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佳木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佳木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佳木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佳木斯市统计局
(2004年4月8日)
2003年,全市各县(市)区、各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战略任务,紧紧抓住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粮食主产区、资源型城市(地区)支持的政策机遇,着力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改善投融资环境,坚持一手抓防治非典,一手抓经济建设,积极化解“非典”疫情和严重的旱灾等负面影响,全面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全市国民经济呈现出结构改善、速度加快、效益提高的良好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
2003年,全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同步提高;经济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对外吸引力进一步增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国企改革遇到的许多深层次矛盾还没有解决;非公有经济成份比重小,民营经济的拉动力不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较大,财政刚性支出继续增大,财政紧张状况没有得到根本缓解。
二、农业
一、综合
宏观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初步核算,2003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00.8亿元(全口径,下同),比上年增长8.2%,其中, 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50.3亿元,比上年下降2.0%,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55.7亿元,比上年增长8.3%,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94.8亿元,比上年增长14.1%。
物价小幅上涨。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增长1.7%,分类别看,食品、医疗保健及日用品、居住价格分别上涨3.5%、5.5%和1.2%;烟酒及用品、衣着、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下降4.3%、0.7%、0.3%和0.4%。非食品价格上涨0.7%,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3%。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市提供公益就业岗位1 300多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3.3万人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
2003年,全市农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实施种植业与畜牧业主辅换位战略,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在遭受“非典”袭击,四十年一遇严重春旱及内涝、低温冷害等多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采取跳出农业抓农业,围绕工业抓农业,围绕市场抓农业,围绕农民增收致富抓农业,动员和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奋起抗灾自救,使种植业的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点。全年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粮食、经济和饲料作物的种植比重由上年的77.2:18.6:4.2调整为74.3:21.3:4.4。 特色食品和绿色食品种植业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分别为2.7%和11.9%,比上年分别提高 1.1和4.9个百分点。尽管粮食总产量因灾减产,但生产能力仍在156万吨以上。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2003年 比上年增长%
粮食 1 562 793吨 -24.8
其中:水稻 505 494吨 -30.6
小麦 52 220吨 -50.4
玉米 424 093吨 -31.9
大豆 481 699吨 -9.7
油料 31 748吨 18.8
亚麻 2 211吨 -54.0
烤烟 3 033吨 -39.7
甜菜 158 291吨 -49.7
蔬菜 1 164 187吨 -4.9
瓜果 172 159吨 -35.4
绿色食品业继续稳定增长。年末全市绿色食品种植业认证个数达22个,比上年增加 4个,增长22.2%,绿色食品播种面积71 301公顷,比上年增加29 970公顷,增长72.5%,占全部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1.9%,比上年提高4.9个百分点,绿色食品业牵动农户7 560户,比上年增加7 000户,增长12.5倍。
植树造林步伐加快。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5 776公顷,比上年增长11.4%。
畜牧业生产持续快速发展。全市牧业总产值达173 974万元,比上年增长17.9%,占农林牧业渔业总产值比重由上年的24.6%上升到25.7%。奶牛存栏突破1万头,达10 839头,增长102.1%,肉、蛋、牛奶产量分别增长20.4%、17.7%和33.2%。主要畜产品产量和牲畜存栏如下:
2003年 比上年增长%
肉类总产量 132 744吨 17.1
其中:猪肉 92 850吨 17.0
牛肉 16 951吨 8.9
羊肉 2 526吨 22.4
禽肉 200 74吨 51.9
禽蛋产量 57 606吨 17.7
牛奶产量 13 353吨 33.2
水产品产量 42 650吨 2.4
大牲畜年末存栏 406 832头 7.8
其中:奶牛 10 839头 102.1
生猪存栏 1 048 487头 12.7
山羊存栏 79 605只 17.1
绵羊存栏 334 451只 6.3
家禽存栏 98 420百只 14.8
