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社会文化概况
教育
教育
【概况】2002年,市教育局系统共有普通中小学校1 269所,在校生34万余人,教职工2.79万人。其中普通中学195所,在校生13.5万余人,教职工 1.2万人;普通小学1 068所,在校生20.39万余人,教职工1.58万人;特殊教育学校6所,在校生552人,教职工219人。共有职业学校11所,在校生5 922余人,教职工1 061人。共有中等专业学校 7所,在校生1.42万余人,教职工1 206人。共有幼儿园60所,在园幼儿2.59万余人,教职工1 440人。共有成人高校 1所,在校生1 878人,教职工275人。2002年 1月21日经佳木斯市编制委员会批准,佳木斯市教育委员会更名为佳木斯市教育局,内设13个职能科室和 3个内设机构,人员编制62人。佳木斯市获得省级“两基”巩固提高先进地区、改善办学条件,改善教师住宅条件工作先进单位、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和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市。市教育局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民族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两基”成果】2002年,市教育局系统“两基”成果取得新进展。继富锦市、向阳区获全国“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先进县(市)区,富锦市锦山镇获原国家教委等十二部委联合颁发的“中华扫盲奖”之后,永红区、东风区、前进区、桦川县、桦南县、汤原县、郊区获得省“两基”年检优秀达标单位;有2个县(市)、4个区、10个乡镇被评为全省“两基”工作先进单位,有20人被评为“两基”工作先进个人。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 99%;初中入学率95%、巩固率97.3%;高中阶段入学率54.31%;各类职工教育机构为在岗职工开展多种形式培训1.98万人次,全年参加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考试人数分别为 6 600余人和9 264人。建立县、乡、村农村文化技术学校1 443所,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 2 373期,培训人数达27万人次。
【结构调整】2002年,市教育局系统加大教育结构调整力度。全市农村学校网点布局调整与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结合进行,又调整农村学校 172所,调整后的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效益得到明显提高,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获得省拨专项资金 2 300万元,实施危房改造项目学校55所。通过共建、撤并、整合、有偿剥离和资产置换等方式,进一步加大对城区教育结构布局的调整力度,打破不同部门的隶属关系,整合市直机关职工大学、机械局冶金工学院 (技工学校)、教育学院、广播电视大学四所成人高校, 合并组建为佳木斯市教育学院,发挥了规模效益;对直属六中、朝中、实验幼儿园三所学校和区属二十小、向阳中学、十三中学资产进行置换,接收了联合收割机厂子弟学校和柳树岛小学,分别与六中、九小和十九小合并;利用闲置资源新建了一所附属中学。富锦师范学校正式并入佳木斯大学。全市社会力量办学机构达到970所,民办教育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教育改革】2002年,市教育局系统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稳步实施“十、百、千”德育示范工程,涌现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1个、省先进集体6个。加强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中小学国防教育工作在全省跃居先进。高中课改工作取得明显效果,第一中学、第二中学、第十一中学被省教育厅评为课改实验先进校。第一中学省级示范性高中正式挂牌,第二中学、第十一中学、桦南一中通过第二批省级示范性高中验收。稳步实施学科教育改革,学科基地建设初见成效,具有佳市特色的“和谐、互动、探究、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得到省教育厅肯定,向阳区、同江市被确定为省级课改实验区。小学 EEC英语学科教学整体改革实验、“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范围不断扩大,市教育局被评为全国“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工作先进集体。进一步深化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试行弹性学制,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理想、职业指导、创业教育。农村综合中学结合农村实际,组织学生开展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取得明显效果。
