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水上运输

水上运输



  【经济指标】 2003年,佳木斯船务公司完成货运量 302 140吨、17 223万吨公里,分别为年计划的73.33%和71.76%;完成客运量22 456人,170万人公里;完成货运收入1 834万元,为年计划的73.02%;运输成本1 809万元,为年计划的73.71%;管理费支出424.9万元,为年计划的78.69%;财务费用支出56万元,为年计划的112%;营业外支出251万元,为年计划的558.44%;营业外收入 409.8万元,为年计划的375.96%;其它业务利润为-18.7万元;上缴税金28.4万元。公司经营利润为-345万元,按集团考核可比口径,实际亏损额为 212万元,实现了年初确定的减亏目标并达到了集团确定的经营奖励线。
  【船舶安全】 抓好船舶安全适时出坞和黑龙江北坡沿线船舶安全渡冰汛工作。开江前夕,公司成立了船舶出坞和防冰汛指挥部,选派得力人员组成 4个船舶出坞工作组,分别负责不同区段的船舶出坞工作。在公司的正确指挥下,各工作组克服种种困难,确保了各卧泊点船舶适时安全出坞,尤其是确保了黑龙江北坡卧泊船舶安全渡过冰汛。
  【运输生产】 上半航期,在松花江发生历史罕见严重枯水,佳木斯区段出现历史最低水位,佳同线 4月16日起断航;停航长达78天;黑龙江上游水位明显低于上年同期,运输生产受到严重困扰和停航的不利条件下,公司坚持组织运输生产,及时调整运行组织,重点转向外贸运输。在坚持运输生产的同时,利用枯水空闲期加快船舶修理,为水位回升后突击抢运做好准备。通过及时调整运行组织等各项有效措施,维持了运输生产的进行。截止 7月末完成货运量117 310吨,货运周转量 5 211万吨公里。货运总量中外贸运量为70 752吨,1 817万吨公里,比上年同期有所增加。实现运输收入667.8万元。完成客运量 4 698人,328 860人公里。下半航期,抓住松花江、黑龙江水位回升的有利时机,组织开展“百日会战”,积极落实外贸货源及上江和进黑龙江煤炭货源,抓住外贸运输主线,及时调整运力,全力打好增收补欠攻坚战,创下 8月份单月最高产量(76 707吨和5 847万吨公里)及单月最高收入(504万元)的优异成绩,为最终实现减亏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企业改革】 在集团的指导下,依据公司《产权制度改革方案》确定的总体框架,按照一企一策,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原则,完成了公司砂石厂与佳港砂石厂联合、组建三江砂石厂和模拟股份制运行等各项工作;完成了富锦港改制工作,聘请社会中介机构对富锦港进行了资产评估,经集团批准,将富锦港整体出售,盘活了资产;对佳木斯航运站主楼在售前进行评估,集团公司批准后,以高于评估价12万元的价格将航运站主楼出售,保证了国有资产变现过程中不受损失;对其他二级单位也不同程序进行了调查摸底等前期准备工作,例如对船舶修造厂进行了改制成本的测算.为下一步船厂的改制创造条件。
  【多种经营】 多种经营工作面临重重困难的不利情况,举步维艰。外贸公司在艰难经营环境下,积极运作,上半年积极清理场存木材,将库存木材全部出售,并抓住下半年水位恢复的有利时机,组织进口木材14 110立方米,虽然未完成利润计划指标,但仍做到了收支持平,未出现亏损;吊装队在保证名山卸船的基础上,将一台浮吊租赁给大连永安木业,一台浮吊投入到抚远,提高了浮吊的运用效率。全年实现利润30万元。但由于过驳量减少,没有完成上缴利润70万元的利润指标;物业公司在资金极度紧张的情况下,积极想办法谋出路,将公司行政及小区用水移交给自来水公司管理,降低了费用,年度实现利润10万元;技术设备部在确保公司船舶维修和设备管理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承揽对外修船、潜水业务,特别是承揽了“木兰号”修理任务,开创了公司修理海船的先例,年度实现多种经营利润11万元,超额完成了公司下达的利润指标;职工医院在受非典影响停诊1个月的不利条件下,仍完成亏损不超过3万元的计划指标;西郊砂石厂受区位环境的制约,经营举步维艰,亏损 7万元;船舶修造厂经营困难,亏损15万元。
  【企业管理】 以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为目的,以通过 IS09000质量管理认证为契机,完善各类管理制度,引进现代管理模式,规范企业各项工作流程。加快信息化建设,派专人参加了集团组织的集中培训,全体管理人员参加了集团技术信息部在公司举办的网上办公系统培训和考试。目前公司建立了行政、党委、纪委、团委、工会网上公文流转模版,按集团要求从8月1日开始正式使用。还采用内部培训的方式,对管理人员进行计算机及网络知识培训,提高了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抓好增收节支工作,对报废船舶人员分期下船待岗,对暂时停运船舶部分人员和作业班人员实行阶段性放假,压缩了开支,降低了费用。强化安全管理,加强了安全检查和安全教育,加大对违章操作及事故的处罚力度,对01号趸船火灾事故等三起违反消防管理行为进行了行政处罚,增强了员工的安全意识,降低了事故发生率,确保了安全生产。