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日报社
佳木斯日报社
佳木斯日报社
【宣传报道】2002年,佳木斯日报社在宣传报道工作中坚持弘扬主旋律,充分发挥舆论先导作用。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省委九届党代会精神、市委九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等重大内容的宣传,努力把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和省、市委的决策上来。在十六大宣传期间,报社组织了强有力的采访阵容,一版头题开辟了《谱华章迎盛会》专栏,集中报道干部群众喜迎十六大和各地、各单位以实际行动迎接十六大创造的业绩。日报、晚报在专项推进报道中精心策划,抽出骨干记者组成专题采访队伍,对国企整体扭亏、大项目开发、城市改造、财源建设等实施情况跟踪报道,形成对全市“十大实效工程”宣传报道的舆论强势。
报社编委会组织和引导各编采部门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将经济报道重点从微观的一厂一店式转向宏观、综观的经济大格局,先后推出《同源现象引发的思考》、《移动资费调整热点追踪》等具有强烈新闻性和思辩性的报道。在农业报道中,推出了《入世兴农第一春》、《手握订单奔小康》等系列深层次报道,大力宣传了全市农业生产的喜人形势,起到了对农村和农民的示范引导作用。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支农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在党建和文明建设报道中,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主要内容,全面展示全市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相继推出了《市人事局提高整体服务功能》、《市土地局全面推进阳光工程》等20个典型单位,以及中共十六大代表徐秀珍、好军嫂徐春雪等一大批自强自立、自谋生路的典型,对引导下岗职工振奋精神,自主创业,二次就业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双拥”工作、揭批邪教“法轮功”等方面的报道也都有新视点、新角度和新成果。报社把提高报纸质量摆上了重要位置,分别对《佳木斯日报》、《三江晚报》进行了改版,日报坚持机关报的特殊定位,在保持党报权威性和指导性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了可读性和亲合力;晚报面向百姓、服务群众,增强了地方性、服务性、适用性和引导性,改版增设的《百姓热线》专栏着力反映社情民意,成为晚报的知名品牌和改版后的亮点。为了更好地完成各项宣传报道任务,报社坚持搞好队伍培训,实施精品战略。编委会将每周一次的编前会改为每天一次,由总编亲自主持推敲重点稿件,确定重点题位,策划重点报道。并筹措 5万元资金,选送60多人参加省、市及国家的各种学习培训,为提高编辑记者能力水平,创建以写好稿、编好稿、写好论文为主要内容的精品工程打基础。一年来,全社编采人员共获得各级、各类好新闻奖78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66项、市级8项。
【报业改革】2002年,佳木斯日报社改革迈出新步伐,从开创报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建立新型用人机制,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原则,卓有成效地实行了以“全员聘用合同制”为主要内容的人事制度改革,创造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环境。有 7人从部主任岗位退下来,有16人通过竞聘由原来的副职或一般干部走上了部门正、副职岗位。中层干部的平均年龄由46岁下降至41.9岁。对分配制度进行了改革,对编采部门实行了稿件、版面质量评定为考核标准的分配办法,分配与业绩挂钩,收到了激励和制约两种效果,充分调动了编辑、记者的工作积极性,对提高办报质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增强报社实力,加快报业发展,转换对经营创收部门的经营机制,组建了广告经营管理中心和印务中心。对广告经营管理中心采取目标管理和责任风险抵押相结合的进档达标管理,重奖重罚,利益和风险共担。广告经营管理中心加大经营创收力度,经济效益实现突破性的增长,完成了年初确定纯上缴 400万元的创收目标,比上年广告收入翻一番。印务中心面向市场,扩大业务,增加活源,加强管理,改变了亏损20多万元的局面,实现了扭亏。此外,报社清回欠款近20万元。并且,加大资金投入,实现了报纸彩印。报社“完善报纸彩印配套系统”项目,被列入全市“十大实效工程”的文明城镇建设工程专项推进项目,经过考察和筹措资金,市财政也给予60万元的资金支持,使设备全部到位并投入使用。同时,进一步强化管理,整章建制,依法治社。制定了5个方面、160个岗位、近 2 000条岗位职责和规章制度,为实施报业制度化、规范化管理,逐步走上依法制社轨道奠定了基础。为适应报业发展需要,改善办公环境,积极购置报业大楼。年初对原办公楼进行改造,粉刷了墙壁,更换了部分办公桌椅,扩大了广告大厅,搬迁了排版车间,修缮了厕所。下半年又将报社旧址以理想价格转换。编采及部分行政管理部门实现了筹建报业大厦前的战略性搬迁,现已整体买下一座新办公大楼,正在装修阶段;为印务公司和家属楼选址一事正在运作,报社党委决定要把这项工作做好,为干部职工提供一个集工作、生活、休闲于一体的生活区。一年来,报社党委狠抓了领导班子、党的基层组织、党员队伍、积极分子队伍建设和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党风廉政建设中,把清理有偿新闻作为纠行风的重点工作,建立起自我规范和约束的机制,从制度上、源头上预防和遏制了“有偿新闻”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