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推进情况综述
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推进情况综述
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推进情况综述
2003年,按照《市委、市政府2003年重点工作专项推进实施方案》的统一部署,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精心谋划,周密部署,全力推进,全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
一、专项推进工作情况
1、兴起了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专门制定了《2003年佳木斯市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实施方案》和《关于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工作方案》,不断拓展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一是组织全市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市委中心组科学制定学习规划,精心设计学习课题,围绕加强“两风”建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等专题进行了5次集中学习,其中有3次学习采取了扩大会的形式,邀请市四大班子领导和各县(市)区、市直各部门主要领导列席会议,学习理论紧密联系工作实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为加强基层党委中心组的学习,专门下发了《2003年全市各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规划》、《全市各党委中心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方案》以及《全市各党委中心组近期学习安排》等文件,并通过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对各中心组学习情况进行督促。从检查的情况看,市直各党委中心组学习面达到100%。二是深入基层进行宣讲。市委十六大精神宣讲团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宣讲团,先后深入各县(市)区,市直各党委、企业、机关、学校、军队作巡回宣讲报告40多场,受教育党员干部 2万多人。各县(市)区委和市直各党委也组成宣讲队伍,深入乡镇、村屯、社区、车间、校园层层宣讲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地、各单位共组织宣讲报告 200多场;受教育干部群众10余万人。特别是结合“百村支部升级工程”,在全市开展了“一万双百”活动,即万名党员干部和百名理论工作者、百名大学生下基层宣讲十六大精神。组织全市党员干部深入企业、农村、社区等宣讲十六大精神,扶贫解困,调查研究,帮助谋划发展思路,解决实际问题。全市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近10万人次,帮助解决生产资金近100万元,落实致富项目8 000多个。三是开展理论研究工作。围绕关系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先后举办了“认识优势、打造优势、发挥优势”、“以南联促北开,推动佳木斯经济跨越式发展”、“下岗再就业”等28个理论研讨会,推出了一大批学术价值较高的理论成果,为市委、市政府决策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参考和智力支持。四是认真总结交流经验。召开了全市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经验交流会,富锦市、同江市、前进区、郊区、发电厂等 8家单位的典型经验在会上作了发言。市委中心组《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推动“富民兴佳”新跨越》的经验,将在全省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经验交流会上作大会发言。
2、 广泛开展了公民道德教育实践活动。 一是广泛开展公民思想道德实践活动。 制定了《佳木斯市市民道德规范》,并将其谱成歌曲在市民中广为传唱,积极开展全市公民道德教育知识竞赛,广泛普及道德常识,在市中心广场举办了纪念《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两周年大型活动,发放“道德教育宣传提纲”近10万份。持续开展“4.26市民文明奉献日”活动,全市10余万名干部群众走上街头,清理垃圾杂物,奉献爱心,义务服务。当日共清除垃圾1 700余吨,组织义诊1 500多人次,做好事2万余件,已作为典型被收入中央文明办编写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新方法 100例》之中。二是深入开展新世纪佳木斯人形象教育活动。全市各行业、各部门通过组织“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大讨论、“创业行动”大讨论等形式,树立了思想解放的创新形象;通过出台促进经济发展优惠政策,设立行政服务中心,实行并联审批,统一收费、“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等措施,树立了环境宽松的开放形象;通过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开办“行风热线”,开展“十佳公仆”评选等途径,切实加强“两风”建设,树立了勤政廉政的务实形象;通过开展“创业明星”评选,总结宣传一大批下岗不失志、自强自立,创出一片新天地的先进典型,树立了拼搏自强的进取形象;通过开展以“改陋习、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系列道德实践活动,帮助广大市民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树立了整洁礼貌的文明形象。