乡镇企业继续稳步发展。据市非国有经济管理服务局统计,全年全市实现乡镇企业增加值42.6亿元,比上年增长9.0%,实缴税金2.3亿元,增长9.3%,净利润7.8亿元,增长7.8%。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达 137.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8%,拥有大、中、小型农用拖拉机67 975台,增长0.5%。化肥施用量(折存)78 169吨,比上年增长12.2%。农村用电量25 235万千瓦时,增长10.9%。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08.92万亩,增长1.5%,节水灌溉面积98.30万亩,增长2.6%,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0.27万亩,增长3.9%。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3年,全市工业领域继续通过体制机制和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产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全部工业增加值362 078万元,比上年增长7.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即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128 891万元,比上年增长1.0%,其中,中省属工业完成增加值28 218万元,比上年下降29.0%;地方工业完成增加100 673万元,比上年增长13.1%。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656 452万元, 比上年增长14.4%。轻重工业协调发展,轻工业完成产值265 478万元,增长6.2%;重工业完成产值390 974万元,增长22.1%。新产品产值继续保持高增长,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新产品产值27 481万元,比上年增长155.7%。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增减情况如下:
2003年 比上年增长%
原煤 150 800吨 0.5
木材 63 731立方米 1.9
食用植物油 30 132吨 -9.0
机制糖 29 027吨 -32.7
白酒 3 481吨 -26.7
啤酒 109 008吨 5.8
木制家俱 123 391件 -5.8
机制纸 105 276吨 -36.1
机制纸板 9 670吨 114.9
化学原料药 1 157吨 23.5
中成药 109吨 43.5
塑料制品 2 141吨 -22.2
水泥 6 477百吨 1.7
平板玻璃 1 295千重量箱 -34.3
小型拖拉机 29 750台 32.4
收获机械 5 451台 14.6
交流电动机 201万千瓦 103.1
发电量 36.86亿千瓦小时 -1.7
煤气 909万立方米 127.8
自来水生产量 5 214万吨 8.5
工业企业效益水平有所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0 498万元,比上年增长8.3%,实现利润总额-10 106万元,比上年减亏2.1%,其中,中省属工业实现利润-11 838万元,增亏13.2%;地方工业生产状况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全市地方工业实现利润1 732万元,比上年增利12.7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53.7,比上年提高 1.4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为2.8%,上升 0.2个百分点;资本保值率为94.9%,上升4.9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为71.3%,上升3.7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为1.09次,比上年加快0.09次;成本费用利润率为-1.8%,上升0.2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7 110元/人,提高0.7个百分点。产销率为95.0%,回落1.8个百分点。
建筑业继续保持稳定发展。全市建筑企业完成增加值195 632万元,比上年增长10.4%,全市资质等级三级及三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149 086万元,完成竣工产值108 353万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52.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02.5万平方米,其中一次交验合格面积95.4万平方米。建筑市场进一步规范,全年实现投标承包工程个数达 232个,占全部施工单位工程的比重达44.9%。
四、固定资产投资
有效需求持续增长。2003年,全市建设领域进一步改善投融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大项目战略,加大更新改造和基本建设投资力度,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保持了稳定增长。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9 000万元,比上年增长8.0%,从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完成投资216 364万元,增长14.4%,集体经济完成投资5 660万元,增长219.3%,股份制经济完成投资43 004万元,下降 15.4%,私营和个体经济完成投资36 041万元,增长345.8%;从投资管理渠道看,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69 000万元,增长0.2%,更新改造投资完成50 000万元,增长18.8%,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60 000万元,下降7.6%,其他投资完成30 000万元,增长187.2%。
投资结构进一步调整,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房地产开发和其他投资所占投资总额的比重分别由上年的58.9%、14.7%、22.7%和3.7%调整为56.6%、16.0%、16.8%和10.6%。三次产业投资结构有所调整,一、二、三产投资比例分别由上年的3.0%、29.8%、67.2%调整为5.6%、31.9%和62.5%。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新增固定资产341 395万元,比上年增长24.9%。本年度施工项目341个,比上年增加32个,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274个,比上年增加50个。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有:新建公路52.14公里;改建公路282.2公里;候机楼一座,面积5 548平方米;造林面积19万亩;粮食仓储5 000万公斤,面积 3 876平方米;中等学校学生席位10 203个,面积45 873平方米;小学校学生席位2 292个,面积9 186平方米;城市自来水供水能力28万吨/日;自来水管道长度169公里;城市道路扩建长度54公里,52.97 万平方米;城市排水管道铺设长度10.42公里;城市防洪堤长度 22.82公里;平板玻璃35万重量箱/年;注射液40 000万支/年;一级公路130.35公里。
