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勘六院
地勘六院
【经济效益】2002年,地勘六院共完成总产值 2 756万元,为合同指标的153%;完成生产增加值1 252万元,为合同指标的192%;完成利润总额-196万元,比上年减亏23% (合同指标减亏10%)。完成职工工资总额302.5万元, 在编职工年人均9 300元。全年对外经营完成产值904万元。
【地勘主业】2002年,地勘六院成立了地调分院,项目库建设、项目申报、历史陈欠报告编写汇交、野外项目的施工及矿业权保护、矿业开发研究等方面从落后单位跨入全厅(局)系统先进行列。计划内项目、补偿费项目、省财源项目、国大调项目和地方市场项目齐头并进,完成了过去项目、现在项目和后续项目一条龙链接,形成了可持续性发展的新局面。承担 6个地质项目全面完成任务。其中国大调项目——伊春守虎山化探异常查证取得了找矿成果,经1:1万土壤测量,铜600PPM,铅3 100PPM,锌1 700PPM,银2.1PPM,面积为22平方公里,通过槽探验证已经找到矿化。硼矿综合研究项目,发现伴生和独立硼矿床6处,圈定一条地表宽度达150米,走向两端尚未封闭的矿体,平均品位为 7.14%,最高12.42%,最低3%。对俄犹太州矿产资源进行两次考察,初步商定三个砂金矿和一个锰矿作为双方合作开发的矿体,砂金矿已上报省地勘局、国土资源厅和财政厅,锰矿正在编写调研报告。申报的有关金属勘查、非金属勘查、城市地热及环境灾害治理等方面的省级资源补偿费项目,有11个已经进入厅项目库。此外,还完成了自1997年以来遗留的部分地质报告的编写和提交工作,共完成地质报告初稿20份,有11份通过了厅、局终审。积极抓好矿业权保护工作,实施矿权保护的矿区主要有翠宏山铁矿、佳木斯地热、杜家河金矿、民主、腰台和乌拉嘎砾岩金矿、大马河铁矿、青山花岗岩矿等。成立了院属矿产土地资源规划室,向市政府做了关于《佳木斯市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及地热、陶粒泥岩矿、矿泉水水源地勘查开发工作的汇报》。
【科技兴院】2002年,地勘六院积极引进新技术、新方法,开发高科技含量项目,承揽了黑龙江东部地区土地利用数字化建库项目,已完成佳市汤源幅和郊区幅数据库并通过了省厅的验收。即将完成桦川幅的建库任务,伊春近千幅建库任务已签定合同。组建了地勘六院信息资料中心,先后派员赴哈市、长春、北京等地学习软件应用技术,从事计算机工作人员由 5人增加到34人,电脑由 6台增加到56台,并增添了一台惠普绘图仪和一台扫描仪。软、硬件共投入资金50余万元。在全市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辖区 3市12县的代表(市、县、区局长)参观了数字化建库办公现场。已与双鸭山、七台河、鹤岗、合江林区的国土资源部门达成了土地利用现状数字化建库的意向。为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先后举办了地勘技术培训班、经营管理和WTO培训班、电脑应用技术培训班,共培训职工50名。还与吉林大学地球院达成了人才培养、项目合作初步意向合同。
【结构调整】2002年,地勘六院推进产业结构、队伍结构和资本结构调整,解体了长期亏损又扭亏无望的原工程公司和采金队,处置了不良资产 320余万元,组建了新的土地整理施工队伍并出色完成了宁安水渠工程项目,完成产值 100多万元。对儿童公园项目停止了运营,并进行了以资抵债的积极运作。桩基工勘水井三大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较好的完成了全年经济指标任务。工勘院取得了甲级勘察、设计资质,地质灾害治理取得了乙级资质,提高了市场准入资格。注册了国安凿井公司资质,重组增加了两支钻井施工队伍,钻井业全年总产值实现 447万,创历史最高记录。院修配厂取得了比较好的安置效益和经营成果,基本扭转了亏损局面。调整了全院的产业布局和机构框架,设置了“两院三公司”,即,地调分院、佳工勘院、三江公司、国安凿业公司和物业公司。对地调分院进行调整,把原物探队和绘图室按产业交叉“合二为一”;把原测量队,按市场要求“一分为二”,在保留原分队建制的基础上,逐步试行项目负责人制;对三江公司、钻井公司和佳工勘院实行独立运行,逐步走企业化道路;将原物业部改为物业公司,先实行内部企业化,再逐步与社会物业管理并轨。对非地勘产业坚持“抓大放小”、“管住放活”,逐步采取不收、收予、放开的经营方略,并鼓励支持内部个体经济发展。实施新的经营风险抵押制度,区别产业性质、风险程度和管理模式对经营承包责任人采取5 000元至2 000元不等的一次性抵押办法。对院领导实行“一岗多责”,下基层承担经济指标,工资划转基层办法。对产业结构调整后部分待岗人员,根据职工自身特点和工作需要,重新安置上岗或安排临时性工作,并成立了待分配中心(内部劳务市场),确保最低生活费和参加职业培训等待遇。加强了资金管理和费用报销的程序监控,建立了资产设备内部评估制度和大宗物资采购公开管理办法,制定了《经营合同管理程序规则》,统一了合同印章管理和发票、帐户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