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农业技术推广

农业技术推广



  【农业科技项目】2002年,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积极推广技术含量高的农业科技项目,大豆垄三栽培、水稻旱育超稀植、玉米育苗移栽催芽坐水种和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增产效果显著。其中水稻钵育摆栽技术达到50万亩,是1998年的10倍;大豆深窄密栽培达到 145.7万亩;玉米保护地栽培达到25万亩,是1998年的 2倍;全方位超深松技术达到了45万亩;四大作物优质品种应用面积达735万亩;四大作物绿色食品技术规程面积由上年的230万亩,发展到 340万亩,是1998年的6倍;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 122万亩;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完成570万亩;种子包衣技术应用完成 150万亩。蔬菜无公害栽培生产也有长足的发展,达到15.5万亩,比一般生产田效益高15%以上。生物有机施肥及平衡施肥和大豆深松窄行密植栽培面积分别达到158万亩和146万亩,增产率分别为 12%和16.7%,这两个项目通过市科技局鉴定,被评为市科技进步奖。
  【示范园区建设】2002年,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继续推进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在科技示范园区内加大绿色食品推广力度,组织推广了市绿办组织编写的四大作物及部分经济作物绿色食品A级和AA级栽培技术标准规程,全市推广绿色食品技术规程面积每年可达200万亩。各项新技术严格按技术方案落实,以较高的技术标准辐射一般田,技术到位率由38%发展到45%左右。突出节本增效,放弃高投入项目,选择成本低、比较效益高的应用项目。抓好技术服务配套,在示范园区内统一协调技术方案、工作计划、技术培训和物资投入,提高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服务水平。
  【农业科技培训】2002年,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结合科技之冬活动,围绕调整种植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植物检疫行政执法和绿色食品等重点内容,全面开展了技术培训,对重点农户跟踪培训,发给技术资料,在培训方式上采用科技大集、巡回培训、集中办班、电视讲座、专题现场示范会等各种形式提高培训效果。参与培训的师资、农技骨干和农民达32万人次,举办各级专题技术训练班320次,发放技术教材1.5万份。
  【农业技术推广】2002年,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成立了“佳木斯市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审定委员会”和“农业技术推广协会”,加快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并严把技术推广项目的质量关,控制劣质项目的蔓延,规范技术推广程序。吸收农民技术员、农业大户为会员,延伸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使各推广项目技术环节的实施有了保障。省推广站体系建设调查组对佳市进行调研,对各县目标岗位责任制进行了考核,富锦、汤原作为省主要考核对象,考评结果得到省考核小组好评。全市目前共有农技推广人员 707名,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编制23名,实有26名;县(市)级编制274名,实有336名;乡(镇)级现有345名。
  【植物检疫工作】2002年,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协调市农委牵头,会同交通局、邮政局、中国民航佳木斯市航空站、佳铁分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转发黑龙江省农委五委局《关于加强植物及植物产品运输检疫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协调市农委与市财政、物价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佳木斯市农业植物检疫收费使用和管理的具体规定》,进一步规范了植物检疫工作,全年植物检疫工作没出现一例违章现象。市植检植保站会同郊区植检植保站,对佳市蔬菜市场进行了检疫执法,进一步规范了执法行为,果品市场的检疫执法工作也基本走向了正轨。开展了植物检疫宣传月活动,制定了“关于开展植物检疫行政执法宣传工作的实施方案”和“植物检疫活动月宣传提纲”,举办了佳木斯市植物检疫员培训班。在市电台就有关植物检疫执法工作进行了专题讲话,在市电视台播出了对水稻、玉米、大豆种子实施产地检疫及对佳木斯地区有害生物全面普查的新闻,在佳木斯日报发表了 4期植物检疫法律法规知识讲座,印发了植物检疫宣传单 5 000份。为促进植物检疫工作的开展,召开了市政府秘书长协调会,协调了铁路、交通、邮政、民航等部门配合植物检疫工作的关系。召开了各县(市)、区中心主任和植保站长参加的植物检疫工作会议,召开了有运输粮食单位和个人参加的铁路检疫协调会,在佳铁分局的配合下,市植检植保站于11月 2日开始与铁路货物处配合,开展联合检疫执法,有效地控制了有害病虫草的蔓延。
  【为农服务】2002年,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结合农业科技 110指挥中心运转,全面进行技术咨询服务工作。全年共计进行电话咨询 113项(次),内容涉及选种、育苗、病虫草害防治到田间管理。与市委组织部共同组织农业专家到全市的 7个县(市)、区开展“十百千”农业技术下乡服务活动。召开了推广优质名优蔬菜台湾特色瓜菜高产栽培技术现场观摩会,召开了水稻栽培、品种选用、低温冷害防御研讨会。在夏秋水稻稻瘟病和作物低温冷害发生时提出了防治措施,并组织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指导,使灾害降到最低限度。还与市人事局共同组织专家对农村35岁以下的女党员进行培训,提高了女农民党员的农业技术水平和社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