排干部20名。通过调整,全市县处级领导干部精简16.8%,平均年龄下降 5.2岁,大学以上文化程度干部比例增加13.4%,懂经济、会管理干部比例提高 11.2%。有36名35岁以下年轻干部、35名女干部和15名非党干部充实进县处级领导班子。严格把好干部选拔任用关,市委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人数占全市提拔干部总数的 10%以上。推出市直单位50个职位、省直单位71个岗位,面向全市公开召考录用国家公务员和机关工作人员,确定了市直单位38名拟录用人选。实行民主选举厂长、经理,把对干部的选择权、监督权、罢免权交给群众。举办了县处级干部进修班、“5.31”讲话辅导、十六大精神学习研讨班等,培训干部10 230人次。采取集中办班培训和组成宣讲团巡回授课方式,培训干部达 9 700多人次。在东北农业大学培训乡镇领导干部69人;推进“农业干部三年素质升级”工程,对930名农业干部进行了学历教育;围绕全市“百村支部升级工程”,对100个村党支部书记进行了集中培训。各县(市)、郊区培训村级干部 3 234人。培训各级各类企业干部1 500多人, 并选送14名企业经营管理者和企业专业技术骨干到高校进修培训。全市共培训各级各类年轻干部 1 369人,其中选派42名干部到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培训,选派33名年轻干部到俄罗斯考察学习和到国内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对49名县处级后备干部进行了岗前培训。与市委党校联合招收了党校系列的大专、本科班学员 900人;与哈工大联合,首次在佳市举办“管理工程与科学”专业研究生班。在全市干部中开展了学习英语活动,在市电视台开播了英语教学栏目。全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 340期,培训干部40 945人次,完成省级调训任务69人次。制定并实施了《佳木斯市县(市)区委重大问题票决制暂行办法》,全市通过投票表决任免处级干部291人,科级干部1 133人。对各县(市)区委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试行)》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对全市76个党委和50个党组民主生活会情况进行了通报。在市直机关县处级领导班子中开展了评选“好班子”、“好班长”活动。27名市级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联系点、街道社区党建联系点和“三个代表”学教活动联系点86次,帮助联系点办实事54件。
【科技人才队伍建设】2002年,市委组织部以实施“十百千科技富民工程”为牵动,把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纳入党建一把手工程,恢复了市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关于市级有突出贡献知识分子管理办法》、《市级党政领导干部联系专家工作的意见》、《关于部分专家、知识分子享受副厅级医疗保健待遇的意见》。各县(市)区委都成立了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领导小组,有的成立了优秀知识分子联合会、科技顾问小组。从下岗专业技术人才库中,为20多户企业协调了急需专业的本科生;组织各类人才到国外和发达地区学习、考察,挂职锻炼,为15名来佳市投资办企业的外埠、国外人才颁发了《佳木斯人才保护证》。研究制定了《佳木斯市进一步加强社会招聘人才管理规定》、《佳木斯市人事代理的规定》,坚持每月定期举办集市型人才交流洽谈会,共达成意向性协议 1 500多人次。全年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4 600多人次,选派10名青年科技人员到高等院校进修深造。制定印发了《佳木斯市2001—2010年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全市现有专业技术人员49 663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22 796人,确定人才总量发展到7.9万人,年均增长保持在3%左右的目标。组织开展了关于发挥专家作用问题和人才发展问题2项调研,召开了2次课题协调会,部署有关部门负责 4个子课题的研究。在佳市率先建立了除省直单位以外的第一家博士后工作站。对特殊需要引进的外埠人才,人事部门帮助重新建立了人事档案;对来佳市就业的本科以上毕业生,办理了就业和落户手续。共为用人单位引进外埠大专以上毕业生31名。对20多名佳木斯市籍、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海外学人资料进行了统计,聘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冬先生举办了学术报告会。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优秀人才信息库建设的意见》,重新录入481名优秀人才,其中市级以上专家180人、省级以上政府特贴66人、县级拔尖人才235人。对市本级8个人才库的信息进行了优化整合,共存储信息8 000多条。各县(市)区委、大学、教育、卫生等单位都建立了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库,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入库人才2 600多人。市内5家医院与北京、天津等地知名医院建立了 8个联办分院和治疗中心,定期邀请外埠专家来佳市出诊、讲学,诊治各类患者 9 883人次。