五、国内贸易
2003年,由于我市远离“非典”疫区,消费市场运行平稳,随着“非典”疫情的解除,消费品市场日渐活跃,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728 024万元,比上年增长9.6%,增幅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市、县、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实现545 968万元、94 521万元和87 535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7.6%、18.7%和13.5%。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586 915万元,增长7.2%,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02 972万元, 增长20.4%。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实现零售额157 575万元,增长9.4%。非国有经济实现零售额570 449万元,增长9.7%。从商品类别看, 食品类(吃)零售额实现266 980万元,增长9.9%, 所占比重为36.7%;衣着类(穿)零售额实现148 785万元,增长8.4%, 所占比重为20.4%;用品类(用)零售额实现261 258万元,增长9.9%,所占比重为35.9%;燃烧类(烧)零售额实现51 002万元,增长10.0%,所占比重为7.0%。
集市贸易稳定发展。年末全市拥有城乡贸易市场191个,集市贸易成交额169 751万元。
六、对外经济
2003年,全市对外贸易实现快速增长。据海关统计,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4 380.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7.2%,创历史最好水平。其中,出口13 741万美元, 增长111.9%,进口10 639.5万美元,增长5.6%。在进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完成 2 286.1万美元,增长148.9%,加工贸易完成1 442.7万美元,增长9.9%,边境贸易完成19 877.8万美元,增长40.1%,其他贸易完成773.8万美元,增长454.7%。对外贸易主要特点,一是对俄贸易保持良好增长态势,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86.1%; 二是私营企业进出口总额迅猛增长,进出口总额实现11 543.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35.9%;三是对东盟、台湾、欧盟、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增长迅速,其中,对东盟出口完成 206.6万美元,增长136.8%,对台湾出口59.9万美元,增长2 483.2%,对欧盟出口87.4万美元,增长300.6%,对加拿大出口22.2万美元,增长1 508.7%,对美国出口88.8万美元,增长118.9%。
利用外资继续增加。全市全年合同利用外资566万美元,增长 22.0%,实际利用外资137万美元,增长17.8%。全市签订国外经济合作项目12项,合同金额339万美元,派出劳务512人。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2003年,“非典”对交通运输形成较大冲击,货运由于及时调整运输方式,保持了平稳发展;客运有所下降。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货物周转量30.6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5.2%,其中,铁路16.3亿吨公里,增长10.9%,公路11.9亿吨公里,增长6.3%,水运2.5亿吨公里,下降13.4%。全年完成旅客周转量14.0亿人公里, 比上年下降22.7%,其中,铁路6.4亿人公里,下降42.9%,公路 7.1亿人公里,增长4.4%,水运288万人公里,下降27.8%,航空3 896万人公里。
邮电通信业继续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0.2亿元。拥有本地中继光缆线路总长度 3 059公里;接入网光缆线路总长度40公里,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82.1万门;固定电话用户65.4万户,比上年增长31.1万,其中,城市固定电话用户48.9万户,增长 70.9%,乡村固定电话用户16.4万户, 下降3.4%;无线市话1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60.8万户,增长68.9%。全市固定电话普及率为84.4%,比上年提高26.6个百分点。
2003年,“非典”对旅游业影响较大,全市旅游人数和收入比上年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全年接待国际旅游人数2.5万人,比上年下降28.8%,外汇收入447万美元,下降49.8%;接待国内游客72万人,下降15.3%,国内旅游收入2.9亿元人民币,下降17.1%。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2003年,全市实现地方财政收入 8 865万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7.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56 189万元,增长7.7%。全市地方财政支出 222 227万元,比上年增长9.4%,其中,一般预算支出 219 179万元,增长9.7%。财政支出充分体现了“有保有压”的原则,重点支出得到保证,科技三项费用、抚恤社救、医疗卫生、水利气象等重点支出分别增长16.7%、48.6%、31.8%和34.7%,均高于一般预算支出增幅。
