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组织工作

组织工作



  【领导班子建设】 2003年,市委组织部把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作为领导班子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通过邀请北京高校和省委党校等专家学者为全市副处级以上干部专题辅导,利用各级党校对副科级以上干部进行全员轮训,组织宣讲团深入基层巡回作报告,举办知识竞赛等各种渠道,组织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系统学习提高执政能力所需的政治理论和各种现代知识,增强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结合“两风”建设,对原有的工作制度、议事规则、决策程序等进行了重新修订、完善和补充,市委先后出台了《佳木斯市县(市)区委重大问题票决制暂行办法》、《县(处)级党政领导班子重大决策定期报告制度》、《县(处)级领导班子党政正职年度总结报告和评议制度》、《党政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重大问题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暂行规定》等18项规定和制度,有效地规范了领导班子的行为。层层推荐和选举产生了市第十次党代会代表446名,于7月27—29日召开了市第十次党代会,选举产生了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和纪委委员。开展“创建发展型班子”和评选“好班子、好班长”活动,在市直机关评选表彰发展型班子23个和好班长18名。精心指导并圆满完成换届任务。县(市)区和部分市直党委改选换届工作实行乡(镇)党代表大会常任制,推进了乡(镇)党委内部议事和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进程。根据领导班子建设的需要,全年共调整干部327人。对后备干部进行了全面考察认定和理论考试,确定县(处)级后备干部554名。从市直机关选派41名后备干部到企业挂职锻炼,从市区两级机关选派 139名后备干部到社区挂职锻炼,从市管企业选派6名后备干部任县(市)长助理。全年共举办各类干部培训班350期,培训干部47 109人次,其中培训县处级干部1 652人次,农业农村干部26 200人次,企业经营管理者300人次,优秀年轻干部1 250人次,公务员2 144人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专题培训16 070人次,超额完成了年内培训干部达五分之一的工作任务。
  【干部制度改革】 加大干部制度改革力度,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选干部,建立了科学认定干部实绩的评价体系,把干部实绩标准融入到干部提职考核、领导班子目标责任制考核、重点工作推进考核中,确立了选干部、评先进靠发展说话、以实绩论英雄的正确导向。在物产集团、第二中学等单位进行的企事业经营管理者契约化管理试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制定出台了《贯彻执行<干部任用条例>实施办法》、《选拔任用县处级领导干部工作程序》、《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办法》、《加强和改进干部宏观管理工作的暂行规定》、《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工作责任制度》等 9项政策性制度,规范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体现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民主化。创造性采取“三民一差” (民主推荐产生人选,民主测评筛选人选,民主协商沟通人选,差额考察排定人选)的办法, 在全市范围内公开推荐、选拔了市外经贸局局长、市旅游局局长、市中心医院院长等7个职位主要领导干部,2 000余人(次)参与了这一过程,选拔结果体现了民意,引起较好的社会反响。先后两次对各县(市)区和部分市直党委(党组)贯彻执行《干部任用条例》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将检查情况通报全市,受到省委检查组的充分肯定和好评。
  【人才队伍建设】 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主任、主管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常委组织部长为副主任的市人才工作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由18个部门组成,并对全市人才队伍状况进行了调研。积极构筑人才队伍建设的运行机制,通过不断优化和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借助国内知名高校的资源优势,实施了人才高、中、初三级培训战略,做到了重要人才重点培训、优秀人才加强培训、年轻人才经常培训、紧缺人才抓紧培训,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大面积培训各级各类人才的新格局。突破传统的人才管理模式,采取智力引进、借脑开发、人才共享等办法,用有限的资金解决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建立了佳木斯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12所高校签订了联合培养博士后的协议,定期邀请博士后“龙江科技行”来佳市活动,为本市企业解决科技难题24个。把市专家协会当作市委、市政府的一个高级智囊团和重要思想库,充分发挥专家等高层次人才在重大问题决策、重要项目建设、重点工作推进中的咨询谋划、论证把关和攻坚克难作用。深入实施“十百千”科技富民工程,对全市农村科技明白人和乡土人才重新登记入库, 入库人员由上年的1 340人增加到 9 164人,初步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立体式科技示范格局。年内全市已建各类示范基地314个,各类示范园区608个,农民协会、联合体882个,开展科技对接活动1 260余次,科技培训2 900余次,受训人员达到30.7万余人,科技带动农户11.6万余户,人均增收200余元。