从美国、德国、日本、韩国、英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引进国外高层次专家人才35人次,重点解决了18个方面的技术难题。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 530人次。完善了《市级领导联系专家制度》,各县(市)区委普遍建立了处级领导联系拔尖人才或科技人才制度,各级领导共为专家、科技人才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1 960件次。注重选拔专家人才进入各级领导班子,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增大专家人才的比例。在3名十六大代表中,有2名市级专家;教育系统的两名市级专家石淑梅、李桂芬破格提拔为校级领导。组织召开了专家献计献策会,市级31名专家提出意见和建议50多条。富锦市将十六大代表、国务院特贴享受者麻晶莉的事迹,拍成电教片在电视台播放。开展了“十百千科技富民工程”(建设10个以上科技示范服务基地;实现100个以上科技示范专业村的科技升级;培训1 000名以上科技示范明白人),选择了7个对接点(2个基地、5个专业村)作为市专家协会的对接点,组织召开了“台湾农友”名优瓜菜现场观摩会和水稻研讨会。树立并推广了桦南县推动专业村产业化提档升级,汤原县推行“科技便民服务卡”,桦川县加强科技示范明白人队伍建设,富锦市开展“百人进百村、联千户”活动,市郊区组建发展农村特色经济的特色党小组等 265个先进典型。全市共开展科技对接活动1 261次,开展科技培训1 450次,培训26万多人次,科技带动农户11万多户,组建各类协会和学会532个,发展会员33 400人,带动会员年人均增收300元以上。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2002年,市委组织部制定出台了《佳木斯市县(市)区委重大问题票决制暂行办法》和《佳木斯市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任职试用期办法》,通过投票表决任免处级干部 291人、科级干部1 133人;市委和县(市)区委对新提拔的处级干部52人、科级干部440人实行一年试用期。在富锦市进行了干部差额制试点。全市县(市)区班子换届考察中,实行扩大考察对象的差额考察办法,差额22人。在桦南县两个县直部门、两个乡镇进行了党政干部任期制试点。制定下发了《在机构改革中调整中层干部有关事宜的通知》,通过改革干部选拔任用方式,148名科级干部在竞争上岗中落选。全市新提拔干部实行试用期的共492人,其中处级52人。确定了不称职干部德能勤绩廉5个方面、56条标准,建立了7种安置渠道。年初以来,处级领导待岗3人,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改任非领导职务的 149人、免职的64人、撤职的1人。建立健全了干部考察廉政鉴定制、考察预告制、差额考察制、署名推荐制和考察工作责任追究制等相关制度,坚持换届、届中考察与日常考察相结合、集中考察与年终目标完成情况考察相结合、日常考察与专项任务推进和重大任务完成情况考察相结合、正常考察与信访调查相结合的考察方式,对11个县(市)区的五大班子和 284名班子成员及43名科级干部进行了全面考察。在机构改革中,对市直部门一把手人选进行了 3次推荐,在县(市)区领导的换届考察工作中,全部采取署名推荐的办法,对212名新提职的处级干部和1 747名科级干部实行了考察预告和公示。全市处级干部交流轮岗208人,科级干部交流轮岗355人。11个县(市)、区的8个一把手及9名组织部长进行交流轮岗。按照《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回避暂行规定》的要求,对全市市直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亲属回避情况进行了调查。制定了《佳木斯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在佳木斯一中进行了副校长实行聘任制试点工作,总结了市卫生系统干部人事制度工作经验,形成了调查报告,在《黑龙江通讯》上刊发,为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的深入开展积累了经验。
【干部监督工作】2002年,市委组织部贯彻落实《干部任用条例》,不断加强干部监督工作。研究制定了《县(处)级领导班子党政正职年度总结报告制度》和《县(处)级党政领导班子重大决策定期报告制度》。在桦川县组织实施了《关于重大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制定了季度联系部门工作会议制度、违纪违法干部定期报告制度和审计结果报告制度等相关制度。市委组织部与市审计局共同研究形成了《对全市部分单位主要领导2002年度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意见》,已全部完成年初确定审计单位17个(其中县(市)区 3个,市直工作部门14个)的经济责任审计计划。建立了干部监督信息网,将违纪违法干部名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等全部输入信息网。市委组织部部长办公会在研究干部时请干部监督部门的负责人列席部长办公会。在全省学习贯彻《条例》电视电话会议后,全市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在各新闻媒体刊发各类新闻报道、文章等200多篇。全市各级党委共举办知识竞赛和考试 150多次,5 000多名有关人员参加了竞赛和考试,出板报、墙报 1 000多期,组成佳木斯市代表队参加全省《干部任用条例》知识竞赛活动,获得复赛小组第一名和决赛三等奖。市委还组织了县(市)区委副书记、组织部长、主管干部工作的副部长以及市直党委(党组)书记、组织(人事)部长、市委组织部正、副科长等 200多人参加的学习贯彻《条例》培训班。