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工作推进情况综述
要事综述
全市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工作推进情况综述
全市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工作推进情况综述
200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克服了前期干旱、“非典”、后期内涝等各种不利因素,圆满完成了优质高效农业推进工作的各项任务指标。
一、指标完成情况
1、甜菜生产进展顺利。由于春季严重干旱, 甜菜计划播种面积12万亩,实际完成12.437亩,加工产量达到13.6万吨,居全省各制糖企业原料产量的首位,农民纯收入达到1 600万元。
2、畜牧产业化步伐加快。畜牧业产值达到20.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2.2%,为金锣集团提供生猪34万头,肉鸡600万只 (年初计划为金锣集团提供生猪40万头,肉鸡800万只,但由于受非典疫情影响,经市领导研究决定改为提供生猪30万头,肉鸡500万只),实现农民纯收入6 000万元。
3、高油高蛋白大豆、 优质水稻主导产业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坚持以优质产品开发市场,以优质基地形成高效产业的原则,全市共落实高油高蛋白大豆148万亩,落实优质水稻102万亩,并且都是100%龙头企业带动、100%定单、100%优质品种、100%标准化技术和 80%以上优质产品,产品的产销率达 90%以上。在年初遭受严重春旱等灾害情况下,不仅产量比普通豆、稻平均增产20%以上,而且品质和市场销售价格大幅度提高,单位经济效益高出当地平均水平的10%。
4、以蔬菜为主的特色经济实现新突破。全市新增大棚3 988栋。蔬菜和特色经济作物面积达到 240万亩,比上年增加41万亩,其中蔬菜面积53.637亩,蔬菜总产量可实现70万吨,蔬菜和特色经济作物实现产值10亿元以上, 占种植业产值的25%。庭院经济实现产值15亿元,农民收入增加8%,庭院经济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10.7%。
5、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强劲。新增省、市、县三级龙头企业8户,加上原有市级32户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77 800万元,完成年计划156 000万元的114%;利税14 800万元,完成年计划12 500万元的118%。高标准建农产品基地,全年落实 518万亩,牵动农户15万户,分别超计划的3.6%和 25%。全市初步形成了水稻、大豆、玉米、甜菜、蔬菜、白瓜、亚麻、生猪、肉羊、大鹅、肉鸡、山野菜、特种鱼、矿泉水等14条具有代表性的产业链。发展培育各类协会542个,合作组织246个,经纪人2 895人,分别超额完成23%、8.4%和15.8%。
6、农村扶贫开发项目建设取得新成绩。扶贫开发项目全部落实到村和户, 全市中省直、市直等74个部门,对全市首批启动的100个重点村进行为期 2年的帮扶工作,共投入资金626万元,投入物资折合人民币213万元。人均收入1 300元,实现省定指标。
7、农业大项目建设成效明显。一是松花江干流治理。2003年松干计划安排投资5 900万元,工程量300万立米,堤防35.45公里,护坡 2.5公里,护岸1.5公里,堤顶路面22.O3公里,建筑物5座,堤防填塘固基18.84公里。共落实计划资金 7 250万元,为计划的122%,落实堤防58.8公里,堤顶路面30公里,护坡3.95公里,护岸 1.5公里,建筑物2座。共完成投资6 000万元,为计划的101%。完成工程量270万立米,为计划的90%。其中完成土方261万立米,石方5.5万立米,砼方 3.5万立米。国家计划资金已全部到位。二是桦南优质水稻基地建设。优质水稻工程总投资1 080万元,2002年已投资450万元,2003年计划投资630万元,已投资297.3万元。三是亚行贷款松花江防洪项目建设。初步设计已通过水利部审批,已上报国家发改委进入概算阶段。四是抚远鲟鳇鱼养殖基地建设。资金到位260万元(计划300万元)。鲟鳇鱼繁育孵化基地规模已达2 400平方米,年繁育孵化鱼卵530万粒,鱼苗300万尾,创产值 400万元。另外,拟建1 200平方米地产鱼加工车间,土建工程全部完工,预计明年可竣工投产。
二、主要推进措施
1、强化领导,确保责任落实到位。成立优质高效农业推进组办公室, 召开会议,落实责任,专人负责。各项目均有专人专抓,建立制度,设专职联络员和专职领导负责日常推进工作,建立情况定期报告制度和工作考核制度,实行责任追究制,确保各项任务能够按期完成既定目标。