  【基层党的建设】 牢固树立“党建上水平,机关要先行”的理念,在全市机关开展了以“创建学习型机关、构筑堡垒型支部、打造服务型队伍、培养复合型干部和切实‘走进群众’”为内容的“四创建一走进”活动。以创造最佳的人居环境和实现发展在社区、服务在社区、稳定在社区、文明在社区为目标,全力推进社区党的建设。市委书记郭晓华带头到社区调研指导和参加活动,并多次研究部署和制定下发了5个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配套文件,召开4次专项会议,开展了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活动月,形成了全党抓社区、全社会建社区的工作格局。从配齐配强社区班子入手,采取党员委主任兼一批,机关派一批,事业单位调一批,下岗职工、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待分配的党员中选一批的“四个一批”的办法,使社区支部书记平均年龄由上年的60岁下降到现在的38岁,彻底改变了社区干部“老大妈”状况。通过新建小区留一块、驻区单位给一块、出租用房收一块、小区整治建一块等办法,使全市所有社区“三无”问题得到解决。以实施“党员吸纳工程”为手段,把退休、下岗、失业、流动党员组织关系迁入社区,建立社区党组织与原单位党组织的双重管理模式,使流动、口袋党员找到了家。实行干部选拔任用、先优评比征求社区党组织意见制度,提高了社区党组织的地位,激发了在职党员干部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在“社区创业行动”中,通过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信息、送资金、送服务的“五送”话动,不断发掘创业和就业潜力与空间。扎实推进“百村支部升级工程”,对34个软弱乏力的村支部书记进行了调整,下派了 100名优秀年轻后备干部到百村担任党支部副书记,并集中举办了百名村支部书记培训班。组织64个中省市部门开展对口帮扶,共投入资金626万元,投入物资折合人民币213万元,帮助改造中低产田 1.5万亩,修田间路30公里,为贫困户捐款29万元,使77个村吃上了自来水,79个村安上了有线电视,62个村建立了卫生所,55个村建立了畜牧站,47个村建立了农机服务队,很多村都建立了图书室,有效地改善了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各地还以有致富能力的党员为核心户,与贫困户一起组建“捆绑式脱贫致富组”,加快脱贫致富进程,已有 90%的村支部晋升为一类支部,实现了“三位一体”升级目标。同时,市委组织部筹资32.4万元购买了 151套电视机、VCD和1 500盘电教片下发到农村党支部,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增收。在继续深化“六好”企业党组织创建活动的基础上,结合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大力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市委明确提出,企业转制退出国有时,要在方案、审批、验收等全过程,调整和理顺好企业党组织隶属关系和党员组织关系,做到党的建设与企业转制同步进行,确保党的工作不断线。通过单建式、联建式、改建式、派入式等多种形式,不断加大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力度。全市 204个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已全部建立了独立党组织,在不具备建立独立党组织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建立了16个联合支部,对没有党员的非公有制企业选派了 321名党建指导员。同时,积极探索多元化的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管理模式和工作模式,在多数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实行属地管理的基础上,探索了行业归口管理、企业主管局管理、市委和县(市)区委直接管理的模式,并在全市非公有制企业中开展了“四有三比三带”活动,促进了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深入实施“党员旗帜工程”,全市已有 85.2%的农民党员参加了“旗帜工程”,其中有82.4%获得了 4面以上旗帜。6月份,把“党员旗帜工程”延伸到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区党员中,全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极大发挥。严把“人口”,对发展新党员实行公示制和责任追究制,全年共发展新党员 4 218名,其中生产、工作一线党员占87.6%;35岁以下青年党员占80.3%;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94.1%;女党员占35%。
  【组织部门自身建设】 深入开展“五学”,利用市委党校分 8期对部机关干部进行了全员培训。抓住开展“树组工干部形象”学教活动的有利契机,在全市组织系统广泛开展以“树立组工干部新形象,创造组织工作新业绩”为主题的“五比五树”竞赛活动。扎实开展“争三好、创三优”活动,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自身建设水平不断提高,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进一步探索完善组织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修订和完善了21项机关行政管理制度,印制了《市委组织部机关行政管理制度手册》和《市委组织部工作职责汇编》。对部内局域网进行扩容改造,实现各科室至少有一台微机与互联网联通。认真做好组织部门信访工作,全年直接受理群众来信来访 219件,做到了件件有结果,事事有回音。认真抓好调研信息宣传工作,全市组织系统共完成省、市组织部门重点调研课题调研报告 105篇,其中《加强机关党的建设问题研究》等 4篇调研报告分获全省组织部门优秀调研成果一、二、三等奖。全年共编辑《三江党建》12期,编发《组工信息》64期,在省及省级以上报刊发表组织工作方面的文章36篇,扩大了佳市组织工作在全省、全国的影响。
                             (宣传国、许文阁、闵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