三是开展“四进社区”活动。制定了《佳木斯市加强社区建设实施方案》,在社区深入开展文化娱乐、体育卫生、科学教育以及法律服务等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为社区送演出60场,送电影80余场,送图书 4 000余册,辅导社区文艺骨干1万多人次。在城区147个社区中建立了法制宣传员、报告员、辅导员的“三员”队伍,设立了警务室和法律服务咨询站、 定期为居民解答法律难题。组织医务人员入户调查4万户,建立健康档案 7万余份,举办健康讲座500余次。在社区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223名,积极开展各种体育健身活动。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37个社区、166个小区、6 600处违章建筑和棚厦的拆除工作,其中31个社区、128 个小区进入配套建设阶段,累计完成配套建设总面积12.4万平方米,使社区的整体环境和居住条件明显改观。召开了全市“标准化示范社区东风区现场会”,命名表彰了达到“三室一场、四站一区”硬件要求的东风区晓云社区等12个标准化示范社区,高质量地完成了年初预定的工作任务。
3、加快了教育和广播电视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大力推进优质高中建设。 通过合理规划城区高中教育资源,加强县级中学建设,推进办学体制改革等措施,全面提高了办学质量。完成了年初制定的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55%,市区达到75%,高等学校升学率达到 80%的目标。市第一中学、桦川一中、富锦一中等多方筹措资金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全面达到了建设标准并顺利完成了全国百所示范高中和省级示范高中的申报工作。二是加快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通过建立县乡两级领导包乡、包校责任制,落实县级配套资金,实行以奖代投等措施,完成了22所总面积3.28万平方米的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任务,各级各类规范化小学达到 40%以上。三是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对现有广播电视网络进行改造。完成有线电视可寻址改造工程2.23万户,新铺设人地光缆22公里,投资 470万元更新了18套先进的电视数字摄录设备,使电视台的前后期设备数字化程度达到70%以上,新发展有线电视用户5 100户。数字电视系统工程建设进展顺利,6套数字节目已经在市区部分地区试播。
4、呈现了夺取双拥工作 “五连冠”的强劲势头。以誓夺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为目标,在提高“两力”上动真情,办实事,着力提高双拥工作整体水平,取得了可喜成绩。一是开展“创千里双拥水道”活动。通过佳木斯市的辐射作用,以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千里水线为贯穿,以全面落实双拥优抚安置政策为内容,将市辖沿江县市普遍建成市级以上双拥模范城县,进而辐射内陆,实现创建双拥模范市的“大双拥”构想。通过开展“创千里双拥水道”活动,沿江的抚远县已成为我省唯一的全国双拥模范县;同江市、富锦市等 7个县区被评为省级双拥模范县区;桦南、桦川两县跨入了市级双拥县行列,全市 90%的县(市)区达到了市级以上双拥模范县区标淮。二是乡镇、村屯双拥网络全面铺开。通过构建网络推进双拥工作,组建市县(区)、乡(办事处)、村(社区)四个层面的双拥组织网络,全市共组建军警民双拥共建对子420个,各类拥军优属组织5 180个,包帮带小组 3 852个,双拥组织网络已覆盖全市城乡村屯和驻军基层连队,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双拥工作网。三是夺取全国双拥城“五连冠”胜利在望。2003年,佳市以全省第一名成绩被省双拥办推荐到全国双拥办,在硬件建设和软件支持上都达到了全国先进水平。同江市也因双拥工作突出被省双拥办推荐为全国双拥模范市(县)。
5、推进了社会事业大项目建设。一是市体育中心建设进展迅速。 体育中心建设投入资金3 350万元,中心射击场已交付使用,体育场主体工程完成70%。二是第一中学新教学楼顺利落成交付使用。市委书记郭晓华等领导对一中建设高度重视,多次到工地检查指导,进行现场办公,协调解决了工程建设中的大量难题。市教育局领导也多次召集有关人员研究落实工程建设的有关问题,有力保障了9月份开学前,市一中第二学区1.8万平方米的教学楼和实验楼建设工程顺利完工交付使用。市教育局还充分利用调整后闲置的资源,依托一中、二中名校优势,在城区东部和西部新建并改造两处小规划、低收费、高质量、平民化的普通高中,以满足市民百姓对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需求。