严格规范选拔任用工作程序,严把条件关、程序关、材料关。年内对11个县(市)区和20个市直党委(党组)的干部监督工作情况和《干部任用条例》的执行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共召开座谈会11个,参加座谈人员 126人,走访县(市)区四大班子主要领导78名。认真执行干部考察工作责任制、任前公示制、任职试用期制、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责任制、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实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写实制度,建立纪检监察机关和干部监督机构干部监督工作责任制,加大对“一把手”用人权的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力度,在富锦市试行了局级党政“一把手”监督信息卡制度。
【基层组织建设】2002年,市委组织部不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分两批对全市村级和乡镇(街道)、县直部门、乡镇站所的“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进行了回访复查,共有11个县(市)区、613个县(市)区部门和中省直单位、74个乡镇、864 个乡镇站所、1 035个村、17个街道办事处的32 785名干部参加了回访复查。采取组织调整、竞争上岗、公开选拔等方式,调整乡镇党政班子56个、班子成员 230多名、乡镇机关干部1 100名。调整村班子377个,调整素质低的支部书记278名、其他村级干部 207名。全市有1 106名乡镇干部解决了“走读”问题,占“走读”干部总数的 94.8%。制定下发了《关于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发[2002]14号文件精神,在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切实加强党的领导的通知》,富锦、桦川、郊区完成了换届任务,村支书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的比例达到 31%,村支部和村委会班子成员“交叉任职”比例达到65%。深入实施“乡村干部素质升级工程”,全市共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1 100多期,培训乡镇干部1 517人次,培训村级干部4 372人次,其中村支部书记1 032人次。举办了培训班,对100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党支部书记和64个中省市直帮扶单位工作队长进行了培训。共组织 513名乡镇干部参加大专以上学历培训,1 041 名村级及村级后备干部参加中专以上学历培训。共选派198名县、乡干部到村任职,优选328名村级干部“上挂”到乡镇挂职锻炼。积极推进乡镇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工作,调整村民代表1 393名,使村民代表作用发挥好的达到96.5%。调整民主理财小组成员745名,村务公开监督员 389名。全市955个村全面实行了村务公开,其中达到规范化的904个,占村总数94.6%。推行了半年一次民主评议和民主测评“两委”班子和“两委”干部制度,共评议出不称职村干部 235名,全部进行了调整或组织处理。全市涌现“五个好”村党支部 730个,占总数的70%;“六个好”乡镇党委61个,占总数的82%。切实加强国有企业的党建工作。在25户市管转制改组企业中全部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其中董事长、党委书记一人兼的有22户,占88%。建立市领导国企党建联系点, 确定13名市委常委和市政府党员副市长联系指导26户市管国有企业党组织建设。在一些非国有控股企业,建立了党员董事定期向党组织汇报制度,90% 以上的非国有控股企业都能让党员董事在董事会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加强了党委和党员董事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的工作。加强街道、 社区党建工作, 深入开展“三有”创建活动。全市 140个社区都成立了党支部,街道社区党组织健全率达到100%,实现了“一社区一支部”的目标。新调整 3个街道和64个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全市街道党(工)委书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已达到80%以上,64.4%的社区党支部实现了书记、主任“一肩挑”。街道党政班子平均年龄下降10岁,社区党支部书记平均年龄下降22岁, 大专以上文化的近30%,平均年龄38.4岁。切实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年内新建非公有制经济党组织34户,发展党员41名,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共建立党组织210个,占应建总数的93.3%。在“七·一”首次命名表彰了先进非公有制党组织和优秀党支部书记。省委组织部、省企工委向全省推广了佳市“六好”企业党组织建设的经验。制定下发了《2002年全市发展党员工作意见》,对各县(市)区委、市直各党委年度发展党员工作计划进行了备案、协审。截止 9月末,全市共发展新党员 2 624名,新发展党员公示率100%,合格率100%。在同江市召开了全市实施发展青年农民党员“三年工程”兑标汇报座谈会。