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绿色食品扩展工作推进情况综述
全市绿色食品扩展工作推进情况综述
全市绿色食品扩展工作推进情况综述
2003年,坚持实施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继续坚持五上抓升级、五个强化保升级的发展战略,把绿色食品产业置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突出部位进行重点建设,使绿色产业发展速度持续加快,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发挥了较强的拉动作用。
一、总体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及主要成果
1、超额完成绿色食品种植基地目标任务。全市绿色食品 (有机、无公害)种植基地面积达494.2万亩,完成任务指标460万亩的107.4%,占全市农作物种植面积的53.5%,比上年的33.3%提高了20个百分点,占全省绿色食品种植面积(1 810万亩)的27.3%,居全省前列。实现产量232.3万吨,产值可达22.1亿元,拉动13万农户。
2、圆满完成绿色食品(无公害)养殖业目标任务。完成出栏总量199.6万头(只),同比增长111.3%,实现养殖业产值2.91亿元。
3、绿色食品加工业整体呈现发展强势。全市绿色食品加工总量可达40万吨,增值3.3亿元,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分别比上年增长2.3倍和34.7%。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由上年21户增加到31户,其中1户国家级龙头企业、5户省级龙头企业、3户市级龙头企业。
4、获得绿色 (有机、元公害)食品认证产品数量大幅增加。新批准使用绿色(有机)食品标志的产品23个,比年初计划增加20个。其中有机食品认征 9个,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全市省级无公害食品认定已有30个完成考察检测, 进入申报程序待省统一批准。累计全市使用绿标(有机)总数50个,居全省前列。
5、绿色食品大项目建设运行加速。千里农副产品交易中心项目的可行性报告、 项目论证审批所有前期准备工作就绪,现正在申办贷款。
二、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升级的有效措施
1、实施科学决策, 加强了对绿色食品产业的规划、协调和指导。为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升级,去年年底组织有关领导、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地、农户和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比较了佳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在全省的区位,找出差距不足。梳理和认清了一些影响制约绿色食品持续发展的问题:一是方方面面对绿色食品的认识从广度和深度上还不够到位,还存在模糊认识。二是绿色食品初级产品基地的标准化管理需进一步规范,对投入品的控制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绿色食品加工产品基地规模小,龙头企业与原料基地有效对接不紧密,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不高,牵动力弱。四是绿色食品市场开发相对滞后,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市场体系建设不够完善,渠道单一,物流落后,品牌宣传不到位。绿色食品优质不优价。五是整合意识较差,品牌多、乱、杂的问题仍未彻底解决。针对这些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2003年绿色食品扩展推进要“突出一个核心,主攻一个方向,坚持一个原则,实施四个战略”的工作思路。突出“一个核心”,即围绕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消费者受益的核心目标,继续推进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业战略升级。主攻“一个方向”,即以绿色食品为主的各种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都要以质量安全为主攻方向,以市场准入为切入点,努力冲破国内外市场的“绿色壁垒”。坚持“一个原则”,即按照省委重点工作专题推进的要求,抓好“一个提升”、“四个延伸”和“三个一批”工作:“一个提升”即普遍提升绿色食品的质量;“四个延伸”即生产领域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延伸,产业链条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延伸,市场营销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延伸,产品开发由绿色食品向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延伸;“三个一批”即加快建设一批较大规模的生产基地,扶强扶壮一批竞争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在全国叫响一批知名品牌。实施“四个战略”,即以发挥优势为重点的产品开发战略,以加快产业化建设为基础的龙头扶强扶壮战略,以产品品牌为纽带的企业+基地+农产品一体化发展战略,以政府推动与市场拉动为手段的双向推进战略。按照这一发展思路确立了全年升级目标,力争实现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养殖出栏总量和总产值比上年规划均翻一番。同时制定下发了推进实施方案和“坚持五上抓升级”、“五个强化保升级”及“一比四看促升级”的目标考核方案,与各县(市)、郊区签定了责任状。在年底的目标考核中,各县(市)、区“一比四看”争上游的劲头很足,呈现了各自的特色、长处和优势。