6、取得了防治非典工作全面胜利。按照省委、 省政府关于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的整体部署和市委、市政府的具体要求,本着坚决打赢防治非典攻坚战,力争不发生,确保不扩散的原则,通过全市上下团结一心共同努力,确保了全市无一例非典型肺炎病例和疑似病例发生。一是医疗救治准备充分。制定了《佳木斯市非典医疗救治方案》和发热门诊工作制度流程图,组建了医疗救治专家指导组和快速应急诊治小分队,及时开展针对性救治技术培训,共组织理论讲座12次,受培训人数6 052人,使医护人员熟练掌握非典诊治和救护知识。6月份,先后组织各县(市)区的定点及预备定点医院救治医疗组成员和相关医疗骨干共计 500人进行了防治非典知识考核和现场演练,全部达到了标准。专门组织了非典应急处理演练,获得38分的高分 (满分40分)。二是预防控制严格周密。市卫生局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培训工作,发放各种宣传品260余万份,在媒体开设专家讲座和专栏39期,为重点行业和基层单位培训骨干35 400余人;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非典情况调查和疾病日报工作,报表及时准确率达100%;对公共场所预防性消毒面积46万平方米,合格率达100%:对疫区还乡的 1 909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率达100%。三是防治非典宣传深入人心。全方面地开展了防治非典宣传战役。市委宣传部成立了专门组织机构,先后组织召开16次宣传工作专项推进会、协调会和新闻例会,从宣传部内抽调 6名副处级干部包各县(市)区,开展防治非典工作,先后制发了《防治非典宣传工作方案》、《宣传报道选题安排》、《在社区开展精神文明建设,防治非典工作方案》,建立了宣传工作联系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工作推进制度等。《佳木斯日报》 特别开办了抗击非典专刊, 电视台开辟了《积极行动抗击非典特别节目》,派驻专人深入一线报道,形成了舆论引导的强势。召开了两次专题新闻发布会工作,组织了两次专题访谈,在省级新闻媒体刊播稿件86篇。市政府主要领导专访在省报要闻版“市长谈防治”专栏首期刊发。组织力量编印了10万份防治非典宣传单,在社区、村屯进行张贴发放;印制了《致广大居民一封信》、《致疫区还乡人员一封信》等各类宣传单120余万份,在新闻媒体以文明市民的名义发出“倡议书”,特制编发了两期共12 000余册《防治非典型肺炎宣传手册》,发放到基层和广大干部群众手中。加大了对文化娱乐场所的治理整顿和监控工作,关停了 499户文化场所,对私自营业的进行严格处罚,做到严把入口,封堵病源。
二、拓展工作领域情况
在全面完成推进目标的同时,不断拓展工作领域,延伸工作链条,在几项重点工作中取得实质性突破,使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亮点纷呈。
1、在城市品牌宣传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以叫响 “三江文化名城”、“东北亚特大型内陆口岸城”、“黑龙江省东北部中心城”品牌为目标,抓住佳木斯的地缘优势、区位优势、民族特色和独有的湿地风光,扩大宣传规模,增强宣传力度,提高宣传质量。从 7月29日开始,CCTV4《走遍中国》栏目组经过15天的实地拍摄,制作了长达120分钟的《日出东方》、《情系黑土地》、《佳木斯口岸》、《赫哲族家园》四个专题,以文化视角全面展现了佳市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民族特色和自然风光。“十一”期间,连同 CCTV2“生活总动员”栏目在佳市拍摄的佳木斯旅游专辑一起在CCTV1、2、4、9套节目滚动播出,使海内外全面、深刻、近距离地认识和了解了佳木斯。《人民日报》“城市之窗”专栏对三江平原的地缘、资源优势和佳木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新成就进行了专题报道,提高了佳木斯的城市知名度,树立了良好的佳木斯形象。
2、在麻晶莉同志的典型事迹宣传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组织力量对麻晶莉这个忠诚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先进典型事迹进行了广泛深入地宣传推介,在《佳木斯日报》刊发了长篇通讯“走进农民心中”,并刊发了评论员文章。各新闻媒体纷纷开辟了专栏和专题,利用10天时间连续进行高密度的集中报道,在全市产生了强烈发响。同时,召开了学习麻晶莉座谈会和事迹报告会,在《佳木斯日报》推出了一大批心得体会文章。随后,市委做出《关于开展向麻晶莉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在全市迅速掀起了学习麻晶莉同志先进事迹的热潮。并积极与省委宣传部汇报沟通,在省级新闻媒体进行集中宣传报道。《黑龙江日报》分上下两篇在一版的显著位置刊发人物通讯,并在《生活报》、《晨报》、《经济报》刊发通稿;省电视台在《新闻联播》节目两次播发了人物专访,并在《今日话题》节目制作了专题节目;省电台也分两次播放了麻晶莉的事迹通讯,在全省产生很大的震动。
3、在再就业宣传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专门制定了搞好再就业宣传的 《实施意见》,精心谋划了10项工作并将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召开了再就业工作推进会、座谈会、理论研讨会和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市中心广场组织了“关注再就业,情系下岗人”系列宣传活动,为下岗职工提供实际服务,在全社会产生了巨大反响,受到了中宣部和省委宣传部的关注,《黑龙江日报》在一版显著位置报道了佳市的做法,省委宣传部《宣传信息》两次刊载了有关情况,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孙启文作了重要批示。
4、在博物馆布展工作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充分发挥博物馆的作用, 向广大市民和国内外游客全面展示三江文化,先后 8次派专人到北京、天津、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考察学习,组织专家论证,制定出详细的工作方案。从10月份开始,按照“社会事业社会办”的原则,协调教育、文化、民政、电信、农垦总局等30余个部门共同筹资进行布展工作。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工作进展迅速。市博物馆概况、自然资源、古代文物、近现当代史、赫哲族汉民俗6个展厅,已征集各类文物3 000余件。12月27日市博物馆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