【教师队伍】2002年,市教育局系统全面启动跨世纪园丁工程,以课改培训为牵动,加大教师培训工作力度,强化校本培训形式。举办了首届中小学校长论坛,召开了第十一中学教师论坛现场会,迎来了浙江省特级教师讲师团到佳市的讲学活动,听取了著名教育家李燕杰、社会活动家刘吉的专题讲座。先后有57名中小学校长到上海、北京挂职锻炼,45名教师到边远贫困乡镇中学挂职任教。全年对 5 275名教师进行了岗位培训,举办了基础教育“菊花杯”和职业教育“耕耘杯”教学竞赛,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评选出“十大师德标兵”、“十大名师”、“十佳教师”和“十佳岗位能手”,涌现出十六大代表徐秀珍等一大批先进模范典型。全市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培训率分别为98.6%、89.5%和71.2%,小学、初中、高中教师中分别有24.9%、14.3%和18%达到大专、本科和研究生学历。加大教育科研力度,全市共有 “十五”规划重大课题 3项、重点课题15项、 黑龙江省教育科研“十五”重大课题《创新理论与实验研究》课题组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技能展示与研讨现场会在佳市召开。
【办学条件】2002年,市教育局系统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全市中小学校舍面积增至203.53万平方米。先后开工建设了第一中学第二学区1.2万平方米教学楼和5 300平方米实验楼建设工程,完成了第五中学6 168平方米教学楼、第七中学 4 500平方米艺术教育楼、云环学校1 800平方米教学楼和旅游学校 5 481平方米综合楼建设,建设总面积达1.78万平方米。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力度,全市中小学校拥有计算机10 651台,比2000年增加5 012台,人机比达到25:1,现代教育技术普及率达到95%。已建成计算机网络312个,有 3所学校加入了北大远程教育网络学校。市教育局行政办公局域网已建成,全市教育网络管理中心即将筹建完成。全市新建教师住宅面积4.79万平方米,教师居住和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全市“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得到有效落实,教师工资全部上划到县纳入专户实现统一发放,《中国教育报》以头版头条新闻报道了佳市成果。
【国际交流】2002年,市教育局系统积极开展教育国际交流工作,先后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建立了教师和学生留学合作关系。与俄罗斯教育交流互访活动频繁,中俄中学生首届夏令营活动在佳市成功举办,接待了俄罗斯犹太自治州教育访问团等。第七届中、日、俄三国少儿夏令营在俄罗斯比罗比詹市举行,莫斯科青年联合广播公司对此给予专访,在俄引起轰动。佳市有11名中小学教师赴英、美、日等国进修学习,有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外籍教师在佳市任教。第一中学与美国西雅图华盛顿中学建立了友好学校,并接待了该校24人访问团。继香港应善良基金会、日本大坂中国归国者中心分别捐助30万元、75万元之后,沈炳麟基金会又捐资40万元,新建了汤原县吉祥乡中心校、桦南县大八浪乡中心小学。与韩国东信财团缔结了永久性捐资助学协议。
【行风建设】2002年,市教育局系统狠抓行风建设,进一步加强党建工作,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教育队伍思想政治素质明显提高,工作作风进一步改进,纠行风、树形象工作取得明显效果。全市教育系统政务校务进一步公开, 实行中小学收费听证评议制, 实施服务性收费“阳光工程”招标制,举行了中小学招生和教育政策咨询大会,接受学生、家长、新闻媒体和社会监督,市教育局机关设立“阳光政务查询系统”,为社会群众及时了解教育政策和办事程序提供指南。全市中小学乱收费信访举报量比上年同期减少 51.6%,学生家庭经济负担明显减轻。办学市场进一步规范,取缔非法办学机构9 所,清理补习班15个,人民群众对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工作的满意率由上年的78.2%上升至92.5%。第十一小学校务公开工作经验在教育部全国纪检监察会议上进行了交流推广。佳木斯市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工作经验在《新华社每日电讯》报道。全市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已创建市级文明单位 7个,省级文明单位3个、省级文明单位标兵2个、国家级文明单位 1个,市教育系统被评为市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系统标兵,市教育局机关被评为市级精神文明单位标兵,市教育局被省教育厅评为党风廉政建设先进集体,被市委授予市级先进党组织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