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
工业
工业经济
【经济效益】2002年,市经贸委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加强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同步进行培植新经济增长点和消灭亏损源工作,不断加强对重点企业生产要素协调服务,保证了企业生产经营正常运行。全市工业增加值完成12.7亿元,同比增长 27.7%(按可比价计算)。全市工业实现整体扭亏,实现利润1 586万元,其中地方工业实现578万元;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55;亏损企业亏损额实现8 723万元,减亏51.7%,其中地方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实现3 911万元,减亏18.8%。全市工业实现销售收入49.1亿元,增长12.6%,其中地方工业实现36.8亿元,增长15.7%。全市工业实现税金3.16亿元,增长13.1%,其中地方工业实现2.17亿元,增长12.3%。
【工业运行】2002年,市经贸委系统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如电机股份实行了中层干部“整体解聘、认标竞岗、一岗一薪、单一首长”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增强了企业活力。强化成本控制,如佳星玻璃通过实行原燃料招标比价采购,采购、保管、验收相分离,杜绝原料亏吨和加大碎玻璃回收力度等措施,使浮法玻璃制造成本下降到44.5元/重箱,全年降低成本800万元;总成品率达到87.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5个百分点,居全国第三位。加大产销衔接和产品营销力度,如电机股份加强销售队伍建设、整合市场网点,强化产品投标,参与宝钢、省内四大煤矿改造,实现全年订货 100万千瓦;创全年产量90万千瓦、月单产10万千瓦、回款率101%三项历史最高纪录。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如佳鹏亚麻强化工艺上机管理,控制纱、布外观疵点,优一级纱率达到99.99%,质量处于全省最好水平,实现全年出口创汇 750万美元。迪尔佳联实行全员质量零缺陷培训,为抢占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狠抓重点企业达产达效,如佳凤啤酒积极整合市场,扩大生产能力,全年啤酒产销量达到 8.7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实现利税 4 200万元。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合成实业、电机股份、佳凤啤酒、铸造、百货大楼等企业加强以树立企业精神、塑造企业形象、明确企业价值观为内容的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增强了企业凝聚力。
【项目建设】2002年,市经贸委系统加快新项目建设步伐,全市技术进步完成投资39 628万元,同比增长 19.8%。年内有18个重点项目实施建设,11项投产。项目建设实行招投标制,坚持高起点选项、立项,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一些重点企业新产品开发实现了历史性突破,20项重点新产品试产。围绕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26户企业实施了上网工程,15户企业建立了网页和网站,25户企业实施了 CIMS、ERP、CAM、CAD,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手段,实现了管理创新。适应国家产业政策,积极争取扶持资金:鑫达公司球墨铸铁齿轮、黑龙农药甲维盐等项目获得国债支持;龙江减速机空心螺杆泵列入国家创新计划;黑龙农药精品酸、哈高科中药血栓康颗粒剂列入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试产计划;煤机股份重型掘进机、电机股份屏蔽电泵、丰达公司纱厂改造3个项目争取省专项资金3 300万元;乌苏里江佳大制药水针剂、鹿灵制药GMP改造、哈高科中药GMP 改造等9个项目列入省财政贴息支持;合成实业醋酸改性纤维、桦南华龙碳酸钙公司纳米级重质碳酸钙等 6项新产品列入省技术创新计划;佳星玻璃CIMS、电机股份ERP等4个信息化项目列入省计划。实施一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技术改造项目,取得了新的成效。加强了散装水泥推广和墙体材料改革,完善了汽车报废市场。交通基础建设取得新的进展,鹤大公路佳七段竣工并投入使用,同抚公路完成投资14 377万元;客运枢纽工程开工建设准备工作已经完成。
【引联挂靠】2002年,市经贸委系统推进引联挂靠向引进民营资金转变,加快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全市工业经济注入新的活力。35户企业通过挂靠联协议引进资金30 863万元,到位资金15 596万元,启动和重组闲置资产13 584万元。引进的外资中 90%是以乌苏里江药业为代表的民营资本。乌苏里江药业项目一期投资 7 000万元,从谈判到开工建设仅50天时间,产品附加值高,填补了佳市中药针剂空白。引进民营资本参与国企改革,启动国有闲置资产,加快优势企业的转制求活,解决了职工安置问题。桦川县招商引资启动了浓缩果汁厂闲置资产,秋林公司盘活闲置资产,引进了哈尔滨大可以鞋城。加快国有股本有序退出和劣势企业退出市场,24户企业实现了国有资本调整、减持或退出(含调整经营者持股比例)。对小商品市场等企业,处置企业存量资产,一次性安置了职工。对酱菜厂、松花江饭店等企业,由职工全员买断国有资产,实施了股份制改造。
