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郊区

郊区

郊区



  【概况】佳木斯市郊区位于黑龙江省东部、三江平原腹地,完达山老爷岭北麓,横卧松花江下游两岸,环抱佳木斯市区。东与桦川县毗邻,南与桦南县接壤,西与依兰县相连,北与汤原县相望,幅员1 874.5平方公里。2002年,全区辖8乡5镇、123个行政、4 个街道办事处、14个国有农林牧渔场。总人口32万,其中农业人口22万。
  【国民经济】2002年,郊区国内生产总值实现19.6亿元(2000年不变价)按可比口径计算,1998年至2002年,年平均递增 11.3%。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6.47、6.87、6.26亿元, 年平均递增7.6%、6.9%、24.8%。一、二、三产业比例由39:43:18调整到现在的33:35:32。2002年,调整后的财政一般收入实现 3 370万元,总财力达到10 521万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农业总产值仍实现9.49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由35.8%提高到42.6%。1998年至2002年,职工工资年平均增长29.5%。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 661元。
  【经济发展】2002年,郊区经济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1998年至2002年,累计向上争取国投资金 1亿多元,完成整治松干85.8公里,四丰山水库消险加固工程、格节河水库土坝工程、四丰西大沟等小流域治理以及13条内河整治取得实效。全区共完成植树造林13.84万亩。郊区被国家评为经济林示范区、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区;被省评为畜牧防疫繁育先进区、水保工作先进区;被市评为农业和农村工作先进区。森防工作创造了连续18年无森林火灾的新纪录,获得全省三年一奖森林防火先进单位称号。 全区个体工商业户和民营企业发展到2 651户,其中民营企业 251户,实现税金2 323万元,占全区工商税收的61.8%。全区招商引资成效显著,1998年至2002年累计引进外资6.92亿元。资源勘探开发取得新进展,全区共发现陶粒页岩矿体10处,有 5处被省批准探矿,已通过探矿权挂牌出让开采。建成了卧佛山滑雪场,填补了佳市冰雪旅游的空白。加强了四丰山风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业成为郊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社会事业】2002年,郊区完成了区乡两级党政机关机构改革,区直部门由原43个合并为28个。完成了农村土地二轮承包和税费改革,全区农民总体减负 37%,人均减负92元。对全区105户国有企业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努力郊区基本享受了县级财政体制待遇, 实施乡镇“两把钥匙”财政管理办法,保证了工资发放和资金有效使用。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建立了以区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医疗制度改革,解决了干部职工就医问题。1998年至2002年共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14项,其中列入省以上科技计划8项,落实科技经费156万元。沃尔德电缆、龙江减速机和骥驰集团等一批民营科技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推进素质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全区初中升学率达到 47.2%,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区乡村1998年至2002年累计投入资金2 080万元,新建、扩建、改建校舍2.8万平方米,郊区以全省第三名的好成绩顺利通过国家“两基”复检验收。城乡面貌和卫生环境得到改善,莲江口镇被列为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望江镇、长发镇小城镇建设也取得新进展,各乡镇政府所在地的环境面貌有所改善。交通、卫生事业快速发展,计划生育工作不断进步,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4.5‰以内,连续15年被市政府评为一档单位。全区道路通车里程达到461.7公里,乡村通车率达到95%以上,交通工作荣获全省地方道路建设 A级县称号。加强了对农村医疗机构的治理整顿,农民就医环境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98年至2002年干部职工工资年均增长29.5%。
  【社会稳定】2002年,郊区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实效,树立了松江乡模范村、沿江乡黑通村等一批先进典型群体,继续保持了“省级文明村镇建设标兵区”荣誉称号。城乡文化进一步繁荣,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 20.2%。顺利完成合乡并村和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被省民政厅授予全省村民自治和民政工作先进区称号。通过双拥共建和开展“爱心献功臣”活动,被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授予“双拥模范区”称号。积极推进依法治区和依法行政,1998年至2002年累计办理人大议案和政协提案 619件,被市政协评为全市办理政协提案先进承办单位。全区顺利完成“三五”普法工作,全面启动“四五”普法,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打击“法轮功”邪教组织,社会治安形势进一步好转。深化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变上访为下访,加大了基层化解矛盾的力度,集体访、越级访明显减少。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群众满意程度大大提高。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1998年至2002年全区累计发放养老保险金1 704万元、最低生活保障金166万元,基本实现了“两个确保”。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建立了区劳动力市场,解决了 560名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落实“一帮一”和农村扶贫解困工作,改善了弱势群体的生活条件。民族宗教、防灾减灾、审计统计、纪检监察、文化体育等各项事业都得到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1998年至2002年全区共获得国家、省市级各类荣誉12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