2、围绕市场,进一步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2003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923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粮食作物686万亩,经济作物196.5万亩,饲料饲草40.5万亩,粮、经、饲比例由上年的77.2:18.6:4.2调整为74.3:21.3:4.4。其中,粮食作物中大豆 344.9万亩,比上年增加63.1万亩;水稻181.1万亩,比上年减少81.4万亩;玉米 120万亩,比上年减少6.8万亩;小麦39.9万亩,比上年减少 7.3万亩。农村一、二、三产业比例由上年的56.6:27.8:15.6调整为53.4:29.6:17。肉、蛋、奶总产量由上年的16.5万吨增加到19.4万吨;养鱼水面发展到26.88万亩,比上年增长3.4%;林业产值由上年的1.4亿元,增长到1.45亿元。
3、发挥优势,大力发展五大优势主导产业。一是发挥粮食主产区地位优势, 大力发展优质粮食。按照龙头牵动、优质高效、设施配套、技术创新的四项原则,建立了一批大豆、水稻、小麦生产基地,通过实施良种化工程,建立 100个水稻和大豆科技示范园区,示范和推广20项农业增产高效新技术,优质水稻、高油高蛋白大豆、 硬质小麦等专用品种普及率达到了95%以上。其中“双高”大豆平均含油21.5%左右,蛋白含量44%左右,单位经济效益高出当地平均水平的 10%以上。二是发挥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全市按标准落实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面积498.4万亩,占全市总播种面积53.9%,比上年增加 190.4万亩。无公害养殖畜禽(出栏)总量199.6万头(只),绿色养鱼水面 2.3万亩。绿色食品产量232万吨,绿色食品总收入25亿元,可拉动13万农户,人均增收 390元。三是发挥市场竞争优势,大力发展产业化畜牧业。全市生猪存栏达110万头,出栏120万头,分别比上年同期(下同)增长18.3%、16.5%;肉牛存栏达36.5万头,出栏15.3万头,同比增长1.9%、2%;奶牛存栏达1万头,同比增长95.5%;禽存栏达 900万只,出栏1 000万只,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5.1%、32.8%;肉羊存栏达40万只,出栏17.2万只, 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4.7%、17.8%;肉蛋奶总产量19.4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2.8%。牧业产值19.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3%,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32.2%;牧业人均收入750元,占农村人均纯收入30%。全市生猪优良品种率达到85%,三元杂交商品猪达到70%以上;肉牛推广冻精配种达到50%以上,杂交良种肉牛占牛群比例达到50%。四是发挥城郊、口岸等地缘优势,大力发展以棚室、庭院经济为主的特色经济。蔬菜等特色经济总产值达到 8亿元。五是发挥山区、半山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寒地、林地优势,大力发展饮品产业。全市建成各类经济林15万亩,其中果园面积 1.2万亩,主要有山葡萄、黑豆果以及各种应季水果。桦南果酒饮料厂、桦川健源果酒饮料厂、桦南白瓜集团等生产的果酒饮料已经成为当地重要优势产业。
4、抢抓老工业基地振兴机遇, 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步伐。一是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全市向绿色食品产业投入资金62 780万元,比上年增加20 825万元。在龙头企业建设上突出稻米、大豆、肉类制品、乳制品等九大产品加工。2003年,全市食品销货、引资、合作金额达3.35亿元。二是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在种植业生产上,全市签定农业生产订单 500万亩,比上年增加14.2%,牵动农户13万户,比上年增长30%。在养殖业上,重点与北方金锣公司确定收购生猪30万头生产协议。各县(市)与相关企业签订了肉羊、禽类生产合同。三是大力加强基地建设。全市已建各类种植业基地13类200多个,养殖基地6类106个,名、优、特鱼养殖基地5类24个。建立出口基地11个,其中种植业 9个,面积22.5万亩,加工基地2个,加工规模6.2万吨。在俄建设投资项目10个,其中种植业6个,规模2.46万亩,养殖业项目 2个,规模208万头。四是狠抓品牌整合工作。汤原县统一打造“汤旺河”牌大米;桦南统一打造“孙斌”牌大米;桦川县大米品牌多而杂,县委、县政府下大力气整合品牌,年底将品牌整合为“神鱼”、“星火”两个知名品牌。全市已获得绿色食品标志36个,拥有绿标企业21户。
