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联社
供销联社
【经济效益】 2003年,市供销联社以“三农”服务为宗旨,以创新发展为主题,以调整经营结构为主线,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全年实现商品销售总额 7亿元,盈亏相抵后实现净盈利13万元,上缴各种税费 380万元,较好地完成了省社及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实施开放办社】 市供销联社为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全面建小康的步伐,积极探索农村经营体制创新,按照合作制原则,经过积极运作,于 9月22日率先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地市级农村合作经济协会。协会成为统领全市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介服务组织和经纪人队伍的龙头,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由自由发展进入有序发展搭建了平台,同时也为服务“三农”开辟了广阔的操作空间。为加强供销社在“三农”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下大力气规范了 7个专业合作社、14个行业协会,新发展农民经纪人 200名,经过培训并获得证书的经纪人有32名,使行业协会和经济人队伍在规模上、素质上都有了较大提高。部分基层社也依托自身优势,积极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帮助农民增收和寻找市场,鼓励农民加大特色、绿色农产品及畜产品资金投入,并在农资价格上给予优惠,增强了供销社对农民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富锦市社在扩大原有的白瓜、美葵等优势项目种植的基础上,又引进了原产内蒙的星火葵花,填补了市场空白;同江市社走出了定单农业的路子,与农户签订美葵定单合同 300亩;市直畜产公司与农户有效对接,共同建立了芸豆、红小豆基地,增加了农民收入;桦川县社在原有的名优瓜菜基础上参与种植结构调整,引进省农科院研制的“龙小粒一号”,增加了农民的种植品种等等。全年市供销联社系统共落实葵花种植面积12万亩、白瓜21万亩、芸豆1 000亩、红小豆1.5万亩、名优瓜菜60亩,其他瓜菜15公顷,建立经济作物及棚室示范园 4 000亩,助农增收超过亿元。同时,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如养鹿协会、养猪协会、水稻基地、中草药协会、山野菜、山药材等特色经济,为农民多渠道致富提供了有效途径。
【创新经营业态】 进一步发挥供销社自身优势,改变以往的经营思路,上联大型农资供应企业,下联基层供销社,尽量减少经营环节,及时调查掌握农民的迫切需要,实施因市场、季节而变,抢前抓早的配套服务。并采取代购、代理、代销、连锁等多种方式,积极探索新的经营业态,增强了系统的主营业务能力。由于先期准备到位,全年化肥销售量达到15.6万吨。市日杂公司多方开辟销售渠道,巩固现有市场,商品销售额比往年有较大提高,还积极寻找门路将库存商品尽快变现,盘活资金 8万余元。全系统剔除非典因素影响,各类商品的销售都较往年有所提高。另外,抓住整顿市容市貌、退市还路的契机,建成了佳东城区较大的果菜交易市场,在很短时间内就吸引了大批业户入场经营, 品种达上千个。筹办一年的旧物市场也于7月18日正式运营,日成交量稳中有升,已初步形成了规模。两个市场的建立,为盘活资产开创了先例,成为供销系统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就业岗位 600多个,旧物市场还被市政府确定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基地”,有效地拉动了市场周边服务业的发展。同时,围绕项目和自身经营特色开展招商引资。市畜产公司与青岛绿友制馅公司达成协议,首期招商引资10万元,并在原有基础上建立了长期供需关系;郊区联社截止11月末,完成区计划招商任务的250%,为同期的125%,实现利税10万元。
【企业改革】 不断加大企业改革工作力度,采取多种形式推进了社属企业改制。将佳连农资公司按新的机制运作,全体员工整体置换了身份。桦川县社属18户企业,已有15户完成改制,259名退休职工有245名进入社保统筹,400人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为559名职工补交了社保金,县社机关经费从2004年 1月开始纳入县财政。富锦市社发动机关干部为银河宾馆的改革集资,撤销了银河宾馆的企业建制,41名职工全部办理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不仅解决了危困企业职工的出路问题,也解决了多年积存的 500万元债务。同江市社继续推行“一分、两减、两转、三优”方针,重新整合资产,建立新型的社有资产管理体制。通过资产变现筹集资金20万元,从长城公司回购6家基层供销社,一次性解除银行债务357万元。积极推进社属企业和基层社的改革、改组、改造,全系统已有17户企业完成改制,按新的机制开始运作。各级供销社及社属企业都在积极努力剥离不良资产,盘活现有存量,增强企业活力,为在新的一年打造新的局面创造了较好的内部环境。佳市果品公司投资10万元,修建了进入市场的路面、大窖面、楼顶和锅炉房,并扩大了场地经营面积;佳市商贸公司装修改造营业室,扩大了营业面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调整格局以变应变,赢得了主动权;佳木斯北方商场全体干部职工主动集资,出租闲置资产,开办寄卖商店,恢复传统经营;市生产资料公司和农副产品公司采用职工集资的办法进行股份制经营,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在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基层社改造坚持以增强经济实力和服务功能为前提,如汤原县香兰供销社在先期不投入资金的情况下,采用与开发商联手的办法,对营业室进行开发改造,改造后营业面积由 700多平方米增加到3 500多平方米,占据了地方市场的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