【县(市)区工业】2002年,市经贸委系统改变工业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市直工业一统天下的历史,以立县(市)、立区的骨干企业、重点项目茁壮成长为标志,县(市)区工业初现了强劲发展势头。全年县(市)区工业实现增加值5.3亿元,占全市的41.8%;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占全市的41%;实现利税11 330万元,占全市的34.1%。县(市)区骨干企业经过改造素质明显提高,如桦南水泥充分发挥扩产改造后能力提高的优势,实现产量35万吨,鸿基水泥集团全年产量达到56万吨。沃尔德电缆加大交联电缆等新产品开发力度,全年实现销售收入 1亿元,列东北地区电缆行业第 3位。积极培植新项目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桦南巨龙生物饲料、桦川蜂窝复合纸板等改造项目的建设,将大幅拉动县(市)区经济增长。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立县(市)、立区骨干企业和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了以桦南金科实业、鸿源米业、巨龙生物饲料、富锦金锣、郊区金豆公司、一季良品米业、桦川健缘饮料、亨泰田邦生物工程公司、汤原香兰米业等为主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撑县域经济增长的格局。
【商贸流通】2002年,市经贸委系统积极推进商贸企业联合重组,发展新型流通业态,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加强传统百货业态形象建设,提高服务质量。百货大楼环楼扩建工程已整体投入使用;哈维斯卖场启动国有企业闲置资产扩张连锁网点,实现了国有商业与社会商业的联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72.4亿元,同比增长7.8%。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加强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使千里集团、桦南白瓜籽集团、金科实业、鸿源米业等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对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具有发展前途的部分民营企业优先向银行推荐,解决了资金“瓶颈”问题。全年个体私营企业上缴税金13 056万元,同比增长22.8%。
【招商引资】2002年,市经贸委系统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加大国内外市场开发力度。先后组织 127家企业参加了“西洽会”、“兰洽会”、“哈洽会”,共有机电、化工、轻工、纺织、医药等八大类160多种产品参展,共签定经济技术合作项目12项,总投资额2.3亿元;签定产品交易项目67项,总交易额 4.4亿元。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实施“走出去”战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不断扩大优势产品出口。如黑龙农药积极开发澳大利亚市场,扩大2.4—D精品酸出口,迪尔佳联、佳星玻璃等企业具有扩大对俄出口的潜力,佳星玻璃在俄远东地区市场占有率达到90%,全年出口20万重箱,占总产量的10%。黑龙农药、佳鹏亚麻、迪尔佳联、侨龙毛纺、佳星玻璃等12户重点企业出口额1.4亿元,同比提高60%,占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60%。
【安全生产】2002年,市经贸委系统强化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开展了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先后 9次深入桦南乡镇小煤矿进行安全检查和治理。加强标准化矿井建设,完善硬件基础设施,关停15个小煤矿,对全市169个非煤矿山企业进行了调查,查封 6个采石场。对全市267个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进行了检查和专项整治,先后查改隐患 358项,取缔28家。开展公众聚集场所、交通、建筑行业安全整治。加强安全生产法宣传教育,培训厂长(经理)、安全管理干部、更夫和特种作业人员 2 017人。开展“安全生产月”等活动,通过对重点企业、重点单位安全检查,减少了生产事故,全年火灾、生产、交通事故同比下降6.6%。规范了市场经济秩序,整顿了石油成品油市场,取缔了不符合标准的加油站,改善了布局不合理状况,消除了安全隐患;开展了烟草、酒类市场整治工作,查处烟草违法案件 3 085起,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整顿规范了旧机动车交易市场和旧物市场;严厉打击了私屠滥宰,取缔私屠滥宰点 9个,规范了肉类批发市场;建立了企业负担监测联系制度,有效地治理了企业“三乱”问题。公路养护、路政、运输市场管理进一步得到加强。
【“五年再造”】截止2002年,市经贸委系统坚持不懈地调整工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圆满完成工业经济“五年再造”目标。多数重点骨干企业摆脱困境,一些中小企业实现了稳定发展,民营企业成为新经济增长点,县(市)区初现了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的态势。五年来抓住国家优化资本结构政策、债转股政策、结构调整政策机遇,先后为电机、亚麻、桦南水泥、佳星玻璃、佳纺、糖厂等企业卸债37亿元, 一些困难企业重现生机。五年来共有110户企业实现引联挂靠,引进资金12亿元,优化重组资产24亿元。五年来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减少54户;国有独资企业资产占全市工业比重,由63.3%下降到26%;初步建立了劣势企业退出市场机制,44户劣势企业彻底退出市场。五年来全市工业技术进步累计完成投资21亿元,其中技术改造完成15.5亿元。先后有90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得以实施。开发了一批具有高科技水平和适应市场需要的新产品,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16项,填补国内空白37项,有自主知识产权 7项。五年来全市工业完成了由恢复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的转变,工业经济整体实力明显增强。1997年至2002年,全市工业企业资产总额由119.7亿元增加到172亿元,资产负债率由84.9%下降到69%;工业增加值由7.8亿元增加到12.7亿元;地方工业实现税金由1.5亿元增加到2.1亿元,增长40%。地方工业亏损企业由91户下降到30户,亏损额由2.97亿元减亏到实现3 91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