5、城乡统筹发展农村经济, 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一是进一步强化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并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委,配备了专门力量,设专人负责。全市各县(市)、郊区政府也成立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乡镇设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指导站,村设联络员。佳市首批由政府牵线搭桥的25人已赴福建就业。市政府有关领导也与南方一些省市为劳动力转移寻找合作伙伴。二是努力拓宽转移渠道,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通过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实现富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通过加快农村工业化发展步伐,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乡镇企业转移;通过加快农村小城镇化建设,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通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二、三产业,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通过加快外向型农业发展步伐,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埠外转移。三是努力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发展环境。强化培训,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择业和就业能力,成立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中心,获得省计委立项。加强维权检查,及时处理劳务纠纷。全市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20%左右。其中,常年在国内大中城市打工的约3.9万人,向国外转移约5 000人。
6、围绕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进一步组织实施科教兴农发展战略。一是组织实施了良种化工程。按照优质、专用、抗逆、熟期适区的原则,合理选择了16个主要农作物优质品种进行推广。专用品种普及率达到了 95%以上,其中40万亩小麦、100万亩优质水稻和148万亩高脂肪、高蛋白大豆做到了专品种种植。二是大力推广农业新科技、新技术。前期共推广了以大豆深松、平播、窄行密植、水稻机插深施肥钵体摆栽、节水灌溉技术及生猪直线育肥等为重点的20项农业增产新技术,全年重点农业技术的普及率可达80%以上,科技贡献率预计可达46%左右。三是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步伐。在原有 1个市级高科技园区,2条市级科技示范带,3个县级科技园区,11条县级科技示范带的基础上,全市共建县级万亩示范区28个,乡级千亩示范园59个,村级百亩示范田 521个。四是全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重点在五个方面构筑农业标准化体系即:农业用种标准化、生产技术标准化、农机作业标准化、农时操作标准化、产品质量检测标准化。实行了田间档案管理,逐步实现与国际标准的对接。五是组织大规模的农业科技培训。全市共举办各级各类农业技术、市场信息和法律法规培训班 1 852期,培训人数达42万人(次),开展科技下乡52次,巡回宣讲1 490场,咨询答疑5万条;举办科技大集60次,下发资料10万份;开展广播电视专题讲座82 讲,召开研讨会19场,知识竞赛6场。
7、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努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是水利设施建设。全市投入松干工程资金7 250万元,打抗旱水源井、购抗旱设备、维修机电井等资金4 988万元。整修达标江河堤防60公里,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5.75万亩。争取国债资金220万元,新打人畜饮水井35眼,解决了35个困难村屯1.62万人饮水问题。二是农机化建设。全市更新大中型拖拉机1 100台,更新大中型农具 850台(套)。在省农机局大力支持下,富锦市率先成为全省四个现代农机作业公司试点县之一。由省投资400万元,建成 5个现代农机作业公司,已完成整地面积539.2万亩,占计划的101.7%,其中深松完成204.4万亩,占计划的102.2%;连片整地作业面积461.37万亩,达到播种状态的461.37万亩。全市狠抓场县(市)共建活动。