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农业综合

经济概况

农业

农业综合



  【农业经济发展概况】 2003年,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在遭受非典袭击、严重春旱及内涝、低温冷害等多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采取围绕工业抓农业,围绕市场抓农业,围绕农民增收致富抓农业等一系列超常举措,使种植业的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点。农村各项经济指标超出预期效果,实现农业总产值62.3亿元,农业增加值35.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2 501元,分别比上年增长 3.26%、5.7%和3.73%。其中,牧业产值20.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32.2%,牧业人均收入可达750元。
  【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 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923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饲草比例调整为74.3:21.3:4.4。其中,粮食作物中大豆344.9万亩,比上年增加63.1万亩;水稻181.1万亩,比上年减少81.4万亩;玉米120万亩,比上年减少46.8万亩;小麦39.9万亩,比上年减少 7.3万亩。农村一、二、三产业比例由2002年的56.6:27.8:15.6调整为53.4:29.6:17。肉、蛋、奶总产量由上年的16.5万吨增加到19.4万吨,养鱼水面发展到26.88万亩,比上年增长3.4%。林业产值由上年的1.4亿元增长到1.45亿元。
  【农业优势和主导产业】 一是发挥市场竞争优势,大力发展产业化畜牧业。全市生猪存栏达110万头,出栏120万头,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8.3%和16.5%;肉牛存栏达36.5万头,出栏15.3万头,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9%和2%;奶牛存栏达1万头,比上年同期增长95.5%;禽存栏达 900万只,出栏1 000万只,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5.1%和32.8%;肉蛋奶总产量19.4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2.8%。肉羊存栏40万只,出栏17.2万只,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4.7%和17.8%。二是发挥粮食主产区地位优势,大力发展优质粮食。全市种植102万亩优质水稻和148万亩“双高”大豆,分别比上年增长 25%、289%。优质大豆、水稻、小麦达到100%优质品种、100%标准化技术、100%订单销售,优质水稻、高油高蛋白大豆、硬质小麦等专用品种普及率达到了 95%以上。其中“双高”大豆平均含油21.5%以上,蛋白含量44%以上,单位经济效益高出当地平均水平的10%以上。三是发挥城郊、口岸等地缘优势,大力发展以棚室、 庭院经济为主的特色经济。全市蔬菜和特色经济作物面积由上年199万亩增加到240万亩,总产值达8亿元,对俄出口蔬菜3.1万吨。四是发挥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全市按标准种植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面积498.4万亩,占全市总播种面积的53.9%。无公害养殖畜禽(出栏)总量 199.6万头(只),绿色养鱼水面 2.3万亩。全市已获绿色食品标志36个,拥有绿标企业21户,拉动13万农户,人均增收 390元。五是发挥山区、半山区资源优势,发展寒地、林地优势,大力发展饮品产业。全市建成各类经济林15万亩,其中果园面积1.2万亩,成为当地重要优势产业。  
  【招商引资和产业化】 通过组织企业和绿色农产品参加国内外各类农业博览会,共签订协议20多项,金额近 2亿元;通过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确定13个重点推进项目,吸引了上千万元民营资本。争取到农村能源建设项目450万元,现代农机作业公司建设项目资金400万元,绿色食品建设项目450万元,国家扶贫开发项目资金近亿元,劳动力转移项目资金100多万元。
  【外经外贸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一是加大对俄农业基地建设和劳务输出、农产品出口等项工作。全市在俄有23个农业作业点,农作物种植面积9 300公顷;合资木材加工厂3个,独资企业4个。同江、抚远对俄罗斯出口蔬菜12 223吨,出口大米5.5万吨。全市对俄劳务输出480人。二是加强对外向型农业项目的管理工作。佳市对俄农业合作项目共10项, 面积28.5万亩,计划投资5 193万元,已落实4 990万元。三是进一步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力度。成立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佳市首批由政府牵线搭桥的25人已赴福建就业。年内全市共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0%左右。