2、强化宣传、培训, 营造开发绿色食品的环境氛围。一是侧重绿色食品知识宣传。通过会议、讲座、展销、培训以及编写资料等各种形式,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报道绿色食品开发的重要意义、经过的历程和取得的成效及巨大潜力,普及绿色食品知识,提高绿色食品知名度,增强各级干部抓好绿色食品产业的自觉性,提高广大群众对发展绿色食品的参与意识。二是侧重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宣传。通过市、县、乡三级举办培训班,对基地农户、企业工人等进行培训,使广大生产经营者准确掌握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提高绿色食品标准生产水平。三是侧重《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管理条例》的宣传。增强了生产、经营者的法规意识和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为绿色食品生产、经营和消费营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市、县、乡三级共举办培训班638期,受训人员达9.9万多人次,广播、电视、报纸报道百余篇,发放宣传资料8.2万份。
3、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在规模建设上,推行了增加总量、连片种植、调优绿特专用品种、种植业向养殖业延伸、开发深加工产品以及品牌整合。全市绿色种养业均比上年总量增加,种植基地普遍从分散走向集中,有的已向家庭农场发展。富锦市头兴农场连片种植高油大豆 9万亩,汤原县汤旺河乡连片种植水稻11 340万亩,同江市三村镇一户农民连片种植高油大豆2 400亩,抚远县连片种植750亩的大户已达47户。各地还根据不同区位优势,在品种结构上开发了湿地蛋鸭、泥鳅、鲟鳇鱼、马哈鱼、柞蚕、林蛙等特色养殖品种。开发了专用小麦、亚麻、油桃、大蒜、美葵、元葱、杂粮等特色种植品种。在产品结构上突破了绿色大米、面粉、豆花、瓜菜等初级产品,开发了有机鱼体、鱼子系列产品和绿色牛羊肉系列产品等。在整合品牌扩大加工产品基地规模上今年又有了进一步突破,继汤原县 4条米业生产线统打“汤旺河”一个大米品牌整合成功之后,桦川县已经把过去被湖南一家企业抢先注册的“星火”品牌买了回来,引导企业逐步整合为“星火”优势品牌。在标准化建设上,推行了全程质量控制,从播种上推广应用了一批大中棚育苗、秋整地、秋作床、应用优质品种等一系列的技术措施保证标准生产。从田间管理上严格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从收获上要求单收单贮,脱粒清洁。从加工上严格操作规程,上高档设备,改善加工车间厂区环境卫生。在包装上要求符合绿色食品包装物标准,包装物材料不含污染物。在储运上要求做到库房运输工具清洁,产品远离污染。生产线上一流设备,生产行为和方式全部标准化操作。通过一系列“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产品上档次,保持了佳市绿色食品的诚信度。已有2户绿标企业通过了ISO质量认证,3户达到标准进入申办程序,规范化、 标准化水平较高的基地达120个。
4、加大监管力度,规范绿色食品生产、经营秩序。一是制度化管理。通过建立档案(田间档案、养殖档案、加工档案)、标牌、 培训、订单、抽检与年检等制度,实施基地、企业、产品统一管理。桦川县推行了“举报奖励、通行证、监督卡”三项制度,做到监管到位。全市绿色食品生产建档率和订单率均达100%。通过抽检和年检, 取消了 “健康岛”牌大豆蛋白露、“三江平原”牌大米、“冬雪”牌特一面粉、“绿天”牌原汁山葡萄酒和干红葡萄酒等 5个绿标的使用权,对不按时上交管理费的龙拱等 4个标志已经亮出“黄牌”警告,随即将要取消标志使用资格。二是依法严管严罚。根据《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管理条例》,配合省绿办会同工商、卫生、质量技术监督局等部门 4次进行了依法联检,对辖区内未经申办绿标侵权经营的酒店、粮店和超市,责令其摘牌换匾,对假冒和超期违规使用的产品及时处理。
5、开拓扩大市场,提高绿色食品市场占有率。实施品牌战略, 扶强扶壮龙头企业。在创建知名绿色品牌上下功夫,重点引导希波肉制拳头产品向绿色食品领域过渡,经努力希波 4个产品被批准使用绿标并评为黑龙江省知名绿色食品。同时加大了专项资金投入,重点扶持鸿源米业等绿标企业,强力打造“孙斌”牌大米,使之跨入黑龙江名牌产品行列,“翔宇”、“晨星岛”也被评为本年度黑龙江名牌产品,提高了佳市绿色食品知名度,对全市绿色食品产业起到了牵拉作用。加强营销网络建设,拓展流通领域。各县(市)、郊区和企业已在韩国、日本、俄罗斯及香港、北京、上海、大连、福州等国内外23个大中城市建立了56个销售网点和办事处;市区内建立了2家绿色食品专卖形象店和6个连锁店。组织大型参展活动,展示佳木斯绿色食品整体形象。共组织绿标企业和产品参加了三江国际旅游节网洽会、第三届中国绿博会和首届中国国际农交会。在展销中,佳市绿色食品走红,签约17项,销货、引资、合作金额达3.3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