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合
经济概况
农业
农业综合
【综合情况】2002年,市农委顺利完成了原市政府农办、农业局、农机局、水产局四家合一的人员分流、资产与人员重组等项工作,通过民主选举、组织考核、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等多种形式,先后有30名党员干部走上了处、科级领导岗位。改革后的新农委充分发挥全市农业经济的参谋作用,先后召开各类农业专业推进会议40余次,其中召开农业生产现场推进会 7次,农业专家会3 次。下发农业生产指导性文件26个,向省、市报送农业专题10个,总结各类生产典型70余个。年内市农委机关干部累计下乡300多人次,平均每人下基层100多天,累计形成专题调查报告50余篇,其中20余篇被省、市委、市政府采用;有50余篇农业信息和情况反映在省《政务信息》、《信息参阅》和《佳木斯通报》、《佳木斯信息》上,其中被省采用30余篇。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结构调整】2002年,市农委加快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种植业粮经饲由上年的78.2:18.6:3.2调整为76:26:4。农业生产布局、农产品结构和种养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得到快速发展,就业结构调整和外向型农业实现新突破。大面积推广农作物优质品种、水稻钵体摆栽超稀植、机械深松和超深松、四大作物综合高产高效、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病虫害综合防治、农作物平衡施肥等20项种植业生产新技术,累计推广面积2 000多万亩。大力推广5项畜牧业技术和4项水产业技术。全市建设市级高科技示范区 1个、市级科技示范带2条,面积24.8万亩;县级高科技示范区3个、科技示范带11条,面积 100万亩。农业生产新技术覆盖面达 60%以上,科技对农业贡献率由38%提高到43%。在遭受前期春旱,后期低温冷害、雹灾、雪灾的不利情况下,农业生产仍然取得可喜的成绩。全市粮豆薯总产实现41.56亿斤,农业总产值实现46亿元,农业增加值实现27.1亿元。农村人均收入 2 500元,同比分别下降17.2%、14.1%、14.8%和14%。
【农业产业化】2002年,市农委加强了绿(特)色和畜牧业优势产业的发展步伐。全市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标准的种植作物面积308万亩,比计划增长64.9%。其中绿色食品监测面积91.1万亩,完成计划的138%;经欧盟认证的基地10万亩,比上年增加 9.7万亩;AA级绿色食品1万亩,与上年持平;绿色、无公害畜禽养殖总量 103.7万头(只),比上年增长12.9%;绿色食品养殖水面1 360亩,比计划增长36%。绿色食品经济总量可达15亿元,绿色食品产业拉动12万农户,每户人均增收248元。全市形成特色种养乡(镇)56个、特色种养村558个,特色经济作物面积200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21.6%,特色渔业养殖水面 4.3万亩,绿(特)色农业比重占整个农业比重的 40%左右。全市肉蛋奶总产量16.5万吨,畜牧业总产值1O亿元(2000年不变价),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9.3%提高到26%。全市初步形成了水稻、大豆、肉牛、蔬菜、白瓜等14条较完整的产业链,省、市级龙头企业发展到32家,共建设种植业优质农产品基地13类、200多个,面积100万亩。建设优质畜牧业养殖基地6类、106个。名、特、优、渔类养殖基地5类、24个。建立农村合作社、联合体、专业社、协会等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599个。有各类经纪人2 000余个,共签订农业订单414万亩。农业产业化经济总量占农村经济总量的 60%以上。加快生态农业建设,通过退耕还林、还湿,建立保护区等措施,同江、富锦、抚远先后被国家批准为生态农业示范县、市,三江自然保护区被国家批准为生态农业示范县、市,三江自然保护区被国家批准为国家级湿地保护区,入选国际湿地名录。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和经贸洽谈力度,先后组团赴韩国、香港、俄罗斯、东欧进行农业成果展示、产品展销和技术考察、技术交流并取得可喜成果。在哈洽会、大连农业博览会、齐齐哈尔绿博会、福州农业博览会上,佳市农产品展销和项目合作取得突破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