在去年只有同江、富锦等与勤得利、二九一两个农场共建基础上,今年发展到 5个县(市)与11个农场签订了共建协议。共建面积由去年全市63.5万作业亩,扩大到 160万作业亩。三是生态农业建设。全市共完成造林23.5万亩,为省计划23.2万亩101%;育林8 199亩,为省计划8 000亩的102%;退耕还林工程完成造林 19.33万亩,为省计划19.2万亩的101%。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开展了两次人工放流活动,共放流“鲤、草、鲢、鳙”四大家鱼 100多万尾,鲟鳇鱼22万尾,促进了水资源和珍稀鱼类的可持续利用。围绕加快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目标,在全市 3个县(市)23个村推广农村户用沼气池、秸秆汽化集中供气、太阳能畜禽舍等农村能源项目,并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是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建成了现代化的多谱勒雷达基地,开通了覆盖全市的农业信息网,进一步加强了农业技术推广、植物检验检疫、科技教育、金融服务、农产品市场等服务体系建设,乡畜牧服务站已从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分离出来。
8、围绕实施走出去战略, 外经外贸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是组织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活动。组织佳市6家重点企业参加了日本第28届国际食品饮料展,洽谈项目15个,签订协议1项金额1 300万元。农业招商引资任务,千万元项目落实1项,开工项目也已落实,前期运行效果良好。组织市政府招展团,参加了省政府组织的以色列第十五届国际农业博览会,共带去在中东地区可供接受的展品 5类15种,并与国外客商进行了广泛接触,形成了前景可观的贸易意向。组团参加了北京农博会,参会人员与国内外62家客商广泛进行了商贸洽谈,达成意向性协议19家,有 6家企业近期将来佳市实地踏查。二是加大对俄农业基地建设和劳务输出、农产品出口等项工作。全市在俄有23个农业作业点,农作物种植面积9 300公顷(主要种植大豆、玉米、水稻、蔬菜等)。在俄犹太洲建合资木材加工厂 3个,建独资企业4个。其中,在鄂木斯克州的劳务输出队蔬菜销售量占鄂州一半,仅一个队每年纯收入就达50万元人民币。为促进地方农产品出口,分别组建了粮食、蔬菜出口专营公司,桦南、富锦还在俄注册成立了公司。桦南县在俄投资200万元,购置大型农机具4台,小型农机具25台(套),建猪舍 1栋,牛舍1栋,仓库3栋。在俄犹太自治州列宁区种植农作物 1 500亩,建大棚4栋,饲养生猪2 000头,牛82头。富锦市组成农业、农机专家考察团,对俄罗斯下列、哈巴等地的农场、养殖场、菜市场、建材市场进行了考察,并与下列宁斯阔耶结成友好城市,通过协商已达成协议,由俄提供土地 5 000公顷,中方以粮顶俄租金,开发年限10年。年内同江、抚远对俄罗斯出口蔬菜12 223万吨,出口大米5.5万吨。全市对俄劳务输出480人。三是加强对外向型农业项目的管理工作。佳市对俄农业合作项目共10项,面积28.5万亩,计划投资5 193万元,已落实4 990万元。市民营企业千里集团在俄滨海边区建立气调保鲜库项目,已由王利民副省长亲自签批,作为黑龙江省对俄省际间合作重点项目,与俄对接完毕,准备进行重点开发建设。
9、围绕减轻农民负担, 进一步贯彻落实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市、县、乡三级层层签订责任状,把减负工作作为考核县、乡主要领导工作政绩的主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建立严格考核机制和部门减负工作专项治理责任制。全面深入地推行了农村财务、政务两公开和涉农收费公示制度,两公开普及面达到100%,有 90%的村达到了公开、公示规范化。强化农业综合执法工作,切实维护农村经济发展环境。调整计税主粮价格和水稻常产,减轻农民负担 1 113万元,“两工”折款减少1 053万元,灾款减免6 548万元。全市共查处种子案件50起,检疫农作物种子432批、果品0.8万吨、蔬菜1.2万吨、粮食6 000吨,扣押非法捕捞船只22艘,清理鱼窝棚40个,清理私捕船35艘,清理“黑车”7 000多台,“非驾”5 000多人。清理面向农民收费项目5起,受理农民负担和土地问题信访案件120起。积极落实对农村贫困地区各项帮扶措施,加强扶贫开发项目的监督检查,对 100个重点村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全面推进检查,组织动员全市中省直、市直、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74个部门,对全市首批启动的100个重点村进行为期2年的帮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