制定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农村党员中实施“党员旗帜工程”的工作方案》,在郊区沿江乡黑通村进行了工作试点。加大对全市下岗职工党员、流动党员社区管理工作推进力度,进一步把社区管理“四建一活动”落到实处。与市人才交流中心、复转军人安置办、市运管处等有关部门沟通联系,改进了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方式。认真抓好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全市民主评议面达100%,参加评议的党员149 915名,占党员总数的98.3%。共评出不合格党员1 790名,占参评党员总数的1.2%,比上年增加了816名。不合格党员中:限期改正1 091名,劝退117名,除名279名,取消预备党员资格2名,警告11 1名,严重警告92名,留党察看37名,撤销党内职务6名,开除党籍43名,自行脱党12名,出党面24.6%。深入开展党员电教科技示范县、乡、村活动,全市统一制定下发了党员电教工作站、点工作制度和簿册。全市共建党员电教科技示范项目1 362个、党员电教科技示范户1 335个,利用电教手段为农民增收2 496万元。
【组织部门自身建设】2002年,市委组织部进一步加强组织部门和组织队伍建设。对组织部承担的4个省部重点调研课题和8个全市共同承担的重点调研课题,分别由常委部长和主管部长及部委任课题负责人,相关科室为责任科室,对重点课题联合攻关。召开了全市党委组织部门调研信息工作会议,表彰奖励2001年度27篇优秀调研成果,确定了2002年度17个重点调研课题,并在8个县(市)区召开了8个市部重点调研课题协调推进会。全市组织部门除完成年初下达的17个方面51篇指定省、市重点调研课题报告外,还形成了其它方面调研报告37篇。开展“迎接党的十六大通信杯”党建征文活动,收到征文稿件 120多篇。利用市、县两级媒体报道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方面的消息近千篇 (条),宣传报道各类典型 200多个。 全市各级组织部门在《新华社内部参考》、《党建研究》、《黑龙江日报》、《党的生活》、《党建文汇》、《调查研究》、《黑龙江组织工作》等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文章87篇。进一步修定了《全市组工干部教育培训五年规划》,在全市组织部门深入开展了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市场经济理论、学组工业务知识、学现代化办公技能的“四学”活动。全市组织部门举办各类专题辅导、形势报告会50余场(次),培训组工干部480人,组工干部人均撰写调查研究、心得体会文章3篇,人均记读书笔记 2万字。围绕转变组工干部思想和工作作风,提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大兴爱岗敬业勤奋工作之风、大兴服务基层求真务实之风、大兴争先创优力争上游之风、大兴严格按程序办事之风。实行了市委组织部各科室联系基层工作制度和部内干部驻村蹲点工作制度,部内14个科室联系了11个乡镇、11个村屯和 2户企业,包扶贫困户53户,帮助解决农产品收购、实用技术培训、贫困户子女上学等问题20个,筹集各种农用物资价值 8万多元,协调项目资金10余万元。各级组织部门建立了工作创新责任体系,不断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在原有网络主页面上增加了专项推进栏目和组工快讯栏目,实现了部内资源共享。佳市1O个单位在档案整理迎检中,全部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富锦市委组织部取得了99分的好成绩,在全省名列前茅。市委组织部对67名档案员分两期进行了培训学习,对管理档案进行了全面整理和装订。编撰了《2001年佳木斯市干部统计资料》简编本和印刷本,顺利完成了2002年上半年全市党员统计报表工作,筹备召开了全市组织部门统计干部培训会议,对2002年党统干统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把信息工作纳入全市组织工作目标责任中,实行了信息报送及采用情况积分制和定期通报制度。共收到基层党委组织部上报信息 1 080条,部内编发《组工信息》60期(其中《督查专号》12期),上报信息56条,被中组部采用16条、省委组织部采用22条。进一步加大组织部门信访工作力度,部领导班子定期研究信访工作,各科室都明确了一名同志负责信访工作。每个市直属党委组织部都有主要领导负责信访工作,并配备了专兼职信访干部。全市组织系统继续推行常委组织部长每月信访接待日制度。市委组织部开通了“组织部长专线”电话,在部内各科室开展了“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杯热茶、一个座位、一句答复”的信访接待“五个一”活动。对信访案件立整立改、月清月结。市委组织部抽调干部组成工作组,进驻不稳定单位工作,就地疏导化解了一些潜在的上访因素。年初以来,先后9 次召集被列入信访工作重点管理单位的党政一把手会议,解决了13个信访疑难结症。直接受理群众来信来访 217件,其中中组部和省委组织部批转43件,市领导批转32件,直接处理信访案件 142件,做到了件件有结果,事事有回音。认真落实老干部政治生活待遇,年初召开了建立完善“三个机制”桦川现场会,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代表市委与各县(市)及郊区常委组织部长签定了建立完善“三个机制”责任状。全市各单位清理解决“两费” 345万元,将20多名老干部遗属纳入社会保障系统开支。全年处理老干部来信267封,接待来访老干部390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