金融形势稳定。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 233.3亿元,比年初增加26.2亿元。其中企业存款30.7亿元,增加 2.0亿元;储蓄存款188.7亿元,增加20.9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18.7亿元,比年初减少3.2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59.6亿元,减少14.7亿元;中长期贷款53.3亿元,增加11.9亿元。其中,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余额18.9亿元,增加11.2亿元。年末累计货币净投放7.8亿元,增加5.84亿元。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保费收入 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7.5%,其中,财产险收入1.0亿元,增长44.9%,寿险收入 7.3亿元,增长121.2%;支付各类赔款0.62亿元,比上年增长31.3%,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0.45亿元,增长40.6%,寿险赔付金额0.18亿元,增长12.5%。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校 2所,招生5 265人,比上年减少1 197人,在校生达25 959人,比上年增长30.8%,毕业生5 639人,比上年增长136%.在校研究生450人,毕业研究生 114人,分别增长32.4%和96.6%。成人高等学校在校生5 657人,比上年增长34.1%,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10 094人,招生3 796人。普通中学 198所,在校生155 636人,其中,初级中学148所,在校生124 807人;高级中学13所,在校生30 829人,职业初中1所,在校生483人;中等职业学校17所,在校生10 088人,其中,成人中等专业学校8所,在校生2 527人,职业高等学校9所,在校生7 521人。特殊教育学校6所,在校生776人;幼儿园60所,在园幼儿42 266人。
科技队伍基本稳定。年末全市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4 584人,其中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21 740人。科技经费投入继续增加,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全年科技三费支出1 421万元,比上年增长16.2%。全市通过组织推荐共获省级科学技术奖 4项,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 3项。年末全市民营科技企业总数已达433户,其中经省级认定的民营科技企业达到120户,实现技工贸总收入达到18.5亿元。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广播影视等事业继续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 8个,文化馆12个,公共图书馆7个,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6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 6座,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100%,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8.1%,有线电视用户19.34万户,全市图书馆年内购书1.2万册,馆内藏书59.8万册,全年共接待读者25.3万人次。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63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53个,卫生机构实有床位数7 908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实有床位数5 667 张。全市共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0 843人,其中医生4 512人,注册护士3 374人。妇幼保健卫生机构18个,实有床位 253张,卫生技术人员 551人。全市共有乡镇卫生院79个,实有床位868张,卫生技术人员1 239人。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 102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年我市专业、业余选手在国家和省级比赛中,共获得奖牌 133枚,其中世界级比赛获5枚金牌、1枚银牌、1枚铜牌;参加全国比赛获得 9枚金牌、5枚银牌、14枚铜牌;参加全省比赛获得37枚金牌、27枚银牌、34枚铜牌。年内共向上输送73名优秀体育人才,其中国家队27名,省33名,市13名。全民健身运动取得突破性进展。年末共举办群众体育活动80项次,累计参加活动人数107.2万人。
十一、人口和环境保护
人口低数增长。据公安部门户籍统计,2003年全市人口出生率7.59‰,死亡率4.00‰,人口自然增长率3.59‰。年末全市总人口244.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5.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47.1%,农业人口129.4万人,占总人口比重52.9%。男性人口124.5万,占总人口比重为50.9%,女性人口120.2万,占总人口比重为49.1%。0—18岁人口47.9万,占总人口比重为19.6%,18—35岁人口 78.35万,占总人口比重为32.0%,35—60岁人口92.1万,占总人口比重为37.6%,60岁以上人口26.35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0.8%。
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加强,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共有职工 328人,各级环境监测站 7个,环境监测人员130人。全市有自然保护区21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 2个,市级自然保护区17个,自然保护区面积40.3万公顷。全市建成烟尘控制区27个,烟尘控制区总面积51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24个, 达标区总面积44.36平方公里。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200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5 709元,比上年增长 15.5%,尽管粮食因灾减产,但由于粮食和农产品价格提高、畜牧业大发展、外出打工增加、农村税费改革和农业税减免等原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2 501元,比上年增长3.7%。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27.3万人;有21.1万名职工参加失业保险;有23.8万名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两个确保”得以巩固,确保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全市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人数10.6万人。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或总产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 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