  【科教兴农和农业科技】 一是组织实施了良种化工程。按照优质、专用、抗逆、熟期适区的原则,合理选择了16个主要农作物优质品种进行推广,专用品种普及率达到 95%以上。二是大力推广农业新科技,共推广以大豆深松、平播、窄行密植、水稻机插深施肥钵体摆栽、节水灌溉技术及生猪直线育肥等为重点的20项农业增产新技术,科技贡献率达到 46%以上。三是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步伐。在原有 1个市级高科技园区、2条市级科技示范带、3个县级科技园区、11条县级科技示范带的基础上,全市共建县级万亩示范区28个、乡级千亩示范园59个、村级百亩示范田 521个。四是全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重点在农业用种、生产技术、农机作业、农时操作和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等五个方面构筑农业标准化体系。实行田间档案管理,逐步实现与国际标准的对接。五是组织了大规模农业科技培训。举办各级各类农业技术、市场信息和法律法规培训班,培训人员35万人(次)。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狠抓水利设施建设。全市投入松干工程资金 7 250万元,投入打抗旱水源井、购抗旱设备、维修机电井等资金 4 988万元。整修达标江河堤防60公里,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5.75万亩。二是狠抓农机化建设。全市更新大中型拖拉机1 100台,更新大中型农具 850台(套),富锦市率先成为全省四个现代农机作业公司试点县之一。全市共完成整地面积539.2万亩,其中深松完成204.4万亩。三是生态农业建设。全市共完成造林23.5万亩,育林8 199亩,退耕还林19.33万亩。开展两次人工放流活动,共放流“鲤、草、鲢、鳙”四大家鱼 100多万尾、鲟鳇鱼22万尾。四是加强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建成了现代化的多谱勒雷达基地,开通了覆盖全市的农业信息网,进一步加强了农业技术推广、植物检验检疫、科技教育、金融服务、农产品市场等服务体系建设。
  【抗灾、减负和扶贫】 一是积极帮助农民抗灾自救。2003年,全市经历了40年一遇的严重干旱,7个县(市)、郊区,74个乡镇、963个村屯普遍受灾。全市采取了工程性措施、实用性技术措施、人工控制天气系统措施、应急对策性措施进行抗旱保苗,动员和组织了 108万人次参加抗旱,投入抗旱资金2 553.5多万元,投入机电井14 652眼,泵站66座,机动运水车11 810辆,先后完成土方量26万立米,并确定了84个中省直和市直及企事业单位包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二是进一步落实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减轻农民负担。通过调整计税主粮价格和水稻常产,减轻农民负担1 113万元,“两工”折款减少1 053万元,灾款减免 6 548万元。共查处种子案件50起,农药案件85起,清理面向农民收费项目5起,化解农村不良债务5 723万元。三是对农村贫困地区积极落实各项帮扶措施。一方面将扶贫开发项目落实到村和户,另一方面组织动员全市中省直、市直单位、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74个部门,对全市 100个首批启动重点村进行为期2年的帮扶工作,共投入资金626万元,投入物资折合人民币213万元。
  【农村各项事业改革】 一是进一步加大粮改力度。全市放开了玉米购销市场,对水稻缩小了保护范围,抚远县粮食购销实行了全面放开,有效地引导和促进了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对全市粮食购销企业进行了库点布局调整,撤并了 3户企业,对30户粮食附营企业实行了出售、撤并和股份制改造。二是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遇,对农口所属粮食、林业、畜牧、供销、水务、农委系统的70户企业进行了改制。三是改革农村经营方式。初步探索了五种农机经营模式。即以桦南县金沙乡红丰村为代表的股份合作模式,以同江市三村镇四屯村金昌辉农机大户为代表的农机协会模式,以富锦市西安镇洪甸村为代表的国投民营现代农机作业公司模式,以汤原县鹤立镇新安村为代表的单项服务模式,以桦川县梨丰乡、桦南孟家岗先进村为代表的跨村机械联合会模式。四是进一步加强农村经营管理。在全市推行了村财乡管、会计电算化管理。同时,在土地流转、化解农村不良债务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了农村经济管理。此外,对农村防治非典工作进行专项推进,取得了农村防治非典工作阶段性的胜利。
                                     (李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